引言

本书中的每篇漫画说的都是同一个故事—事件内容是完全相同的—但用了不同的说法。你会看到变化的视角、不同的画风、各种致敬和戏仿以及有可能颠覆叙事观念的演绎。例如,能用一张地图讲个故事吗?用一整版广告又如何?我并不是说有确切的答案,但这些思考无疑令人兴奋:究竟可以用多少种方式讲一个故事,艺术和文字如何互动,这些漫画又如何与其他的视觉和叙述媒介发生关联。

本书灵感来自雷蒙·格诺的《风格练习》。格诺以一个内容简单、篇幅仅两段的文本改写出99种变体,讲述了主角在一天中两次偶遇某个略嫌讨厌之人的经历。一开始他用所有能想到的时态来讲述这个故事,然后他用了自由体诗歌,用商籁体,用电报,用自创规则的文字游戏,用一连串感叹号,用一种置身事外的语气……你说得出,他就做得到。

第一次读《风格练习》时,我就认为把这个主意用到视觉叙述上一定很有趣、很有挑战性,但总把这当成一个太疯狂的念头扔在一边。然而,多年里,这个念头总会浮现出来,诱惑我在画桌上将其变为现实。六年前,我终于投降了,拿起纸笔将其付诸实践。我的同行、朋友和家人对最初几次练笔给予迅速而热情的回应—我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唯有把这件事做到底。

虽然本书在排列上形成了某些序列,但完全可以随机阅读。没必要把这些漫画连起来一口气读完(永远不读完也没事)。第一次浏览会让你不时想来回翻翻—为了通览此书,为了找到最喜欢的一段,或者为了把它拿给一个朋友看,其实这对你来说无异于一本诗集或画集。

一个故事,哪怕再简单、再普通,到底能否脱离讲述它的方式?有没有一个核心的宝藏可以从风格和外形的特征中剥离出来?那宝藏会是什么样的呢?本书最开始的那幅漫画,我将其命名为“模板”,因为它使用了最少的风格元素。然而就算一秒钟的思考都会引发一连串问题:为什么是用钢笔而不是用刷子画?为什么用了八个格子,它们是怎么被选中的?风格并非“卡通”,但也并不算“写实”,这是为什么?忽然之间,一切都明朗了:那些看似仅仅是“风格”的选择实际上也构成了故事的本质。重读这些漫画,你将有机会探索讲故事的方法对所讲故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你将学会享受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它们欢迎一切艺术家,不论其创作媒介是漫画抑或其他。

与其重弹形式和内容、风格和实质之间的永恒老调,我倒是希望这部作品能对那些老套的二分法发出质疑,并提供一种不同的路径:形式即内容,实质与风格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