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商业进化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田丰
- 1363字
- 2025-05-19 16:21:32
AI+千行百业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的产业禀赋并不相同,那么应选择哪些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用AI进行赋能?
◎ AI+中国制造: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强国几乎都是制造业强国。正在致力于“制造业回流”的美国,其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例近年来约为10.3%;而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中国,国内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2023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例约为26.2%,工业品类齐全,且40%的品类产量稳居全球第一,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手机、空调、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的产量甚至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用新一代AI技术,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卖全球”向“造全球”升级,是“AI+”的首要任务。
◎ AI+中国服务:美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约为80%,其服务美国的3.3亿人口。2023年,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54.6%,虽然与美国存在差距,但中国服务业服务国内14多亿人口,市场需求旺盛且多元,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 AI+中国科研:据公开数据分析,美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84%~3%,约为8100亿美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6%,约为33 278亿元,中国研发经费约等于美国的56.7%,应将研发经费占比提升到5.8%~6%。而且当下中国研发经费的占比仅为国际水平的1/3。若想实现前沿科技、基础研发等领域的“弯道超车”“换道赛车”,我国亟须大幅提升基础研发、工程研发的预算绝对值,并极大重视战略性科研决策,既要坚定投入关键领域的科研突破,又要预判性抢占未来科技的制高点,将预算“好钢用在刀刃上”,以国家级决策创新驱动科研创新,逐步增强中国原创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全球人才吸引力、新质生产力。
◎ AI+中国基建:这应从“AI基础设施化、基础设施AI化”两个维度入手。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3年中国智能算力共有70EFLOPS[6],到2025年预计达105EFLOPS。2023年10月以来,中国智算中心建设进入高发期,据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到2026年中国智算规模将持续提升,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52.3%[7]。虽然中国在AI基础设施建设上快速追赶美国,但与美国在GPU产业链的控制力、自主产能等方面仍有差距,美国英伟达、AMD生产的GPU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95%,而中国GPU国产化率仍在20%以下,如何在紧锣密鼓研发新一代大模型的过程中,逐步推进超大规模AI数据中心、跨地域AI算力网、AI用超级绿电建设,应作为国家级工程和影响各个科研领域的关键命题。2020—2024年,美国基础建设投资占GDP的比例为1.37%~2.5%,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核准的国家资产项目总投资额估算,2020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例超过12%。中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质量高,堪称“人类工程奇迹”,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利国利民,更惠及全球。面对AI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比例偏低,智能基础设施[如智能电网、智能公路网、智能仓储网、智能终端(机器人、无人机等)公共补能网络等]的发展空间巨大。我们应充分意识到新质生产力所依赖的新质基础设施升级,能助力中国在下一个百年的未来产业发展中占据先发优势。
[6] FLOPS,指每秒浮点运算次数,E代表一百亿亿。
[7] 2022年,国际数据公司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2022—2023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
“数字产业化”在互联网时代,沿着“大人口、大流量、大数据、大交易量”的价值链发展,而在AI时代,则沿着“海量设备、海量数据、大模型、强生产”的创新路径层层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