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八股为骨,文字为肉

“我认为,父亲这篇论的理已经阐述透彻,我也看懂了父亲要说什么,也就是说,这篇论已经有肉了,但是,我认为这篇论的骨架是倒的,是乱的,骨架乱了,肉也就长错了地方,整篇论,被严重拉低一个档次。”

“就说父亲这句话,在第一段中有,而第三、第四段,也有相同的论述,同样的话,不需要说三遍,当然,我可以理解为父亲为了凑三百字的字数。”

王敬汗颜。

因为王延睿说对了。

“所以,我认为,策论应该有一副好骨架,只要骨架定好,咱们往骨架里填肉即可。”

王延睿一边说着,一边从包里掏出昨晚上自己做的策论递给王敬。

“爹爹,你看看我写的,你看着听我解释一下什么是骨架。”

王敬一把夺过看了起来。

“我称这种文体为八股文,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

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

“有了这八股作为文章的骨架,再做策论,还有难度吗?”

王敬震惊了。

王延睿总结的这副骨架太宏大了,宏大到王敬认为,非是一个人就能总结出来的,必定需要成百上千的人一起,才能总结出这套理论。

以后自己再作文,只要把内容填进骨架里即可,再也不会出现凑字数的现象。

机缘,天大的机缘啊。

最近两个月,他们三个诗赋水平提高的有点骇人。

王延训也感觉自己成长的很厉害,他再看吕昶做的诗赋,觉得味同嚼蜡。

如果策论再增长一下,岂不是说,中式的可能性更大了?

这些,都是王大郎带来的改变啊。

“不知道哪位神仙看上了我家大郎,回去我就给您立长生牌位。”

一路上,王敬都在揣摩王延睿的八股文,越揣摩,越觉得有道理。

从郓城县到王家庄,大概三十里路,一个时辰就到了。

王家庄村口,聚集了几百人。

一座木制的牌楼已经竖起来,上面盖着红绸子。

村口,十头牛拴在木桩子上,正悠闲的吃着草料。

村里的光屁股小孩们,去不远处的河边割了草放在牛嘴巴边上。

以王锡柏为首的族老们站在前面。

其后则是各家的女眷。

等马车停下,众人纷纷下拜。

“小老儿率王家庄众人,恭迎将仕郎大老爷回乡祭祖。”

王敬从马车上跳下来,赶紧扶起王锡柏,“伯父,您这是干什么?折煞我也,各位长辈快快请起,敬当不起,当不起哇。”

王锡柏一边笑着,一边站了起来,“当得起,当得起哇,礼不可废。”

王锡相问道:“大人啊,你的官服呢?”

“瞧我这记性,我本来想去祠堂的时候再换上呢。”

“换上,换上,咱们风风光光的进村。”

“好。”

王敬又钻进马车,李氏和如意也钻进去,帮王敬换官服。

一身绿色官袍,帽翅颤颤巍巍,像蝴蝶一样。

王敬站在车辕上,王锡柏等人,再次下拜,“草民参见将仕郎大人。”

“伯父,怎么又跪下了呢?快起来,快起来。”

“我王家能得一身官服,小老二就是跪死在这,都高兴啊。”

王敬瞪了王延睿两兄弟一眼,“都是死人啊?还不把你太公扶起来?”

王延睿和王延训不敢怠慢。

“各位长辈,请起。”

两兄弟把大家扶起来后,王锡柏和王锡相一左一右扶着王敬,“大人,虽然县里不曾给我们王家庄立牌坊,但族老们商议后,还是觉得应该把牌坊立起来,以彰显我王家乃是官宦世家。”

王敬哭笑不得。

可这个年代就是如此,男人为之奋斗一生,除了封妻荫子以外,再就是彰显祖宗。

既然自己已经当了官,那就立牌坊吧。

王敬轻轻一拉,红绸落地。

木质框架的牌坊,十分寒酸。

顶部一块木板上写着“将仕郎”三个字。

好像这三个字能给王家带来天大的荣耀一般。

不过,在王家人看来,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啊。

“大人,咱们再去祠堂?族里已经准备妥当。”

王敬指着披红挂彩的十头牛说道:“侄儿知道,咱们王家缺牛,所以就买了十头牛送给族里,以后再耕作的时候,就不用这么劳累了。”

牛,带来的并不是轻松,而是种植面积扩大。

三口壮劳力的家庭的种植面积,远不如一个壮劳力牵着一头牛的种植面积大。

增加十头牛,就相当于给王家增加了几十口壮劳力,而且这还是母牛,几年之后,家家户户都会有牛。

那时候,整个王家都是富裕户。

“草民谢大人。”,村民们面带喜色,纷纷下拜。

王锡柏笑道:“好,好啊,咱们王家要发达了,咱们先去祭祖。”

“对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列祖列宗。”

女人们不用去祠堂。

村里有名望的妇女,过来接着李季娘俩和如意回家去歇息。

王家祠堂位于王家庄之北,一间二十多平方的木质房屋。

王家未曾富贵过,所以祠堂也很简陋,但是王家已经用最大的诚意,把祠堂打扫的干干净净,而且墙体都重新刷过漆。

祠堂上书“王氏宗祠”四个字,看字迹很普通。

王锡柏说道:“大人,我王氏宗祠乾宁四年自太原府搬迁至此,已经一百余年,我等一直耕读传家,然我宗祠门口空空如也,不雅观,不知大人能否赐一副楹联,以光耀王氏宗祠门楣?”

“伯父,您要是说赐,侄儿要无地自容了,宗祠,也是敬的宗祠,光耀门楣,乃是敬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敬一转头,对王延睿说道:“大郎,你来做。”

大家好奇的看着这个曾经的不靠谱,一脸疑惑。

王延睿看到祠堂门口已经摆上文房四宝,也没扭捏。

提笔挥毫:祠堂恭奉先祖训;门第传承后世贤。

横批:祖德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