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从成文著作到未成文学说:柏拉图的书写批判

要研究一位哲学家的思想,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阅读他的“主要著作”——对柏拉图而言应该是“全部著作”。要理解柏拉图,必须研读柏拉图的每一部对话录。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本书所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诚然,这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要求。难道研究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或其他哲学家,岂不是同样也得全面而深入地阅读他们的各种著作?人们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生命和灵魂的延伸,是哲学家的思想忠实的守护之地。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在谈到如何领略康德的真正精神而不是被众多歪曲诠释所误导时,强调道:“对于所有那些真正的哲学家,人们只有从他们本人的著作中才能领略到他们的学说……因此,谁要是感受到了哲学的驱动,都必须到哲学家的著作的寂静的圣殿那里寻找不朽的导师。”[1]同样,叔本华坚持认为:“如果谁希望从根本上理解我的哲学,则必须阅读我的著作的每一行字。”[2]无疑,这既是叔本华的心声,也是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心声。

叔本华的言辞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以来对于书写著作的一种普遍的崇拜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决定了著作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支配着哲学家表述自己思想的方式。哲学家之所以进行创作,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倾注其中,让这部著作成为一个贴着分类标签永远陈列在书架上的“经典”(Classicum),成为“经典著作”、“传世之作”,仿佛哲学家的精神在哲学家个人消亡之后,仍然可以持存。同样,当我们捧起哲学家的著作时,也仿佛跨越了时间的长河,认为自己在直接聆听哲学家的当面教诲。简言之,对于这种崇拜书写著作的态度,我们归纳出两个最重要的特征:

第一,对著作的根本性的尊崇,即相信著作表达了哲学家终极的哲学思想;

第二,对著作的绝对性的尊崇,即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的思想的完整的、唯一的载体,舍此之外别无其他。

问题仅仅在于,这种思维模式可以简单地应用到柏拉图身上吗?在柏拉图那里,按照柏拉图本人的观点,著作也是如此神圣不可侵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