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无声的雨季

窗外的雨已经下了三天。

林昭坐在诊室外的长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病历本边缘。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潮湿的空气,让她的太阳穴隐隐作痛。诊室门上的电子屏显示着“耳鼻喉科-3诊室“,红色的数字在昏暗的走廊里格外刺眼。

“林昭?“护士推开门,声音穿过雨声传来,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

她站起身,膝盖上的病历本滑落到地上。弯腰去捡时,一阵尖锐的耳鸣突然袭来,像是有人在她耳道里塞进了一台老式电视机,雪花屏的噪音填满了整个颅腔。

“你还好吗?“护士蹲下来帮她捡起病历本,嘴唇开合着说了什么,但林昭只看见她的嘴在动。

“抱歉,能再说一遍吗?“林昭听见自己的声音在耳膜上震动,却不确定是否足够响亮。

护士放慢语速,指了指诊室:“王医生在等你。“

诊室里,王医生正在电脑上查看她的听力测试结果。林昭注意到他眉头皱起的弧度,和三个月前如出一辙。

“高频听力又下降了。“王医生转过显示屏给她看,曲线图上代表右耳的红色线条在4000Hz处突然跌落,“左耳的情况稍好,但也在恶化。“

林昭盯着那些起伏的线条,它们像是某种密码,记录着她逐渐消失的声音世界。三个月前,她还能听见鸟鸣;现在,连手机铃声都变得模糊不清。

“还是查不出原因?“她问,声音在安静的诊室里显得异常清晰。

王医生摇摇头:“所有检查都显示你的听觉系统没有器质性病变。我们称之为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但...“他停顿了一下,“通常不会这样缓慢进展。“

他递过来一张纸,上面写着“建议尽早配戴助听器“几个字。林昭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直到墨迹在她眼中晕开成一片模糊的灰色。

“再等等吧。“她把纸折起来塞进包里,“也许...“

王医生没有坚持,只是又开了几种药:“至少按时吃这些,可能会延缓恶化。“

走出诊室时,雨下得更大了。林昭站在医院大厅的玻璃门前,看着雨水在玻璃上蜿蜒而下,像是无数条透明的蛇。她突然想起上周错过的电话铃声,想起昨天没听见的闹钟,想起越来越频繁的“什么?“和“能再说一遍吗?“。

走廊尽头传来一阵沙沙的电流声。

林昭转过头,看见一个高个子男生坐在候诊区的长椅上,正低头摆弄一台老式收音机。他穿着黑色连帽衫,袖子挽到手肘,露出线条分明的小臂。收音机在他手里发出断断续续的杂音,偶尔捕捉到一两个模糊的音节,又很快消失在电流的海洋中。

男生似乎察觉到她的视线,抬起头来。他的眼睛在昏暗的走廊里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灰蓝色,像是雨前的天空。左耳后有一道疤痕,从耳廓延伸到颈侧,在灯光下泛着淡白色的光泽。

“修不好吗?“林昭指了指收音机,不确定自己的音量是否合适。

男生把收音机转过来给她看,内部零件散乱地排列着:“缺几个电容。医院的电磁屏蔽太强,正常收音机在这里也收不到信号。“

他的声音比常人略大,每个字都咬得很清晰,像是经过特殊训练。林昭突然意识到,这是她今天第一次不用费力就能听清别人说话。

“你也来看耳朵?“男生问道,目光落在她手中的病历本上。

林昭点点头,犹豫了一下,从包里拿出王医生写的纸条给他看。

“高频听力丧失?“他读完纸条,突然按下收音机的一个按钮,一段钢琴声从杂音中挣脱出来,“能听见这个吗?“

那是肖邦的《雨滴前奏曲》,右手的旋律在高音区跳跃。林昭屏住呼吸——她已经很久没听清过钢琴的高音了。那些音符像是穿过厚厚的云层才到达她的耳中,模糊却真实。

“能听见。“她说,声音有些发抖,“但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男生关掉收音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她:“程野。我在福利院教音乐,周末会在海边录音。“名片背面手写着一行地址,“如果你需要调试助听器,或者...“他停顿了一下,“想听清楚钢琴的声音,可以来找我。“

林昭接过名片,指尖触碰到他手掌上的茧。名片很简单,白底黑字,只有名字和一个电话号码,右下角印着一个小小的海浪图案。

“林昭。“她说出自己的名字,然后指了指耳朵,“你也是...?“

程野笑了,左耳的疤痕随着这个动作微微牵动:“人工耳蜗。“他指了指左耳后那个几乎看不见的小装置,“两年前做的手术,不算太成功。“

走廊的广播突然响起,呼叫某个患者的名字。程野站起身,把收音机塞进背包:“我得走了,周三下午我都在福利院。“

他离开的背影很高,走路时肩膀微微向左倾斜,像是习惯了某种不平衡。林昭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转角处,手中的名片被捏出了细小的褶皱。

雨还在下。林昭站在医院门口,犹豫着是冒雨回家还是等雨小一些。手机震动起来,是母亲发来的信息:“检查怎么样?“

她盯着屏幕看了很久,最后回复:“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开了一些药。“

谎言像雨水一样轻易地流出来。她不想解释那些复杂的医学术语,不想看到母亲眼中那种小心翼翼的担忧,更不想面对“助听器“三个字带来的、某种难以言说的耻辱感。

回到家,林昭把药片排在茶几上,五颜六色的小颗粒像是某种诡异的糖果。她打开电脑,在搜索栏输入“人工耳蜗“,然后犹豫了一下,又加上“术后恢复“。

屏幕上跳出大量医学资料和患者分享。她点开一个论坛,看到有人写道:“听到的声音像是机器人发出的,所有音色都失去了质感...“另一个帖子说:“手术失败率虽然低,但一旦发生...“

窗外的雨声渐渐小了。林昭关上电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旧相册。翻到中间,是她高中时参加钢琴比赛的照片。那时的她站在舞台上,手指悬在琴键上方,眼神专注。评委说她对肖邦的诠释“有着超乎年龄的敏感“。

大学第二年,耳鸣开始出现。起初只是偶尔的尖啸,她以为是用耳过度。直到有一次在琴房,她发现自己听不见高音区的颤音,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相册的下一页夹着一张节目单,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一个日期——那是她最后一次公开演出。林昭轻轻抚过那个红色的圆圈,它已经褪色成了浅粉色。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一个陌生号码。林昭接通电话,听到对面传来模糊的声音,像是有人在水下说话。

“什么?“她下意识地问道,随即意识到自己的失礼,“抱歉,能说大声一点吗?“

“是林昭吗?“这次声音清晰了一些,“我是程野。我在整理录音设备,发现一个可能对你有用的频率调节程序。“

林昭握紧手机,惊讶于他怎么会这么快就打来电话:“我们...一小时前才见过。“

电话那头传来轻笑:“医院到福利院只有十五分钟路程。而且,“他的声音低沉下来,“我知道刚拿到诊断书时是什么感觉。“

窗外的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斜斜地照在茶几的药片上,折射出细小的光点。

“什么程序?“林昭问道。

“一种声音增强算法,原本是用来处理野外录音的。我想也许能帮你分辨某些频段的声音。“程野的声音里带着某种克制的兴奋,“不需要助听器,只需要电脑和一副好耳机。“

林昭看向角落里积灰的钢琴,琴盖上放着她已经几个月没用的专业监听耳机:“我现在可以过去吗?“

“带上你最喜欢的音乐。“程野说,“我们来看看哪些声音正在消失。“

挂断电话,林昭站在客厅中央,突然意识到这是确诊以来第一次感到某种期待。她找出耳机,又从书架上抽出一张CD——阿格里奇演奏的肖邦前奏曲,正是程野在医院播放的那一首。

福利院位于城郊的一个老社区,三层的小楼被爬山虎覆盖了一半。林昭按名片上的地址找到这里时,雨已经完全停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气息。

大门敞开着,院子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和某种有节奏的敲击声。林昭走进去,看见五六个孩子围成一圈,中间是正在打手鼓的程野。他的动作干净利落,手指在鼓面上敲击出复杂的节奏,孩子们跟着拍手,有几个尝试模仿他的动作。

程野抬头看见她,手上的节奏没停,只是用眼神示意她稍等。阳光照在他的侧脸上,那道耳后的疤痕此时看起来像是某种神秘的图腾。

“今天就到这里。“他结束演奏,对孩子们说,“明天我们学新的节奏。“

孩子们欢呼着散开,有几个好奇地打量着林昭。其中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跑过来,拽了拽程野的袖子:“程老师,这是你女朋友吗?“

程野笑着摇头:“这是林老师,她来帮我测试新程序。“

“林老师好!“女孩大声说,然后凑近林昭,“你耳朵上也戴着'小蜗牛'吗?“

林昭愣了一下,程野解释道:“他们管人工耳蜗叫'小蜗牛'。“他蹲下来平视女孩,“小林老师还在考虑要不要戴'小蜗牛',所以我们先帮她听听音乐,好吗?“

女孩点点头,跑开前对林昭说:“'小蜗牛'不可怕!程老师戴着它给我们弹吉他!“

程野的“工作室“是福利院顶楼的一个小房间,窗户朝西,此时洒满夕阳。房间里摆满了各种设备:几台电脑、混音台、大大小小的音箱,墙上挂着十几副不同型号的耳机。角落里放着一把原声吉他,琴颈上贴满了卡通贴纸。

“别被吓到,“程野搬来一把椅子给她,“大部分设备都是捐赠的,我负责维修和调试。“

林昭注意到桌上摆着那台医院的收音机,现在它被拆开了,旁边放着几个新电容。

“你真的修好了?“她问道。

程野点头:“医院的电磁屏蔽确实很强,但我发现顶楼这个位置能接收到一些特殊频段。“他打开电脑,“先说说你听不见哪些声音?“

林昭描述了自己的情况:先是高音区的乐器声变得模糊,然后是一些辅音,特别是“s““f“这样的清音。最近连门铃声和手机震动都经常错过。

程野认真听着,手指在键盘上敲击:“我们先做个简单的测试。“他递给她一副耳机,“我会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你告诉我哪些听得见,哪些听不见。“

测试持续了二十分钟。程野的表情越来越专注,眉头微微皱起。最后他调出一个频谱图,指着上面的几个凹陷:“你的听力损失很特殊,不是均匀下降,而是某些特定频段几乎空白。“

林昭看着那些凹陷,它们像是声音世界中的裂谷:“有办法补救吗?“

“直接修复不可能,“程野打开另一个程序,“但我们可以增强相邻频段,利用听觉残留效应让大脑'补全'缺失的部分。“

他导入阿格里奇的录音,在频谱图上调整了几个参数。当音乐再次响起时,林昭屏住了呼吸——高音区的音符变得清晰了,虽然音色有些改变,但那确实是她在过去几个月里逐渐失去的声音。

“还不完美,“程野盯着屏幕,“但至少...“

林昭摘下耳机,发现自己脸上有泪水。她急忙擦掉,却看见程野递来一张纸巾,眼神中没有怜悯,只有某种深切的共情。

“两年前我刚做完手术时,“他轻声说,“听到的所有声音都像是金属摩擦。我花了三个月时间重新学习什么是'音乐'。“

他打开一个文件夹,里面是几十个音频文件:“这是我录制的各种声音——雨声、风声、不同材质的物体碰撞声。手术后的前半年,我每天听这些,重新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

林昭点开一个标注“海边清晨“的文件。耳机里传来海浪轻拍沙滩的声音,远处有海鸥鸣叫,背景中隐约能听见风吹过棕榈树的沙沙声。这些声音如此鲜活,仿佛能闻到咸湿的空气。

“为什么帮我?“她突然问道。

程野沉默了一会儿,转动椅子面对窗户。夕阳给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耳后的疤痕此时完全暴露在光线中。

“看到那道疤了吗?“他说,“手术并发症,面神经损伤。有半年时间,我左脸完全不能动。“他转回来,左眼果然比右眼稍微小一些,“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再也做不了音乐了,直到遇见这里的孩子们。“

他指了指楼下,隐约还能听见孩子们的嬉闹声:“他们不在乎我的脸是不是对称,也不在乎我弹的吉他是不是走调。对他们来说,能听见声音本身就是奇迹。“

林昭想起那个称人工耳蜗为“小蜗牛“的女孩:“他们都有听力问题?“

“大部分是。“程野关掉音频文件,“先天性居多。有些戴着助听器,有些做了人工耳蜗,还有几个在等待手术。“他顿了顿,“每周三下午我教他们打手鼓——振动比声音更容易感知。“

他重新调出那个声音增强程序:“这个还不完善,但至少能让你重新听见一些重要的声音。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继续改进。“

林昭看着屏幕上跳动的频谱,那些代表声音的波浪线像是有了生命。她想起自己已经三个月没碰过的钢琴,想起那些因为听不清而拒绝的聚会,想起越来越长的“什么?“和“请再说一遍“。

“我需要做什么?“她问。

程野笑了,那个笑容让他左脸的轻微不对称变得生动起来:“带上你喜欢的音乐,还有...“他指了指她的耳朵,“愿意倾听的耐心。“

窗外,夕阳已经沉到了楼群后面,天空呈现出深蓝色。福利院里亮起了灯,某个房间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可能是某个孩子在练习。

林昭突然意识到,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第一次对未来感到某种模糊的期待。不是对康复的奢望,而是对可能性的好奇——关于声音,关于失去与重塑,关于那些在寂静中生长出来的新的感知方式。

“下周三我还能来吗?“她问道,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要坚定。

程野正在收拾设备,闻言抬起头,灰蓝色的眼睛里映着窗外的最后一缕天光:“带上你的肖邦。“他说,“我很好奇你弹钢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