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小水火法的历史渊源

天水偏居甘肃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交会的渭水流域,自古人杰地灵,名医辈出。由于历史上地高气寒风冷,医者遵仲景者众,治病多以长沙方,济世活人,庇佑梓里。然用药多近温热,每遇伤寒误治坏病,或温病过汗劫阴,导致邪热久羁、阴精大耗,无以化气酿汗达邪之证,辄感效难尽意,力不从心。

清同治年间,有天水医家雷子兴者(生卒年代不详),由天水县北乡进城在秦州澄源巷设堂行医。雷氏家学渊源,十三世业医,其祖上曾有《筹海编》《长阳汇抄》《验方集锦》等著作问世。及至先生,每于诊余博览群书,手不释卷,对《书经》《春秋》《易经》均有注释。临证擅治伤寒、温病、时疫等外感热病,尤其对伤寒坏证、温病、时疫等日久缠绵不愈者,每以张景岳补阴求汗诸法治之见长,斯效若响,在当时天水医界独树一帜,此乃水火法之早期雏形,可以说雷子兴乃水火法之萌始者。

赵荆山(1859—1939),早年受业于雷子兴门下,聪颖笃学,医理精深,对伤寒、温病、时疫诸疾独具卓识。有《伤寒心法》《幼科秘传》《验方选录》《小儿保障》等遗墨留世。荆山承袭子兴之学,熟谙阴阳互根之理,参悟景岳,结合己见,殚精竭虑,医耘不辍。创立补阴化气诸汤,治疗伤寒、时疫邪陷阴分,狂躁谵语,或缠绵日久,似阴非阴,似阳非阳,昏愦不语者,应手辄效。其以补阴化气散,托里透邪,名曰大水火法;以归芍加元参、麦冬、僵蚕、豆豉汤,理阴透邪,名曰小水火法,合称大小水火法。使水火法在理论、治则、方药上趋于完善。应该说荆山诚水火法之完备者。

吴鉴三(1875—1938),初始受业于刘超千先生,尔后又投师于赵荆山处,颇得其传。鉴三深研赵荆山氏大小水火法的理论渊薮,将补阴化气、归芍透邪诸方于临床推广运用,取效甚速。其与雷品珊先生(1871—1941)等先贤将水火法发扬光大,广为传播。吴鉴三等不啻为赵氏大小水火法之光大和传播者。

李子高(1893—1979),师出于雷海峰门下(海峰乃雷子兴之子,峰能传父业,擅疗内科、伤寒诸疾,亦蜚声于当时医坛),其对大小水火法潜心研究,造诣精深,运用独特,在方剂和药物选用上有异于赵荆山法而别具一格,为李氏大小水火法的创始人。后世李鸣泉、郭温润等系李氏大小水火法之传承者。李氏大小水火法后有专题介绍。

我市近代名医张西堂、蒲仁山、杨钟峰、唐焱绪、周子颿、黄蕴生等对赵氏水火法均运用娴熟,推崇备至,使水火法薪传有继,后有来者。

现代已故名医李鸣泉、王仲青、陈伯祥、张炳兴、庆松年、郭温润诸君,常于临床证情危重且病机吻合者,以水火法事入其方,发扬其治,扩大运用范围,为这一治法赋予了时代气息。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该法几近湮没,大有玉殒珠沉之势。所以重振斯学,昭明其法,医灯续焰,吾侪责无旁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