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协和医院肌电图临床应用病例解析
- 崔丽英主编
- 1702字
- 2025-04-29 20:06:46
第三节 神经肌肉的电生理特性
一、运动单位的解剖和生理
1.运动单位的概念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包含α-运动神经元(Ⅰ型运动神经元)和β-运动神经元(Ⅱ型运动神经元)。β-运动神经元支配的是慢肌纤维或Ⅰ型肌纤维,而α-运动神经元支配的是快肌纤维或Ⅱ型肌纤维。
运动单位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功能单位,由一个前角细胞Ⅰ型或Ⅱ型运动神经元和它的轴突、运动终板和轴突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组成(图1-3-1)。

图1-3-1 运动单位模式图
2.运动单位的大小
(1) 运动单位的大小是指神经轴索与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的比例的大小,与肌肉的精细活动有关。负责精细动作的运动单位小,负责粗大动作的运动单位大。
(2) 每个运动单位大小通常采用轴索所支配肌纤维的数目表示,不同肌肉运动单位大小可以存在较大差异,如眼肌为1∶3 或1∶2;而腓肠肌为1∶1 934。
(3) 记录面积为150μm × 580μm 的同芯圆针电极所记录到的运动单位电位,仅为1mm直径范围内5~12 根肌纤维的综合电位。
3.运动单位的数目
不同的肌肉中运动单位的数目非同芯圆针电极研究范围,目前所谓的运动单位数目均为估计的结果。参见运动单位数目计数有关章节。
4.肌纤维的种类
根据组织化学反应将人类的肌纤维分为两型。红肌纤维(又称慢肌纤维或Ⅰ型纤维)为直径较小的纤维,收缩速度慢,抗疲劳性强,运动单位小,易兴奋。白肌纤维(又称快肌纤维或Ⅱ型纤维)为直径较大的纤维,收缩速度快,不耐疲劳,运动单位大,兴奋性低。同一个运动单位所支配的肌纤维为同一类型的肌纤维。在同一肌肉同时含有两种纤维,不同肌群二者比例不同,与功能有关。失神经支配后,出现再生支配,当支配红肌纤维的轴索支配到白肌纤维时,则后者的生化特性也相应转化为前者,反之亦然。
5.运动单位中肌纤维的排列
同一块肌肉中,不同运动单位肌纤维的分布呈现为镶嵌型混合分布,使同一运动单位中肌纤维相邻的机会很小。因此在同芯圆针电极记录时,同一个部位可以记录到多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电位。
二、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电平衡状态,与钠-钾泵等离子通道的调节有关。
2.动作电位
当细胞膜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可产生去极化电位,当去极化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时,产生可传导的动作电位。
三、神经细胞电兴奋的特点
1.神经细胞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后,兴奋即可沿着同一神经纤维传播,在无髓神经纤维传播速度较慢(如痛觉纤维和自主神经纤维),在有髓神经纤维则为跳跃式传导,速度较快,如躯体运动传出和深感觉传入纤维。
2.能否从神经上获得神经传导波形,不仅取决于神经的兴奋性、刺激电量,还与刺激时限有关,神经细胞对短时程电流刺激较肌肉敏感,而肌肉仅对长时程的电流刺激敏感,因此在进行神经电刺激时,尽量采用短时程的电刺激,避免直接兴奋肌肉产生影响。另外两次刺激的间隔如果小于神经细胞的不应期,也会影响后一次刺激的结果。
四、肌细胞电兴奋的特点
运动神经纤维兴奋冲动下传到达神经肌肉接头处,通过突触传递,产生微终板电位,叠加成终板电位,达到阈电位而形成动作电位,兴奋即可沿着肌细胞膜传播,形成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肌细胞兴奋时,兴奋起始于运动终板处,一般位于相应肌肉的肌腹,向两端传播,传播速度为3~5m/s。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时,作用电极应置于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远端肌腱,这样可以记录到起始相为负的最大CMAP。
五、容积传导
1.临床电生理测定过程中,通过记录电极进行记录时,细胞的兴奋要通过一定的介质(结缔组织和体液)才能传播到记录部位。这种电流通过介质到达记录部位的过程,即为容积传导的过程。
2.在EMG 检查和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过程中,均会受到容积传导的影响。也可以说我们所记录到的电位,均为容积传导后的电位,而非在兴奋细胞膜上直接记录到的电位。
3.记录电极与兴奋电流发生源距离的大小,会明显影响记录到的动作电位波幅大小。记录针电极与肌纤维的距离增加0.5mm,波幅下降至原来的1/10。使用表面电极记录,或者在较深位置所记录到的电位较低,便是这一道理。
4.容积传导影响记录到的波形:以单个肌纤维兴奋为例,当记录电极与电位发生源紧邻时,产生负正双相波;距离非常远时,形成正负双相波;介于二者之间时,形成负正负三相波。
(刘明生 崔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