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呼吸系统疾病分册
- 申昆玲主编
- 5字
- 2025-04-29 19:01:11
上篇 疾病篇
第一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培训目标
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策略;两种特殊类型上呼吸道感染的特点。
(一)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URI)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指鼻、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如果炎症在上呼吸道的某个局部范围表现明显,则可按该部位的炎症命名,如急性鼻炎、鼻窦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等。由于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及免疫特点,上感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多发病,占5岁以下小儿所有疾病的50%以上。
【病因】
1.病原体
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可占90%以上。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呈升高趋势。细菌感染少见,常为继发性。病毒以呼吸道病毒为主,如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等;肠道病毒也是不可忽视的病原,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Q热立克次体均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常见于年长儿。侵入上呼吸道的细菌大多属于β溶血性链球菌A族,其次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葡萄球菌。病毒感染基础上的细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年长儿则为非典型病原体与细菌混合感染。
2.免疫因素
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不但取决于侵入病原体的种类、毒性和数量,也与宿主防御功能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新生儿及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分泌型IgA水平较低,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防御能力差,因此,在婴幼儿期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3.其他防御因素
患有营养缺乏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症等疾病时易患本病。此外,居住环境、护理是否得当、气候变化等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如在北方气候寒冷多变的冬春季节、南方湿度较大的夏秋季节,也易发生流行。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因年龄、体质强弱及病原体的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发病一般较急,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可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轻咳、食欲缺乏、呕吐、腹泻等症状,但一般状况较好。一般年长儿症状相对较轻。重症多见于婴幼儿、细菌或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咳嗽、咽痛明显,患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有的患儿可伴有呕吐、腹泻,有的患儿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出现剧烈腹痛。新生儿及小婴儿可因鼻塞导致吃奶时费力或呼吸困难;婴幼儿高热不退,容易诱发惊厥(6岁以上儿童少见)。
主要体征为咽部充血、滤泡肿大,扁桃体肿大。扁桃体有化脓时,扁桃体表面可见脓性分泌物(脓苔),咽部红肿明显,提示有细菌感染。
【两种特殊类型的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
由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夏秋季节,起病急,突起高热、咽痛、厌食。查体可见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及悬雍垂的黏膜上有直径1~3mm的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可形成小溃疡。病程3~7天。
2.咽结合膜热
由腺病毒3、7型感染所致,好发于夏春季节,表现为特征性临床三联症:发热、咽炎和结合膜炎。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查体可见咽部充血,结合膜出现滤泡性炎症,充血、水肿,甚至眼睑水肿,可有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病程1~2周。
【并发症】
上呼吸道炎症如未及时恰当治疗,也可蔓延至邻近器官,引起并发症,如中耳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对小婴儿及免疫力低下的患儿,病原也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年长儿链球菌感染也可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思路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本病相对较易诊断。但应注意某些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急性阑尾炎等早期也常伴有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临床上需要予以鉴别,否则极易误诊。因此,在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时要有以下考虑:
(1)必须详细询问有无流行病学史及接触史、有无其他疾病的伴随病史及伴随症状,全面询问病史并详细检查各系统症状及体征,对其他疾病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2)许多下呼吸道疾病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发展引起,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故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如病情加重,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咳嗽、咳痰时,要想到炎症有蔓延至下呼吸道的可能,密切注意肺部体征,必要时行胸部X线检查。
(3)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后,如出现抽搐,抽搐后精神不振,或有颈项强直体征时,应注意病毒性脑炎,及时行腰椎穿刺检查。
(4)如上呼吸道感染后伴有右下腹痛,应及时行腹部超声检查,以鉴别腹痛是由腹腔淋巴结炎引起还是由急性阑尾炎所致。
2.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有明显的流行病史。多有高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全身症状较呼吸道局部症状重。病程较长。
(2)急性传染病早期:
有些常见于儿童期的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等早期也有上感症状,应结合相关流行病史、皮疹变化及病情演变等综合分析,必要时应随诊观察。
(3)消化系统疾病:
小儿上感常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应与原发性胃肠疾病鉴别。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的上感患儿可出现剧烈腹痛,须与阑尾炎相鉴别,腹部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4)过敏性鼻炎:
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与上感相似,但全身症状轻微,而鼻黏膜明显苍白、水肿,病程长。过敏性鼻炎呈季节性或全年性发病,多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哮喘)或有其家族史。
(三)治疗决策
【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多饮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病因治疗
单纯病毒感染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且目前尚无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病程早期应用利巴韦林气雾药喷鼻和咽部可能有一定益处。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病毒感染较为特效。目前,临床上普通感冒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已被广泛采用,但应用时最好能辨证施治,对药物组分充分了解,选择最适宜的药物并合理配伍,避免引起生物效应的拮抗作用。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征象时,须根据病情及相关化验检查选择恰当的抗生素治疗。
3.对症治疗
鼻塞症状显著者可予以减轻鼻黏膜充血药(如伪麻黄碱),一般不超过7天。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可减轻打喷嚏和流涕等症状。体温轻度增高,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必急于退热。当体温超过38.5℃以上时,可给予退热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也可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酒精擦浴等)。高热引起惊厥者,给退热药的同时应给予镇静药,常用5%水合氯醛肛门灌肠给药(1.0ml/kg)。对既往有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应及时予以退热药或物理降温,以防惊厥发生。
【预防】
加强体格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居住条件清洁卫生,经常消毒、通风,防止病原体入侵;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加强营养,防治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等疾病;注意预防、隔离,勿与其他患者密切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尚云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