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第4版)
- 周学胜编著
- 3016字
- 2025-04-29 19:42:30
第三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古人认识和解释世界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图1-28)
(一)精气的哲学含义
精气学说盛行于秦汉以前,是以精气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精气构成的,宇宙万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由精气的作用所化生的。
【原文解读】
《易传•系辞上》曰:“精气为物。”
《论衡•自然》曰:“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以上原文是说,精气构成一切事物,自然界的万物是由精气的作用而化生的。

图1-28 精气学说简图
(二)中医学中的精气概念
先秦至两汉时期,正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起着深刻的影响。那时的医家将精气理论引入到中医学之中,以精气理论来解释人的生命现象。总的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的生命活动是精气的作用。
【原文解读】
《淮南子•精神训》曰:“精气为人。”
《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论衡•论死》曰:“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
以上原文是说,人是由精气构成的,人的生命活动就是精气的作用,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活动。
(三)精气概念在中医学中应用具有多义性
在古代哲学中,对构成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有时用“精”,有时用“气”,有时用“精气”,有时用“元气”来论述,这对中医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的认为,精、气、精气、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精、气、精气、元气,在中医学中应用,其含义,有的地方是相同的,可以互用。如水谷之精、水谷之气、水谷之精气,有时可以互称;肾气、肾中之精气、肾中之元气,有时亦可互用。
精与气,在中医学中应用,其含义,有的地方又不同。如认为精与气是生命活动中演化出来的两种不同物质,精是气的凝聚而稳定状态,气是精的弥散而运动状态。故有“气能生精”,“精能化气”之说。有时又用精来修饰气,精气是气的精粹或精华部分。如水谷之气可分为水谷之精气与水谷之悍气。因此,精、气、精气,以及元气,其在中医学中应用,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论,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则会有区别。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是古人认识和解释世界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其基本内容有: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等几个方面。(图1-28)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即是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同时认为,宇宙万物的发生及发展变化,也都是由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即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和合(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对于精气的存在形式,古人通过肉眼视野所见,将精气分为“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谓“无形”,是指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肉眼看不到的,故称之为“无形”。所谓“有形”,是指精气处于凝聚而相对稳定的状态,形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之为“有形”。因此,习惯上就将弥散无形状态的称为“气”,将有形相对稳定的实体称为“形”。无形之气凝聚而成为有质之形,有形之质又可化生无形之气。因此,精气的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气能生精,精能化气,就有此义。
【原文解读】
《易传•系辞下》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论衡•言毒》曰:“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原文是说,天地万物,包括人体,都是由精气化生的。“氤氲”,中国哲学术语。形容宇宙实体气的运动状态,万物由气的作用而变化生长之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是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精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气的运动与变化,称之为“气机”与“气化”。
1.气机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气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内经》将其概括为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的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具有普遍性。由于气的运动,才能促进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促进新事物的发生与成长。如此,维持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
2.气化
气化,中国哲学术语。是指阴阳之气化生万物,是物质的变化过程。即是由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宇宙万物的形态、性能、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都是气化的结果。
【原文解读】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原文是说,天地之气升降运动,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由于气的升降运动而产生各种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中介,是指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间接联系,是客观事物转化与发展的中间环节。
天、地、万物是相互独立的实体,实体与实体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着无形之气的,无形之气维系着天地万物,使其联系成一个整体。
无形之气还能渗入有形之实体,起着沟通、维系的作用,使万物之间得以交感相应。
【原文解读】
《周易•下经•咸》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以上原文,是指天地之气相互作用而化生万物。也就是说万物之中皆有天地之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是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的,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人类与宇宙中的其他生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而且有精神活动,故人是由精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精气的聚散过程。
【原文解读】
《管子•内业》曰:“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淮南子•精神训》曰:“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论衡•论死》曰:“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以上原文,就是说人是由天地之气化生的。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之中,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以及在中医学具体内容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图1-28)
(一)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方面
一是构建了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之本原,即人是由精气构成的;同时认为,精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中医学在对人的生殖、生长发育,以及脏腑组织器官等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方面,是以气或精气的理论对其进行论述的。
二是构建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精气学说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由精气构成的,天、地、人(三才)均统一于精气之中,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天地自然界的影响。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等,都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正是《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
【原文解读】
《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就是说,精是形成人体生命的最原始物质。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二)在中医学具体内容方面
精气学说贯穿在中医学具体内容的各个方面,用精气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详见有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