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序

周祯祥教授,湖北鄂州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志存高远。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即以优秀成绩考入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药学教学,以及临床、科研工作数十载,学验俱丰,业绩斐然。先生风华郁茂,曾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等光荣称号,擢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

先生之与笔者,忘年交矣。同道相见,三句不离本行,故于中医药学术,多所切磋,各抒己见,毫无芥蒂。看似闲聊,实为读书外之书,而胜于书也。如先生编著《细辛古今研究与临床应用》过程中,搜罗古今学者对细辛之研究成果,弥纶群言,研精一理。初为饭后之谈资,已令笔者受惠;付梓之后,幸蒙先生赠之一部,随时翻阅,以加深对诸方运用本品之认识,获益更多。又如先生对枳实、莱菔子之用法用量,虽已烂熟于胸,然其求索临床反馈讯息,常征询于笔者。所当知无不言。学问之道,在于学,更在于问也。

先生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曾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临床中药学》等,编著个人学术专著《细辛古今研究与临床应用》《本草药征》等,凡数十部,皆心血所注也。不作焚膏继晷、废寝忘餐之夸,而有夜必三更、日常简餐之实,若无肩担道义、守正创新之诚,孰能为之!今《本草钩玄》又已杀青,笔者以近水楼台,先得其稿,捧读之际,感慨良多。

“本草”先“中药学”而立名,其品类虽涉及植物、动物、矿物等,然以植物居多,故曰“本草”。其学术源远流长,相传神农尝百草,教民以疗疾。其有文字可考者,如长沙马王堆出土之《五十二病方》,载药物247种;《武威汉代医简》载药物100多种。因其属“经方”类,或诊疗记录,而非“本草”专著,故先生未言,理所自然。有《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东汉末年(一说为春秋战国),为我国现存首部本草专著,创立四气五味、功效主治之规矩。规矩既立,则后之学者,可自为方圆,而工巧百出,此即先生作钩玄之首。自此以降,其研习并发皇光大者,代不乏贤。如明代李时珍,穷毕生精力,集其大成,而有《本草纲目》问世。其宏编巨制,精华尽收,开动植物分类之先河,而震惊中外。有清一代,本草著作甚多,虽难有与《本草纲目》比肩者,然非乏善可陈。如对药物之性理发挥、临床运用之微妙、疗效之再实践等,发前人所未发者亦多。先生共搜录历代本草著作80余部,时间跨度约两千年,为之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而有《本草钩玄》之作。为钩其玄,必先概述各时代之历史背景,以及对本草学发展之影响。然后依次论述各本草之作者、主要贡献、学术创新与成就,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之翔实。赞其优者,力戒虚浮,评其疵者,必求中肯。由是言之,名为《本草钩玄》,实寓中药学学术发展史,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是为之序。

梅国强

2022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