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瑞典

瑞典王国(The Kingdom of Sweden)简称瑞典,是北欧最大的国家。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毗邻挪威,东北部与芬兰接壤,西南部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东部为波罗的海与波的尼亚湾。

大北方战争(也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1700—1721年)

公元前12000年,冰河时期进入晚期,冰川开始退却,欧洲气温迅速上升,这时瑞典境内已经有人类居住,他们主要从事狩猎和食物采集,瑞典北方的耶姆特兰省曾发现过绘制于公元前9000年前的岩画。公元前4000年左右,瑞典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一些居民通过饲养奶牛获得牛奶。[1]公元前1500年左右,瑞典地区的居民开始使用铜器。[2]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

瑞典瓦萨王朝的开创者国王古斯塔夫·瓦萨(1523—1560年在位)

公元前后,罗马人北上,逐渐将帝国边界从莱茵河推进至易北河,企图将罗马帝国扩张到北欧。随着罗马帝国不断向西北欧扩张,罗马人逐渐对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居民有所了解。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Tacitus)在其著作《日耳曼尼亚志》(Germania)中记载了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从事狩猎和食物采集的部落,他提到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落(Suiones)非常强大,善于制造武器和船只。公元9年,罗马军队在条顿堡森林中遭到日耳曼人的伏击,罗马帝国的扩张遭受重挫。

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中叶,瑞典进入维京时代。在此期间,瑞典逐渐发展为统一的国家,为瑞典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毗邻的丹麦人和挪威人相比,瑞典地区的维京人[3]更注重商业贸易而不是扩张,他们致力于向欧洲东部和东南部的发展,其势力曾远达黑海和里海沿岸,足迹遍及波罗的海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他们曾沿着第聂伯河进入黑海并到达君士坦丁堡,在那里开展了多次袭击。维京人还到达了芬兰湾北岸、涅瓦河和拉多加湖一带,他们在那里建立据点,并继续向南推进,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诺夫哥罗德公国。一支维京人还进入东欧腹地并建立了基辅罗斯,他们被称为瓦良格人。[4]维京时代一直持续到11世纪中叶,当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基督教化基本完成,瑞典成为最后一个接受基督教的维京国家。

瑞典王国大约形成于公元11世纪,相关的传说中流传着瑞典早期国王的姓名和事迹,如埃里克家族和斯沃克家族。早期瑞典国王埃里克九世(Erik Ⅸ)在瑞典大力发展基督教,起到了凝聚国民的作用,从而使瑞典整合为一个国家。国家的统一为瑞典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瑞典民族由斯韦阿兰人(Svenonians)和哥特人(Goths)为主体[5],不断吸收后来迁入的移民以及部分萨米人和芬兰人而构成。

在瑞典王国形成初期,瑞典由一些独立性很强的省组成了王国,国王负责各省之间的协调和组织对外战争等事务。到公元12世纪时,瑞典王权强大起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税收和法律体系。此时的瑞典已征服了芬兰的西南沿海地区,并继续向东南方扩张。14世纪中叶,黑死病传入瑞典,使瑞典丧失了大量的人口,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1349—1351年期间死亡。[6]直到19世纪初,瑞典人口再也没有恢复到1348年的水平。在这一时期,瑞典与汉萨同盟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大。

“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一词最早出现于1344年,由莱茵地区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是共享特权的商人联盟。1356年,商人汉萨同盟发展为城市汉萨同盟,成员由商人转变为城市,包括绝大多数德国北部的沿海城市,核心成员为吕贝克市(Lubeck)、汉堡市(Hamburg)和不来梅市(Bremen),后来加入者有科隆市(Cologne)、但泽市(Danzig)和柯尼斯堡市(Königsberg)。1358年,波罗的海东岸的里加(Riga)等城市加入了汉萨同盟,汉萨同盟逐渐垄断了东欧、北欧同西欧的贸易。1367年,加入汉萨同盟的77个城市的代表在科隆市举行首次会议,同盟设立了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有权对外开展外交、宣战、媾和、缔约等活动。

随着汉萨同盟势力的不断扩大,其排他性的贸易模式对瑞典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对抗强大的汉萨同盟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势力,瑞典、丹麦、挪威三国于1397年在瑞典东南部的卡尔马市(Kalmar)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由丹麦王室主导的卡尔马联盟(Kalmar Union,1397—1523),从此瑞典和挪威臣服于丹麦国王的统治,但保留了王国的地位。在卡尔马联盟时期,瑞典与丹麦的冲突时有发生。1520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Christian Ⅱ)率军进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平息了一场独立运动。随后,本地贵族古斯塔夫·瓦萨(Gustav Vasa)在瑞典中部的达拉纳省(Dalarna)组织了反对联盟的独立运动,逐渐控制了瑞典的大部分地区。在与丹麦敌对的汉萨同盟盟主城邦吕贝克的援助下,瑞典人攻入斯德哥尔摩。1523年,丹麦军队在镇压瑞典独立运动中失败,瑞典获得独立,卡尔马联盟解体,古斯塔夫·瓦萨被选为瑞典国王(1523—1560年在位),建立了瓦萨王朝(Vasa Dynasty,1523—1654)。

瑞典独立后,国王古斯塔夫·瓦萨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行政体制方面,国王镇压大贵族的反抗,废除他们的封地、采邑,向地方派出官员,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宗教方面,国王任用路德派教士开展宗教改革,没收教会土地,解散教会军队,路德宗于1593年成为瑞典国教;在国家制度方面,国王于1544年宣布废除选举制,代之以世袭制。这些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瑞典不久后称霸波罗的海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6世纪的几次战争中,瑞典打败了丹麦、波兰的军队,成为北欧的军事霸权。

在发生于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期间(1618—1648年),瑞典加入新教阵营参战,派兵深入神圣罗马帝国腹地,曾一度征服了神圣罗马帝国约一半的领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弗斯(Gustav ⅡAdolphus)曾梦想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新皇帝,统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神圣罗马帝国。但是,在1632年发生的吕岑战役(Battle of Lützen)中,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阵亡。之后,瑞典军队在1634年的纳德林根战役(Battle Of Nordlingen)中战败,从而撤回国内。

1642年,瑞典再次出兵德意志,于1648年与法国联军最终战胜了神圣罗马帝国。从1643年起,瑞典及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及天主教诸侯在威斯特伐利亚的明斯特开始谈判,最终于1648年10月24日在明斯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7]的最后条款。[8]瑞典据此得到了德意志北部地区的领土,如西波美拉尼亚(West Pomerania)、不来梅—维登(Bremen-Verden)和维斯马(Wismar)。三十年战争后,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势力达到顶峰,成为欧洲领土面积第三大国,仅次于俄罗斯和西班牙。

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些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在欧洲出现了众多独立的主权国家,同时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9]《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

1655年,小北方战争(也称为第一次北方战争,Little Northern War,1655—1660年)爆发。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古斯塔夫(Karl ⅩGustav)对波兰—立陶宛联邦宣战,希望以此扩大领土。瑞典与勃兰登堡结盟后入侵波兰—立陶宛联邦,赶走波兰国王约翰二世·卡齐米日(JanⅡ Kazimierz),取得了初步胜利。不久,俄国、丹麦和奥地利联盟,对瑞典宣战,此时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Frederick William)背弃瑞典加入敌对联盟。瑞典军队被逐出波兰—立陶宛联邦后,两次入侵丹麦,大败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Frederik Ⅲ)。1658年,瑞典迫使丹麦签订了《罗斯基勒条约》(Treaty of Roskilde),让丹麦割让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端的斯科讷省、布莱金厄省、哈兰省和巴哈斯省给瑞典。瑞典形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帝国,包括卡累利阿(Karelia)、英格里亚(Ingria)、爱沙尼亚(Esthonia)和利沃尼亚(Livonia)等地。瑞典达到了卡尔十世·古斯塔夫(Karl Ⅹ Gustav,1654—1660年在位)统治下的最大领土范围。[10]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后,瑞典经济开始恶化,综合国力下降。1700年,俄国、波兰—立陶宛联邦、丹麦结盟后与瑞典交战,大北方战争(也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Great Northern War,1700—1721年)爆发。1709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军队在今乌克兰境内的波尔塔瓦(Poltava)被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击溃,卡尔十二世逃至奥斯曼帝国。俄国开始取代瑞典成为北欧及波罗的海地区的新兴强国。大北方战争最终在1721年结束,瑞典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约20万人,其中的大部分来自瑞典,另外约有5万人来自瑞典统治下的芬兰。1721年,瑞典作为战败国和俄国签订了《尼斯塔德条约》(Treaty of Nystad),将爱沙尼亚(Estonia)、利沃尼亚(Livonia)、英格里亚(Ingria)和芬兰东南部割让给俄国。瑞典因战败丧失了波罗的海属地及其军事强国地位,仅有波美拉尼亚(Pomerania)在佩内河西部的部分仍然归瑞典所有。[11]随着瑞典失去影响力,俄国走向强盛,成为欧洲的主要国家之一。

1741年,瑞典对俄国发动复仇战争——瑞典史称之为帽子战争(Hats' Russian War,1741—1743),俄军再创瑞芬联军,占领了芬兰的大部分土地。[12]1809年,俄国派兵吞并了瑞典统治下的芬兰,芬兰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大公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任芬兰大公。

1814年1月,在拿破仑战争(Napoleonic Wars,1803—1815)中战败的丹麦与瑞典签订了《基尔条约》(Treaty of Kiel),丹麦把挪威割让给瑞典,但是,由于挪威乘机宣布独立并颁布了宪法,瑞典对挪威发动了一场短暂的战争,挪威被迫臣服于瑞典,直到1905年挪威摆脱瑞典统治而独立。在拿破仑战争后的两个世纪中,瑞典试图避免卷入任何战争与冲突,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持久的和平稳定促进了瑞典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1952年3月,瑞典、丹麦、挪威、冰岛四国于哥本哈根签订协议,决定成立北欧理事会(Nordic Council),芬兰于1955年加入。北欧理事会是一个五国议会间组织和各成员国政府的咨询机构,旨在为北欧国家的议会和政府提供联系,探讨北欧各国的合作途径,加强和扩大北欧各国间的合作,其合作领域包含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劳工、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等。为了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抗衡,1960年1月,瑞典与英国、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奥地利等国签订了《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即《斯德哥尔摩公约》),成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13]

20世纪70年代,伴随两次石油危机对瑞典的破坏,瑞典国内的主导产业遭受重创,尽管政府提供了一些补贴和政策支持,但国内经济并未得到复苏。随后,英国和丹麦退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导致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大大收缩,瑞典不得不重新考虑与欧共体的关系,于1972年与欧共体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加入了欧洲自由贸易区。[14]

随着许多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走向自由化,瑞典政府也逐步废除或放松了金融监管,继而导致20世纪80年代末瑞典国内产生了泡沫经济,致使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出现负增长。同时,20世纪90年代前后柏林墙的倒塌、苏联解体、中欧和东欧国家向资本主义过渡等一系列国际事件影响着瑞典对欧共体的态度。1991年7月1日,瑞典正式向欧共体提交加入申请。

这一时期欧共体为非成员国提供了进入欧洲单一市场的途径,即加入欧洲经济区(EEA)[15]。欧共体允许瑞典进入欧洲单一市场,但瑞典没有权力参与欧共体的任何决策。1993年2月1日,瑞典正式就成员资格与欧共体进行谈判。由于瑞典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瑞典国内对是否加入欧共体产生了重大分歧,工会和左翼政党认为加入欧共体可能会对瑞典的福利体系构成威胁。随着二者经济合作的深化,尽管瑞典国内存在担忧,已经建立的贸易关系表明参与欧洲一体化具有必要性。在1994年3月开展的入盟谈判结束后,当年5月发布的谈判决议指出,瑞典加入欧盟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助于国内经济复苏,而且有利于保障其民主、和平和安全。1994年11月13日,瑞典公民就是否加入欧盟进行投票,赞成率为52.2%。[16]根据投票结果,瑞典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

尽管瑞典成为欧盟的成员国,但在2003年的全民投票中,大多数瑞典人拒绝加入欧元区,这表明瑞典在与欧盟加强密切合作的同时,不愿大规模放弃经济主权。瑞典于2001年3月25日起加入申根协定,成为申根国家。加入欧盟后,瑞典进出口贸易发展良好,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瑞典出口总额的59%为欧盟内部贸易,进口总额的71%来自欧盟成员国。[17]在第9届欧洲议会705个席位中,瑞典拥有20个席位。

瑞典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约1044万(截至2021年11月)。[18]瑞典主体民族为瑞典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3%。[19]标准瑞典语(Svenska)是瑞典官方语言,其来源于19世纪瑞典中部的方言,并在20世纪初固定下来。瑞典语和丹麦语同属于北欧东斯堪的纳维亚语,与之相对的北欧西斯堪的纳维亚语则由法罗语、冰岛语和挪威语组成。绝大多数瑞典居民信奉新教,其中基督教路德宗是瑞典的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