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一堆破碎的偶像”

《荒原》之所以难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作者引经据典太多,而且诗中的典故盘根错节,在结构上有许多交叉点,让人感到“剪不断理还乱”[126]。因此翻译《荒原》这类赵萝蕤先生称之为“严肃的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必须认真研究作者和研读作品。比如,《荒原》第一章《死者葬仪》中有一个画龙点睛的短语“A heap of broken images”[127],7个中译本的译文如下:

译本一:“一堆破碎的偶像”[128]

译本二:“一堆破碎的偶像”[129]

译本三:“一大堆破碎的形象”[130]

译本四:“一堆破碎的形象”[131]

译本五:“一堆支离破碎的意象”[132]

译本六:“一堆破碎的象”[133]

译本七:“一大堆破碎的形象”[134]

赵萝蕤先生把这一短语译成“一堆破碎的偶像”,而其他几位译者则将其译成了“一大堆破碎的形象”“一堆支离破碎的意象”“一堆破碎的象”等。这一短语之所以画龙点睛是因为《荒原》一诗“确实表现了一代青年对一切的‘幻灭’”[13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呈现出一派大地苦旱、人心枯竭的现代“荒原”景象;人们的精神生活经常表现为空虚、失望、迷惘、浮滑、烦乱和焦躁。艾略特“很可能把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写进了社会的悲剧之中”[136]。从以上不同的译文看,这行诗中的“images”一词无疑是一个关键词,因为所有译者都动了心思,但是不论是“形象”“意象”还是“象”,似乎都不如赵萝蕤先生翻译的“偶像”更加传神,更加灵动。或许是因为赵萝蕤先生对原作的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她的译文就更加精准、更加丰富,能够让读者产生自然的互文联想,达到译文的最佳效果,译出了比较视野下原作与译作之间在语言、文学、文化等多个层面上所蕴含的互文关系。[137]

假如再次回到《荒原》开篇的7行诗来讨论其中的互文联想,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起中世纪英国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开篇的“春之歌”:“当四月的甘露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濯了丝丝茎络,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当和风吹香,使得山林莽原遍吐着嫩条新芽,青春的太阳已转过半边白洋宫座,小鸟唱起曲调,通宵睁开睡眼,是自然拨弄着它们的心弦:这时,人们渴望着朝拜四方名坛,游僧们也立愿跋涉异乡。”[138]此处,乔叟笔下的四月天是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阳春四月用其甘露送走了干裂的三月,沐浴着草木的丝丝茎络,顿时间百花齐放,生机勃勃;和风轻拂,留下缕缕清香;田野复苏,吐出绿绿的嫩芽;鸟儿呖呖,通宵睁眼;美丽的大自然不仅拨动着鸟儿的心弦,而且也象征着人性的复苏,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境之中“人们[才会]渴望着朝拜四方名坛,游僧们也立愿跋涉异乡”。这是一副何等美妙的人间乐园!然而,在艾略特的现代荒原之上,乔叟笔下那些令人心醉的“甘露”“和风”“花蕾”“嫩芽”“小鸟”似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已经看不到“枝头的花蕾”,而只能偶遇生长在荒地上的丁香;人们已经看不到“通宵睁开睡眼”歌唱的鸟儿,而只能期盼那“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的春雨;人们已经看不到那些“渴望着朝拜四方名坛”的香客和那些“立愿跋涉异乡”的游僧,而只能看到眼前被那“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的大地和那“枯干的球根”所能够提供的“少许生命”。生活在艾略特笔下现代荒原上的人们似乎还在经历着一个不愿苏醒过来的睡梦,好一幅极度空虚、贫乏、枯涩、迷惘的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荒原画卷!

总之,本书从认真研读艾略特诗学理论和诗歌作品入手,力求正确理解和深刻体会艾略特关于“感受力涣散”“历史意识”“个性消灭”“客观对应物”等核心诗学理论观点,紧扣赵萝蕤先生初译《荒原》所遇到的三个 “难处”(原作的晦涩问题、译文的体裁即文体问题及译文注释问题),通过学习赵萝蕤、叶公超、叶维廉、王誉公先生等国内外国文学研究先辈们所擅长的文本释读(interpretation)方法,结合《荒原》不同中译本的文本比较释读,把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回归他的诗歌创作并在中文翻译中寻求印证,进而窥见赵萝蕤先生文学翻译直译法在互文性统一方面的独到之处。


[1] 该绪论主要内容曾经以“‘晦涩正是他的精神’——赵萝蕤汉译《荒原》直译法互文性艺术管窥”为题目,发表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52—59页,其中在研读艾略特关于“感受力涣散”“历史意识”和“个性消灭”三个核心诗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荒原》中文译本的比较释读,对赵萝蕤先生文学翻译直译法在互文性统一方面进行了讨论,但是没有涉及艾略特关于“客观对应物”这一关键诗学理论观点的讨论,因此本绪论在第五节中专门做了论述。

[2]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5页。原文见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89。

[3] 黄宗英编:《赵萝蕤汉译〈荒原〉手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38—243页。

[4] 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88.

[5] T.S.Eliot,“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14.

[6] T.S.Eliot,“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17.

[7] T.S.Eliot,“Hamlet”,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145.

[8] 黄宗英编:《赵萝蕤汉译〈荒原〉手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41页。

[9] 赵萝蕤:《我的读书生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10] 赵萝蕤:《〈荒原〉题解与注解》,载王佐良、李赋宁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36页。

[11]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5页。

[12] [英]托·斯·艾略特:《荒原》,赵萝蕤译,新诗社1937年版,第147页。

[13] 赵萝蕤先生繁体字“译后记”手稿原文,以及现代汉语简化字“译后记”引文见黄宗英编《赵萝蕤汉译〈荒原〉手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38—243页。

[14] 黄宗英编:《赵萝蕤汉译〈荒原〉手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43页。

[15] 黄宗英编:《赵萝蕤汉译〈荒原〉手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43页。

[16] 赵萝蕤:《我的读书生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17] 赵萝蕤:《我的读书生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18] 参见赵萝蕤《我的读书生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 参见[英]托·斯·艾略特:《荒原》,赵萝蕤译,新诗社1937年版。

[20] [英]托·斯·艾略特:《荒原》,赵萝蕤译,新诗社1937年版,第18页。1980年,赵萝蕤先生将这一献辞改译成“最卓越的匠人”,参见《外国文艺》(双月刊)1980年第3期。有关这一献辞的译法,笔者在本书第一章第七节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最伟大的诗人”和“最卓越的匠人”两种译法如出一辙,参见本书第115—119页。

[21] 赵萝蕤:《〈荒原〉题解与注释》,载王佐良、李赋宁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36页。

[22] 赵萝蕤译:《荒原》,载黄宗英编《赵萝蕤汉译〈荒原〉手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39—240页。赵萝蕤先生译后记中的原文为“晦涩正是他的精神”。在现代汉语书面语里,代词“他”一般只用来称男性,但是在“五四”以前,“他”可以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此处,赵萝蕤先生译后记原文中的“他”应该指《荒原》这首诗。

[23] 赵萝蕤译:《荒原》,载黄宗英编《赵萝蕤汉译〈荒原〉手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39页。

[24] T.S.Eliot,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89.

[25] 赵萝蕤:《〈荒原〉题解与注释》,载王佐良、李赋宁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36页。

[26] 包括英语在内,艾略特在创作《荒原》一诗中,实际上使用了七种语言。

[27] 赵萝蕤:《〈荒原〉题解与注释》,载王佐良、李赋宁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36页。

[28] 赵萝蕤:《〈荒原〉题解与注释》,载王佐良、李赋宁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45页。

[29] 赵萝蕤:《〈荒原〉题解与注释》,载王佐良、李赋宁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45页。

[30] 王佐良、李赋宁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第242页。

[31]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32] 参见T.S.Eliot,“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The Complete Poems and Plays 1909-1950,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1971。

[33] 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83.

[34] 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83.

[35] 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88.

[36] 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87.

[37] 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87.

[38] 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90.

[39] 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90.

[40] 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90.

[41]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42] James E.Miller,Jr.,T.S.Elio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Poet,University Park:The Pennsylvania State UP,2005,pp.290-291.

[43]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44]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45]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46]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47]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48]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49]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50]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51] 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88.

[52] 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90.

[53]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54]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55]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56]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57]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58] Wordsworth,William,“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of Lyrical Ballads”,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ed.,Hazard Adams.San Diego:HBJ,1971,p.441.

[59]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60]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原文:“Poetry is not a turning loose of emotion,but an escape from emotion;it is not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but an escape from personality。”

[61] 根据李赋宁先生的译本注释,《雅典娜神庙》(The Athenaeum,1874—1878年)是英国作家兼旅行家詹姆斯·西尔克·白金汉(James Silk Buckingham,1786—1855年)于1828年在伦敦创办的一家文学和艺术评论杂志。19世纪英国许多大作家都曾为该杂志撰稿。1921年,该杂志合并成为《民族与雅典娜神庙》(The Nation and Athenaeum)。1931年,合并后的杂志再度合并成《新政治家》杂志(The New Statesman)。参见[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62]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9页。

[63]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9页。

[64]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0页。

[65]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1—12页。

[66]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0页。

[67]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1页。

[68]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2页。

[69]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2页。

[70]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3页。

[71]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3页。

[72]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0页。

[73]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0页。

[74]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3页。

[75]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3页。

[76]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3页。

[77] 原文:“In the character Hamlet it is the buffoonery of an emotion which can find no outlet in action;in the dramatist it is the buffoonery of an emotion which he cannot express in art。”T.S.Eliot,“Hamlet and His Problem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146.

[78]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4页。

[79] 叶公超:《爱略特的诗》,原载1934年4月《清华学报》第九卷第2期。陈子善编《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

[80] 叶公超:《爱略特的诗》,原载1934年4月《清华学报》第九卷第2期。陈子善编《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

[81] 这篇文章为赵萝蕤译、上海新诗社1937年初版艾略特《荒原》的序言。参见[英]托·斯·艾略特《荒原》,赵萝蕤译,新诗社1937年版。

[82] 陈子善编:《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83] 陈子善编:《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84] 关于艾略特的用典与“客观对应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笔者将在第一章第二节“一位T.S.Eliot的信徒”,以及本书第三章“奇峰突起,巉崖果存”进一步展开讨论。

[85] 叶维廉译:《众树歌唱——欧美现代诗100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86] 叶维廉:《叶维廉文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87] 叶维廉:《叶维廉文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88] 叶维廉译:《众树歌唱:欧美现代诗100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89] 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90] 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91] 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92] 原文:“feel their thought as immediately as the odor of a rose”。T.S.Eliot,“The Metaphysical Poets”,Selected Essays,London:Faber and Faber,1932,p.287.

[93] 袁可嘉:《现代派论·英美诗论》,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7页。

[94] 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1册(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6页。

[95] 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页。

[96] 黄宗英编:《赵萝蕤汉译〈荒原〉手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39页。

[97] Alexander Fraser Tytler,Essays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p.10,p.63,p.112.

[98]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10页。

[99]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8页。

[100]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8页。

[101]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8—609页。

[102] T.S.Eliot,The Complete Poems and Plays 1909-1950,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1971,p.37.

[103] 赵萝蕤译:《荒原》,载黄宗英编《赵萝蕤汉译〈荒原〉手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英]托·斯·艾略特:《荒原》,赵萝蕤译,新诗社1937年版,第19—20页。

[104] 刘树森:《赵萝蕤与翻译》,载赵萝蕤译《中国翻译名家自选集·赵萝蕤卷——〈荒原〉》,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105] 王誉公、张华英:《〈荒原〉的理解与翻译》,《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

[106]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9页。

[107] 赵萝蕤译:《荒原》,《外国文艺》(双月刊)1980年第3期。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1册(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88页。赵萝蕤先生的这两个艾略特《荒原》中译本的译文相同。前者参见《外国文艺》(双月刊)1980年第3期,后者参见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1册(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08]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9页。

[109] 由于上海新诗社1937年6月1日初版赵萝蕤译《荒原》中译本采用繁体字竖排形式,为了方便读者,本书所引用的赵萝蕤1937年初版艾略特《荒原》译文均引自黄宗英编《赵萝蕤汉译〈荒原〉手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中的现代汉语简体字版本部分。此外,1979年,赵萝蕤先生对她原创的艾略特《荒原》中译本进行过修订,其修订版中译文先后发表在《外国文艺》(双月刊)1980年第3期和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1册(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88—121页)。当涉及赵萝蕤先生1937年和1980年两个《荒原》中译本比较研究时,本书选用《外国文艺》(双月刊)1980年第3期上的译本。但是,本书第一章第六节讨论王誉公、张华英《〈荒原〉的理解与翻译》(《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一文时,由于原作者采用《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1册(上)的译文,所以第一章第六节的引文脚注同样采用《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1册(上)的译文。特此说明。

[110] 赵毅衡译:《荒原》,《美国现代诗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7页。

[111] 查良铮译:《荒原》,《英国现代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页。

[112] 裘小龙译:《荒原》,《四个四重奏》,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页。

[113] 叶维廉译:《众树歌唱:欧美现代诗100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80页。

[114] 汤永宽译:《荒原》,载陆建德主编《荒原:艾略特文集·诗歌》,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页。

[115]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10页。

[116] 赵萝蕤:《艾略特与〈荒原〉》,《我的读书生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117] 赵萝蕤:《艾略特与〈荒原〉》,《我的读书生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118] 黄宗英、邓中杰、姜君:《“灵芝”与“奇葩”:赵萝蕤〈荒原〉译本艺术管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19] 赵萝蕤:《艾略特与〈荒原〉》,《我的读书生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120]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9页。

[121]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7页。

[122]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8页。

[123] 赵萝蕤:《艾略特与〈荒原〉》,《我的读书生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124]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7页。

[125] 赵萝蕤:《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载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7页。

[126] 赵萝蕤:《〈荒原〉浅说》,《我的读书生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127] T.S.Eliot,The Complete Poems and Plays 1909-1950,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1971,p.38.

[128] 赵萝蕤译:《荒原》,载黄宗英编《赵萝蕤汉译〈荒原〉手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129] 赵萝蕤译:《荒原》,《外国文艺》(双月刊)1980年第3期。

[130] 赵毅衡译:《荒原》,《美国现代诗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

[131] 查良铮译:《荒原》,《英国现代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132] 裘小龙译:《荒原》,《四个四重奏》,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133] 叶维廉译:《众树歌唱:欧美现代诗100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134] 汤永宽译:《荒原》,载陆建德主编《荒原·艾略特文集·诗歌》,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

[135] 赵萝蕤:《〈荒原〉浅说》,《我的读书生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136] 张剑:《T.S.艾略特:诗歌和戏剧的解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137] 黄宗英:《“晦涩正是他的精神”:赵萝蕤汉译〈荒原〉直译法互文性艺术管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138] [英]杰弗雷·乔叟:《坎特伯雷故事》,方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