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个性消灭”[50]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又是如何论证个人才能的呢?出人意料的是,艾略特通过一个化学明喻,把艺术家的思想比喻作一种催化剂,一种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量及其化学性质并不发生改变的物质。就像在化学反应的实验中,化学家可以通过在一些化学反应物质里加入必要的催化剂使之加速生成新的化合物一样,艺术家可以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采用某种新的形式,把一些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经验捆绑在一起以便形成新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说,当这种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进而生成新的化合物时,这种催化剂本身是不受任何影响的,而且无论如何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就诗歌创作而言,当诗人使用新的诗歌形式进行创作时,虽然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本身不发生改变,但是那些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经验被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捆绑在了一起并且催生出新的艺术作品。这或许就是艾略特后来总结出来并且着力强调的代表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诗歌创作特点的“感受力统一”[51],即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关于玄学派及以前的传统诗人善于“不断地把风马牛不相及的经验凝结成一体”,或者把这些根本不同的经验“形成新的整体”,也就是“把概念变成感觉”(transmuting idieas into sansations),再“把感觉所及变成思想状态”(transforming an observation into a state of mind)。[52]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歌创作实际上是一个消灭个性的过程,一个需要诗人不断地牺牲自我和消灭个性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诗人的创造性和判断能力,但不涉及诗人生活经验之外的其他东西。如此看来,化学家可以使用催化剂不断地将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物质凝结成新的整体并催生各种新的化合物,而一位成熟的诗人的思想就像“一个更加精细地完美化了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特殊或非常多样化的感受可以自由地形成新的组合”[53]。当然,诗人的头脑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这种媒介只是一个媒介而已,他并不是一个个性,通过这个媒介,许多印象和经验,用奇特的和料想不到的方式结合起来”[54],并成为“一种集中,是这种集中所产生的新的东西”[55]。在这个意义上,“诗人的头脑实际上就是一个捕捉和储存无数的感受、短语、意象的容器,它们停留在诗人头脑里直到所有能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化合物的成分”[56]。因此,艾略特断言:“诗人的任务并不是去寻找新的感情,而是去运用普通的感情,去把它们综合加工成为诗歌,并且去表达那些并不存在于实际感情中的感受。”[57]或许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艾略特反对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定义:“诗歌是在平静中被回忆起来的感情。”[58]艾略特认为,“诗歌既不是感情,也不是回忆,更不是平静”[59],诗歌是把大把大把的经验汇集在一起,但是这些汇集起来的经验并非有意识地、经过深思熟虑地“回忆起来的”经验,因此,“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