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罗斯远东历史研究”是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刘爽研究员主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和犹太研究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3AZD043),结项成果鉴定为优秀等级。项目完成后,根据鉴定专家的评审意见,经过几年的修改、充实和加工,形成了三卷本专著《俄罗斯远东史》。

本书作为区域国别史专著,以历史时期为断限分为三卷,即第一卷:远古至俄国十月革命前的远东;第二卷:苏联时期的远东;第三卷:苏联解体至21世纪初的远东。

第一卷回顾了从远古到20世纪初的远东。以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为依据,并参考俄罗斯远东考古研究成果,记述了远东地区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存和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阐释了远东早期人类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强调商周至唐代远东南部先民已经与中原王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此后不同时代黑龙江流域各民族虽历经变迁,但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16世纪下半叶起,俄国开始向东扩张,在掠取毛皮的同时,进行了早期的殖民开发。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东部界约,初步确定了中俄作为邻国的大体分界。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俄关系基本稳定。这一时期,俄国加紧对西伯利亚与远东的地理考察和经济开发,建立行政机构,加强地方管理。19世纪是俄国向远东南部地区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时期。沙俄趁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清政府无力抵抗之机,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由此确定了中俄在东北亚地区的基本版图。此后,俄国通过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国东北铁路,进一步巩固其在远东的地缘政治势力,并以各种方式向远东大量移民,通过农业垦殖和兴办工业,推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远东的工人运动也为十月革命前后该地区的革命斗争创造了条件。

第二卷记述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远东。主要阐述了苏维埃政权在远东的建立,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远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领域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为远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大后方作用提供了重要保障。政治上,各级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经济上,远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文化上,民众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各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军事和外交上的成就为苏联恢复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卫国战争前,远东国际关系错综复杂,苏联不仅加强了在外蒙古和新疆的军事存在,还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日关系急转直下,苏联对日作战和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远东经济逐渐恢复与发展。通过垦荒运动,远东的耕种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远东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20世纪60年代以后,远东开发进入新阶段,地区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经济指标全面向好,对外开放成效显著。贝阿铁路的修筑为促进西伯利亚大铁路以北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扩大苏联同亚太国家的对外经济联系创造了条件。随着远东开发的逐步推进,该地区与东欧经互会成员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有所加强。日本与苏联围绕渔业问题开展谈判与合作,并加大了对远东的投资。通过系统分析苏联解体前的远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指出,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远东经济不仅没有增长,反而由于改革的失败,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经济指标的下滑。

第三卷记述了苏联解体至21世纪初的远东。20世纪90年代以后,远东地区“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不仅没有达到短期内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反而造成了经济萎靡、生态破坏和贫富分化。政治上的多党制并未给远东经济社会带来希望,而生活水平下降,又使工人罢工、犯罪激增等社会问题愈加突出。随着中俄关系的逐步改善,俄远东地区与中国的边境经济合作蓬勃兴起,以易货贸易为主要形式的边境贸易出现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管理缺失和商品质量等问题,这种边境易货贸易不久后便开始衰落。此后,中俄边境贸易通过加强监管和提高商品质量,进入了较为平稳的、以一般贸易为主的过渡时期。21世纪初,远东经济逐渐恢复与发展。俄罗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远东发展规划,确立了远东发展方向,并对国际合作需求、经济发展重点、中小企业发展、科技领域创新等进行了总体部署。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被提上日程,文化教育事业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远东与欧俄中心地区距离遥远,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导致的投资不足、人口外流等因素,仍在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西方对俄制裁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俄罗斯进一步确定了“向东看”战略,通过建立远东超前经济社会发展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建设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将滨海一、二号国际运输走廊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相对接;加强与中、日、韩在能源开发、农业种植、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合作。目前,新一轮远东大开发方兴未艾,俄政府将外贝加尔边疆区和布里亚特共和国并入远东联邦区,这一历史性的区域版图调整,将进一步加强远东国际运输和能源项目的协调能力,表明发展远东已经成为21世纪俄罗斯的战略优先事项。

当今世界,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接壤部分主要是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联邦区。远东地域广袤,物产丰饶,自古以来诸多大小民族在那里生息繁衍,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亚民族文化圈。俄国对西伯利亚与远东历史地理的探查和研究,早在18世纪的北方大考察时期即已开始。历代军役和实业人员、探险家和学者所撰写的考察报告和研究成果,为科学系统地研究这一地区的自然状况、历史沿革、民族构成、文化形态、语言结构、资源分布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苏联时期由奥克拉德尼科夫和顺科夫院士主编的多卷本《西伯利亚史》,即是汇集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运用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全方位研究西伯利亚与远东历史的权威之作,奠定了西伯利亚学的坚实基础。苏联(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陆续出版了多卷本的《苏联远东史》,被视为俄罗斯国内远东历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此外,围绕远东历史各时期、各领域的专著和论文也非常丰富,表明苏联(俄罗斯)政府和学界高度重视远东历史研究。

我国对于远东历史的考察与记述从遥远的古代就已见诸于文字记载,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远东历史研究则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的地区历史研究正式起步。但是,由于某些时期中苏关系的跌宕起伏,相关的研究工作难免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原西伯利亚研究所),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设立的第一批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之一,研究的重点就是俄(苏)东部地区的历史与现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由时任西伯利亚所所长徐景学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西伯利亚史》,是我国研究俄东部地区历史的拓荒之作,其中涵盖了俄远东历史的部分内容。但是,由于该书的参考文献和引用资料全部来自苏联解体前的研究成果,苏联史学中的教条主义和僵化概念在书中时有体现,其时代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苏联解体以后,随着史学禁区的破除和封存档案的解密,以及西方新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引进,俄罗斯历史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远东历史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例如,对西伯利亚与远东开发过程中,各社会阶层力量作用以及国际资本影响的研究、对少数民族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综合考察、对移民与人口流动的计量分析和交叉学科研究,等等。这一系列新进展,引起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面对中俄关系的新变化、俄罗斯史学的新变化和俄远东地区的新变化,由中国学者撰写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俄罗斯远东史已经势在必行。

多年以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同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院等研究部门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学术交流频繁,积累了大量相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学术期刊、统计数据等;所办《西伯利亚研究》杂志近50年来发表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俄东部地区的研究成果,具备撰写俄罗斯远东史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在世界格局复杂多变、国际形势充满挑战的背景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参考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区域国别学理论,采用跨学科和交叉学科方法,撰写一部新的俄罗斯远东史,以期为全面了解外部世界和周边国家提供学术指引,应是我们这项工作的使命和初衷。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新时代中俄关系已超出双边范畴,对世界格局重构和人类前途命运产生深刻影响。在复杂多变和风险挑战并存的严峻形势下,客观认识中俄关系的风雨历程,阐述中国学者的立场观点并建立相应的历史话语体系,既要考虑到俄罗斯远东历史作为国别史的普遍性特征,也要认识到该地区历史作为周边邻国区域史的特殊性意义。在全球化时代,基于区域国别视角,围绕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历史进程、文明形态、民族宗教、经济社会的全面系统研究,对于促进中俄政府和民间的相互了解,推进中俄毗邻地区的务实合作,提升新时代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质量与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卷:

刘爽(前言、导语、第一章、第二章)

钟建平(第三章)

陈秋杰(第四章、第五章)

黄秋迪、李志庆、白晓光(第六章)

第二卷:

孙连庆(第七章)

李志庆(第八章)

王超(第九章)

封安全(第十章、第十一章)

钟建平(第十二章)

王超、程红泽(第十三章)

第三卷:

马友君、程红泽(第十四章)

陈鸿鹏(第十五章)

马友君(第十六章)

邹秀婷(第十七章)

程红泽(第十八章)

白晓光(第十九章)

马友君、梁雪秋、程红泽(第二十章)

安兆桢:俄汉地名对照表、俄汉人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