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研究
- 林建辉
- 1934字
- 2025-04-28 20:20:25
序言
林建辉教授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研究》,是他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而成的,也是他多年来潜心钻研的理论成果。当他告诉我论著即将出版并请我作序时,作为他的导师和原文的第一位审阅者,我欣然应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即将迎来创立40周年之际,本书的出版,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大厦添砖加瓦。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是一个颇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马克思深刻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从理论逻辑上讲,说服力问题可谓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有根本性的基础命题,有说服力才会有真正的实效性和生命力,没有说服力就不会有真正的实效性和生命力。从历史和实践来看,孔子、孟子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十分注重开展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弱化或不平衡,比如本书第四章论及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遮蔽、流失、消解等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或不平衡的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长期困扰着人们。从研究现状来看,不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都会涉及说服力问题,但专门、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当初林建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这个选题并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明确告诉他,这个选题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课题,可以做、值得做,但要做好并不容易,需要下苦功夫。在论文开题前后以及论文写作、修改过程中,我们多次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林建辉克服了诸多困难,经过坚持不懈的研究、写作和精益求精的打磨,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一篇受到诸位盲审专家和答辩委员好评的博士学位论文。在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到计划出版论文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又结合新形势、新思考对论文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充分体现了他勤勉治学、与时俱进的精神。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对“说服”“说服教育”“实效性”等话语都很熟悉,实际上,这些话语或理念的背后,几乎都涉及或隐含着“说服力”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述中,“说服力”一词也并不鲜见。但是,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研究还处于比较零散、不够系统、不够深入的状态,以此为选题的学位论文和专著极其少见。本书的撰写和出版,是作者持续关注和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问题的理论结晶。林建辉自中小学时代就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颇感兴趣,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所学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又有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历,可以说,他是带着自己长期以来对“如何从根本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索来研究和写作的。因此,他在本书中体现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厚情怀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本书原文在预答辩时曾有专家称道:“在这批论文中,我最想看的就是这一篇!”
本书的论题集中、典型,思路清晰、缜密,论述扎实、严谨,在研究视角、内容架构、主要观点等方面颇具创新性。作者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战略高度,构建了简洁明晰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研究框架,展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生成与变化、成就与不足、问题与策略等多方面有机统一的内容图景。既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这个聚焦点、切入点,又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主要因素;既精细阐释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内涵、结构、特征、价值,系统梳理古今中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重要思想观点,又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内生条件、通达机理和变化方向;既全面观照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增强的积极态势、面临的形势挑战、存在的现实问题,又着力论述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建设的应然原则、主体维度和基本路径。作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贡献,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理解和把握,进而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当然,作为一项涵盖众多论域而又常提常新的基础研究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究。换言之,本书还留下了需要进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间,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生成和通达的受众心理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建设的经验教训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化或细化研究。我也希望林建辉博士以本书的出版为新起点,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开拓创新,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
是为序。
王仕民
2023年8月于中山大学康乐园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