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步与虚幻: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研究
- 孙自胜
- 5263字
- 2025-04-29 20:31:41
四 相关概念辨析
(一)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socialism)直观上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现代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尽管如此,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也不是不可把握的。恩格斯曾经对社会主义作过经典的表述:“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总体上说,社会主义来自对资本主义的考察与批判,来自劳资阶级的对立和市场经济活动的自由竞争。社会主义产生以来,主要以某种思潮、学说、运动和制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30到40年代,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欧洲大陆各国,而且影响到英美国家。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被公认为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莫尔也被称为社会主义的鼻祖,只是它还处于零散的萌芽状态。到19世纪,欧洲出现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形态。其中,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最为著名,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相比较而言。恩格斯曾经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进行了综合,他说,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它被发现了,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所以,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发现,那纯粹是偶然的事情”[2]。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缺乏现实基础,思想也纯粹是从他们的创始人头脑里产生出来的,其各种设想当然不可能取得预期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利用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结合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发现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在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以后,同时还存在着其他也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学说。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以蒲鲁东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也译为安那其主义)产生,在特定条件下,无政府主义又被称为互助主义、工团主义等,经过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人的发展,在欧洲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这些无政府主义者的名字和思想在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者的著作中也经常出现。19世纪70年代,德国建立了社会民主工党,嗣后,欧洲各国建立的社会党共同成立第二国际。在第二国际后期,社会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机会主义,导致第二国际分裂。后来,在工人运动中,共产党和社会党被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党。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坚持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近代中国出现的中国社会党走的就是类似于西方社会党的路线。19世纪末,美国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兴起。其中,亨利·乔治出版的《进步与贫困》一书,主张土地归公的单税社会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是部分来自单税社会主义学说。在近代中国出现的无政府主义、中国社会党的学说、民生主义、工团主义、互助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等,都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都试图改造中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它们不适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陷入空想,最终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本书把这些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也统称为近代中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思潮
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倾向,或者是不断涌现的思想活动,[3]主要包括社会思潮、政治思潮、经济思潮、文化思潮等。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通常与当时当地的经济、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有时也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一种思潮形成以后,往往具有流行性、倾向性和阶段性特征。思潮与流派有所不同。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4]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不一定能发展为思潮,而思潮常常在某类学术或流派的推动下形成。可见,通常情况下,思潮的范围和影响大于流派,在同一思潮范围内往往也有不同的流派存在。有些思潮以某一种或几种流派的形式出现,有些情况下,一种思潮也会没有明确的流派形式。
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指在特定的制度下,在一定阶级、阶层中形成的研究宣传鼓动社会主义,并在民众中形成很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同时,还包括为了使社会主义理想得以实现而开展的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如演讲、集会等。社会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先期接受社会主义学说的人的宣传传播与组织有很大的关系。近代以来,为了反对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在中下层阶级阶层中,都出现过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通常与社会主义运动相交织。社会主义运动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家或革命家领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诸如联合会、党派等,运用和平的或激烈的手段开展的反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从这个层面来说,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存在和发展史,就是五百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史。经过社会主义运动,无产阶级通过改良或革命形式,掌握国家政权,取得运动的成功,通常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同于以往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新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就现实而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夺取国家政权,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会存在一些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思潮,甚至会产生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和平的或激烈的运动。
(三)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
在近代中国,出现的社会主义运动,大都是在社会主义思潮推动下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主要以思潮的形式存在着,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呈现出高低起伏的特征。所以,本书把近代中国出现的各种所谓的社会主义及其活动,定位为社会主义思潮。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指向的既是对社会黑暗政治状况、落后经济状况的不满,又是对保守、颓废的社会生活及日常生活的反叛,同时,伴随着对西方文化的筛选和接纳,其流派众多、思想庞杂,呈现出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相互交织的宏大图景。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培、何震等在《天义》报《简章》里说道,社会主义“以破坏固有之社会,实行人类之平等为宗旨,于提倡女界革命外,兼提倡种族、政治、经济诸革命。”[5]“实行无政府,则种族政治经济诸革命均该于其中。”[6]可见,中国无政府主义主张的就是以平等为核心,倡导女子解放,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进行变革。其他社会主义也有类似的诉求。所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具有社会思潮、政治思潮、经济思潮、文化思潮的综合特性。
在矛盾错综复杂的近代中国,政治黑暗、国权丧失、物质匮乏、社会动乱、文化凋敝,代表新型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的都是“中国社会朝何处去”这一迫切问题。在存续期间,无政府主义、中国社会党和民生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工团主义等,都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目标,并设计了实现目标的一套解决方案,在当时的中国政治社会舞台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亦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和警觉。它们既提出了政治改造的要求,又提出了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学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统一的、综合性的价值诉求。
就一种社会思潮而言,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以公理为基础,从提升个人道德入手,改造个人和社会。各社会主义思潮重视旧道德的破坏和新道德的建构。无政府主义灵魂人物师复坚信,改造社会应从完善自身开始。在风俗苦窳、民德坠落的社会状况下,他从改造人心起步,倡议成立无政府主义“心社”,在《心社趣意书》一文中,明确指出其目的就是“期破坏一切伪道德恶制度,而以公道的真理的新道德良制度代之”。其理由就是,社会的伪道德、伪制度造成了社会没落,需要重建公道的、真理的新道德、良制度来改变之。
就一种政治思潮而言,各社会主义思潮追求民主、自由,总体上对政治是极端厌恶的。它们认为政治是专制之源,纷纷号召取消政治。不管是主张取消一切政府的无政府主义,还是主张在现政府下改良的中国社会党,其对现存的政治状况都是批判性的。正因为如此,各社会主义在引进之初,为了自保,都声言从事的是学术研究,而远离政治。但其提出的主张却始终离不开政治,其组织也常常遭到当时政府的压制甚至取缔。连半社会主义的革命党人卢信在《人道》上刊文也说,政治不是判断国家文明或野蛮的标准。“世界一日有政治,则一日未尽洗野蛮之旧。”[7]他认为,寡人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立宪都没有进到文明之境。孙中山也在民初提出,要离开政治来搞建设,兴办实业等。师复提出的第一个口号是反对一切政治上的强权。中国社会党虽然明确主张,其活动不涉及政治,但其党派仍然被袁世凯作为政治上的政党取缔。
就经济思潮而言,各社会主义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是来自经济上的原因。社会党首领沙淦(愤侠)认为,社会主义是由经济不平等而来。他在《狭义社会主义与广义社会主义》中说:“社会主义者,始于十九世纪之初,创于英国之洛威托拿夷,由于经济上之不平等,而生此主义。”[8]孙中山也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经济政策,国家的经济建设搞好了,民生主义得以实现,这就是社会主义。他根据社会资源的公有化程度和分配的不同,来论证集产社会主义和共产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师复亦持同样的观点,提出了经济上一切财产皆归公有之说。
就文化思潮而言,社会主义思潮形式上是西学东进的产物,实质上是西方工业文化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反噬,是资本主义文化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是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同落后、保守旧文化的斗争。在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那里,出于文化自信的考量,他们力求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大同社会理想来论证近代西方无政府主义。刘师培就是以国粹派为基础,从古代典籍中寻找论证无政府主义的根由的。从文化融合层面来看,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是先进的中国人在接纳西学过程中对多元文化选择的结果。在半个世纪中,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再到维新变法,采取的一直是单向突进、由表及里的进路,把西方文化从细枝末节的撷取扩展到制度构建的层面。嗣后,随着西方大衰退表征的出现,国人认识到西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转而朝向东西文化的比较,试图促成两种文化双向结合,从而出现了自我与他者多元交织的文化选择。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化领域,有三种文化派特别值得重视:其一,以吴稚晖、李石曾为代表的《新世纪》派。他们宣传“三纲革命”“孔丘之革命”“祖宗革命”,对封建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大有振聋发聩之势,但遗憾的是,而后逐渐走向“醉心欧化”的“欧化主义”派。其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民丛报》派。梁启超倡导“新民”说,内涵深厚、影响巨大,但他们又崇尚传统文化,主张复兴中国文化。尽管此派在表面上趋重西学,其文化运思实未超出传统文化的范围。其三,以《国粹学报》为阵地的晚清国粹派,主要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等为代表。有学者说,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变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表征,便是晚清国粹派思潮的崛起,[9]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在近代中国,各社会主义学说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与这些流派具有一定的联系。
从来源上看,近代中国的各社会主义学说,大都来源于西方某个社会主义流派。无政府主义学说是从日本、欧洲引入的无政府主义,中国社会党学说来自欧洲社会党的社会民主主义,民生主义掺杂着美国思想家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新村主义来自日本的新村实验,基尔特社会主义、工团主义都能找到其欧洲版本。但中国各社会主义都不是原汁原味的西方之说,而是经过改造的中国化思潮。孙中山曾经说过,他的三民主义主要来自三个路径:“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10]从性质上看,各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流行,是中国进步人士或新兴资产阶级在出现和崛起过程中,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思考的理性表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在清末民初的出现,是对转型时代的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变化的反映。在近代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时代,随着国家转型、民众觉醒和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社会主义学说既有历史进步性,亦有其脱离时代的空想性、虚幻性。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8—789页。
[3]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843页。
[4]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69页。
[5] 万仕国:《刘师培年谱》,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107页。
[6] 葛懋春等:《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2页。
[7] 葛懋春等:《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8] 葛懋春等:《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3页。
[9]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39页。
[10] 《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