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现状
贾晋华先生《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一书,考证了唐代集会总集和诗人群的情况,这两者在诗社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宋代陆续出现诗社,目前也有一些相关论著。元初“月泉吟社”是中国结社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遗民诗社,学界已有十几篇期刊论文,涉及主要成员、活动形式、社诗主旨、诗学心态、诗集版本等。明代诗社的数量远超前代,也累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郭绍虞先生《明代的文人集团》《明代文人结社年表》二文,何宗美先生《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借鉴。清代诗社的数量和形式,较之明代都更加丰富,研究论著如下:
(一)学位论文
研究清代诗社的学位论文主要有:葛恒刚《望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臧守刚《侯方域与雪苑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康维娜《“蕉园诗社”考述》(硕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7年),王恩俊《复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靳卫华《“蕉园诗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张涛《明末清初的文人社团与文学运动》(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朱兴和《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孙立新《南社苏州诗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年),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年),范晨晓《“蕉园诗社”考论》(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年),张薇《清代清溪吟社女作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邱睿《南社诗人群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0年),刘凤云《清代江浙地区“女子诗社”研究——以“蕉园诗社”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杨丽娜《清代东北流人诗社及流人诗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1年),黄建林《红梨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2年),周于飞《惊隐诗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2年),祁高飞《清代杭嘉湖地区文学社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孙玉婷《竹溪诗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王志刚《鸳水联吟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郭宝光《清初淮安山阳望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齐腾腾《明清山东文人结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谢静《李确及其结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4年),孙雪娇《明清碧山吟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15年),刘苏晓《“清溪吟社”的诗社运作及其创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民族大学,2016年),闫莉莉《归德府雪苑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7年),曾璐《探骊吟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7年),周佳慧《湘社唱和诗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2019年)等。大部分是诗社个案研究。近年来也出现不少具体区域的诗社研究,但通论层面的整体性研究还有待填补。对照清代诗社本身的文学史价值,学界的现有研究相形之下不够充分,却为综合研究开启了先河。
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清代诗社研究——以六诗社为中心》(浙江大学,2013年)[17],上篇《清代诗社综论》主要阐述清代诗社的若干概念、阶段特征、地域分布、集会活动、唱和形式、历史地位六个方面,从背景环境和诗社本身等角度探讨,勾勒清代诗社的发展线索,提炼清代诗社的整体特征,探索清代诗社的存在价值。下篇《清代诗社丛考》主要以六个诗社为中心,即“城南诗社”“友声诗社”“古欢吟会”“泊鸥吟社”“西园吟社”和宝廷“消夏”“消寒”诗社,考察具体诗社的基本情况,对结社的主体、集会、创作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这部论文为笔者继续从事清代诗社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期刊论文
民国时期,涉及清代诗社的期刊论文主要有:李元庚《望社姓氏考》(《国粹学报》1910年第71期),陆树楠《三百年来苏省结社运动史考》(《江苏研究》1935年第3期),陆树楠《雪苑社和望社》(《越风》1936年第10期),陈豪楚《两浙结社考》(《越风》1936年第16、17、19期),胡怀琛《中国文社的性质》(《越风》1936年第22—24期),等等。《中国文社的性质》一文,从文社(包括诗社)的起源谈起,将中国文社按性质分为三类:治世(或盛世)的文社、乱世(或衰世)的文社和亡国遗民的文社。胡怀琛先生开始关注古人结社的普遍现象和总体特征,不只停留在考据层面,可谓近代以来诗社综合研究的第一人。
1949年以后,清代诗社个案研究(以某诗社或某诗人结社为中心)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著名诗社上,比如“望社”“冰天诗社”“惊隐诗社”“蕉园诗社”“宣南诗社”“南社”等。这些诗社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结社时间或结社主体的特殊性。“望社”“冰天诗社”“惊隐诗社”都是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的诗社,“南社”出现在清末民国社会转型的时期。“惊隐诗社”的主体是遗民诗人,“蕉园诗社”的主体是女诗人,“宣南诗社”则是士大夫结社的典型。
除了葛恒刚先生的成果,“望社”相关研究还有:陈凤雏《望社鸿爪录》(《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张兵《望社的形成与诗文化活动》(《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杨胜朋《张鸿烈非“望社”成员考》(《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郎晓斌、陈亮亮《淮安望社形成及其成员与浙江籍流寓文人交游议考》(《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等。
“冰天诗社”相关研究有:薛虹《函可和冰天诗社》(《史学集刊》1984年第1期),刘国平《清代东北文学社团——冰天社考评》(《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4期),杨丽娜《“冰天诗社”的诗歌内容及思想倾向》(《大众文艺》2010年第21期),柳海松、曾璐《论冰天诗社》(《东北史地》2016年第5期),刘威志《流人、诗社与禅堂:作为文本的〈冰天社诗〉》(《清华学报》2020年第1期)等。
除了周于飞先生的成果,“惊隐诗社”相关研究还有:何宗美《乐志林泉跌荡文——惊隐诗社及其文学创作浅析》(《南开学报》2003年第4期),宁晓玉《王锡阐与惊隐诗社》(《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4期),李炳华《龙沙嘉会结寒盟——记清初江南惊隐诗社》(《江苏地方志》2009年第1期),周雪根《清初吴地“惊隐诗社”新考》(《文艺评论》2011年第2期)等。
“蕉园诗社”相关研究有:张远凤《清初“蕉园诗社”形成原因初探》(《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论“蕉园诗社”女诗人徐灿诗词情意》(《金陵科技学院》2008年第4期),胡小林《清代初年的蕉园诗社》(《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清初“蕉园诗社”考正》(《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吴晶《“蕉园诗社(派)”与蕉园诸子》(《杭州研究》2008年第3期)、《蕉园诗社考论》(《浙江学刊》2010年第5期),邓妙慈《“蕉园诗社”首倡者顾之琼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年第2期),赵厚均《留得蕉园遗社在,只今风雅重钱塘——清初钱塘蕉园诗社考》(《新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等。李恬《蕉園詩社と杭州顧氏》一文,发表在日本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中国文学论集》第41号(2012年),是“蕉园诗社”的另一相关成果。
“宣南诗社”相关研究有:杨国桢《宣南诗社与林则徐》(《厦门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王俊义《龚自珍、魏源“参加宣南诗社”说辨证》(《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关于宣南诗社》(《文物》1979年第9期),黄丽镛《宣南诗社管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樊克政《关于宣南诗社的命名时间及其他——对〈宣南诗社管见〉一文的几点商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王永厚《林则徐与宣南诗社》(《文献》1991年第1期),王春林《试述鸦片战争前夕的宣南诗社的性质》(《历史教学》1999年第12期),陶用舒《陶澍与宣南师友》(《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魏泉《“交游”与“纪念”:“宣南诗社”之“题图诗卷”读解》(《文艺研究》2015年第9期),欧阳少鸣《梁章钜与宣南诗社》(《梧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等。
“南社”研究的期刊论文非常丰富,在此不作列举。该社处于政治变革时期,同时具备政治性与文学性;也处于文学转型阶段,与旧文学、新文学都有关联。诗社的发展过程复杂,成员内部宗派不一,已经打破传统诗社的模式,开创近代诗社的新阶段。
其他诗社个案研究:张志中、李障天《〈郢中诗社〉人物考》(《蒲松龄研究》1992年第3期),眭俊《问梅诗社述略》(《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李冰馨《从秋红吟社看明清女性诗社的发展》(《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郑幸《南屏诗社考》(《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戴健《曲江亭雅集钩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叶君远《吴梅村与“两社大会”》(《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杨萌芽《海上结社:超社、逸社与宋诗派在上海的文学活动》(《云梦学刊》2010年第5期),刘舒曼《雾里楼台看不真——秋红吟社满族成员家世初探》(《满族研究》2011年第4期),刘荣丽《苔岑诗社与道咸以降的金陵诗坛》(《名作欣赏》2012年第2期),祁高飞《铁华吟社及其文学创作》(《齐鲁学刊》2012年第5期)、《〈梦余集〉之文人结社与诗歌创作》(《名作欣赏》2014年第4期),温世亮《明末清初“潜园社”考论——兼谈文人结社与明清桐城文学发展的关系》(《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刘正平《南屏诗社考论》(《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孙植《“洛如吟社”辨证——兼论“续洛如吟社”与“洛如嗣音集”》(《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何湘《“高士莲花还结社”中的创作与传播——以清末诗僧八指头陀为例》(《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3期)、《清末湖湘诗僧八指头陀结社考论》(《长沙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市野之间的文学社群——以湘潭雨湖诗社为例》(《古典文学知识》2020年第3期),韩梅《清初山左丈石诗社考》(《求索》2013年第4期),任聪颖《“西泠吟社”考》(《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范学亮《“西园十子树坛坫”——商盘与“西园诗社”》(《唐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王玉媛《沈德潜与竹溪诗社》(《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6期),孙雨晨《东轩吟社:清代艺文士人的群体聚合》(《大众文艺》2014年第24期),赵晨《清代中期济南诗社鸥社及其祭祀杜甫活动初探》(《菏泽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徐礼节《清乾隆年间高密“通德诗社”考论》(《巢湖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楼特钦《清溪吟社的诗社活动探微》(《名作欣赏》2018年第7期),赵阳《清代扬州女性文学社团“曲江亭诗社”考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王雪松、耿传友《清末著涒吟社考论》(《中国文学研究》2020年第3期),陈雨星《问梅诗社考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等。
目前,清代诗社个案研究累计最多的学者,当推笔者的硕士生导师朱则杰先生。已发表的论文有《〈清尊集〉与“东轩吟社”》(《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潜园吟社”考》(《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惊隐诗社”成员丛考》(《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清初江南地区诗社考——以陈瑚〈确庵诗稿〉为基本线索》(《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洛如诗会”考辨》(《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铁花吟社的社诗总集与集会唱和》(《诗书画》2013年第2期)、《“南华九老会”与其〈倡和诗谱〉》(《常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遁园吟社”与〈遁园杂俎〉》(《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1期)、《陈瑚“莲社”与〈顽潭诗话〉》(《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翠屏诗社”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毕沅“官阁消寒会”与严长明〈官阁消寒集〉》(《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清代朝廷“九老会”考》(《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二辑)、《清代诗人结社丛考——以李符“梅里诗课”等为中心》(《嘉兴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吴省钦“城南联句会”与曹仁虎〈刻烛集〉》(《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三辑)、《清代诗人结社丛考——以杭州地区为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于野诗会”考》(《原诗》第一辑)、《清末福州诗社——“支社”考辨》(《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南园秋社”与“南园赓社”》(《江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清代诗人结社丛考——以北方地区为中心》(《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年第4期)、《“著涒吟社”考》(《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2期)、《清代诗人结社丛考——以边连宝“菊社”等为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秋之卷)和《清代诗人结社丛考——以镇扬两地为中心》(《江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等等。这些文章后来又收录于《清诗考证续编》之中[18],主要运用考据的方法,梳理清代典型诗社的基本情况,映照清诗史的发展脉络,重在为后人综合研究清代诗人结社提供参考。
除了个案研究,诗社综合研究的期刊论文也有不少,包括诗社群体研究和诗社概论等。
侧重结社时段的研究:陆草《中国近代文社简论》(《中州学刊》2001年第4期),许振东《十七世纪文人社集与文学思潮的演变》(《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袁志成《嘉道文人结社考录》(《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咸同文人结社考录》(《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等。
强调结社地域的研究:顾志兴《明清两代的西湖诗社》(《西湖》1984年第1期),佘德明《绍兴的文人结社》(《绍兴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绍兴的文人结社(续)》(《绍兴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绍兴的文人结社(续二)》(《绍兴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和《绍兴的文人结社(续完)》(《绍兴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李绪柏《明清广东的诗社》(《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宫泉久《论清初山左诗人的结社交游》(《理论学刊》2008年第10期),罗时进、王文荣《清代吴地“九老会”文学活动探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陈超《集会与地域:明清湖州怡老会的地域文化阐释》(《江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罗时进《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祁高飞《20世纪以来明清杭州文人结社研究综述》(《许昌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孙植、罗时进《清代浙西平湖文学社群考述——以“东湖”“洛如”“艺舫”为中心》(《河北学刊》2013年第4期),孙植《平湖诗社与吴文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邱睿《清末民初京沪诗坛地位的转移——以结社为中心的讨论》(《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柳成栋《黑龙江的诗社》(《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4期),曾娟、袁志成《文人结社与晚清民国云南诗风演变》(《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8期),何湘《论历史记忆与清代湖湘文人结社》(《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张琼《清代岭南诗社探究》(《岭南学术研究》2018年第1期),陈雨星《清代江南诗社研究述论》(《文化学刊》2021年第5期)等。这些研究可能在具体结社时段上也作了限制,只是诗社的地域性较突出。
关注结社主体的研究:夏晓虹《晚清的女子团体》(《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何宗美《清初甬上遗民结社略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王瑞庆《明清江南的士女结社》(《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段继红、高剑华《清代才女结社拜师风气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韩丹丹《乾嘉吴中女性诗群成因初探》(《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常新《清初关中遗民生存境域与文学生态——以游幕、隐居、结社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唐筱琳《明末清初泰州东淘遗民诗群考》(《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付优《明清女性结社综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李建武《天津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葩——清代前期天津地区僧俗文学雅集活动》(《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袁志成《从闺内吟咏到闺外结社——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突围之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等。由此可见,最受关注的结社主体是遗民诗人和闺秀诗人。
探讨结社方式的研究:方宝璋《清代至民国时期闽台诗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黄乃江《诗钟与击钵吟之辨》(《台湾研究集刊》2005年第3期)、《诗钟与科举之关系及其对清代台湾文学的影响》(《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和《诗钟与台湾古典诗社的三次发展高潮》(《台湾研究集刊》2013年第1期),刘兴晖《近代诗钟社探赜》(《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1期),阳达、丁佐湘《清代民间考评式结社述论》(《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阳达《科举性结社与清代小说》(《文艺评论》2014年第8期)等。“诗钟”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黄乃江先生已有专门研究[19]。
诗社概论或诗社研究史:刘学忠《古代诗社初考》(《阜阳师院学报》1989年第3、4期),张涛《文学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人社团》(《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20世纪中国古代文人社团研究史论》(《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明清之际文人社团发展的历史转向》(《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朱寿桐《现代文学社团与传统文人会社比较论》(《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史五一《明清会社研究综述》(《安徽史学》2008年第2期),李玉栓《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陈小辉《中国诗社起源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郭鹏《论清谈活动对诗社形成所起的作用及其诗学意义》(《三峡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等。
(三)出版专著及其他
涉及清代诗社的出版专著主要有: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孙之梅《南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丁国祥《复社研究》(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王恩俊《复社与明末清初政治学术流变》(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胡媚媚《清代诗社初探》(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版),何湘《山鸣水应:清代湖湘文人社群研究》(凤凰出版社2021年版),周于飞《惊隐诗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等。此外,针对清代诗人或诗歌流派的论著中经常提及结社,这种情形不胜枚举。清代词社、文社的研究,已超出研究体裁范围,不作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