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诗话”,既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诗歌进行论述品评的一类体裁,也是古代“话”体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许顗 《彦周诗话》自序的界定:“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1]古代诗话作品形似散文随笔,多以文言文书面语为主,记录不同朝代诗歌作品及其作者相关生平语录、历史轶事,并对相关诗学术语、美学理念等进行品评。古代诗话存在时间跨度较长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记事记言发展到就诗学理论展开论述,这一过程带动了词话、曲话、文话等“话”体文学批评的发展。“诗话”最终形成的形制体例与理论范式,使其在文学批评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诗歌历史源远流长,诗话作为随之应运而生,主要围绕诗歌相关议题展开讨论的体裁,它的明确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却相对较晚。在题名中明确使用“诗话”,并以此作为体裁的界定标准,始于北宋欧阳修所著《六一诗话》。该作品原只称《诗话》,后人援引时借用欧阳修“六一居士”的自号,对其重新加以命名。这一著述的问世,标志着“诗话”这一古代文论体裁得以被明确界定。“‘诗话’的本义,按其内容来说,就是关于诗的故事;按其形式来说,就是关于诗的漫谈;按其体制来说,就是关于诗的随笔。”[2]符合这一体裁定义的著述,逐渐在后世得以发展。以此为起点与契机,诗话这一新兴文体得以在宋朝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传播,并随之诞生了诸多符合这一文体特点的诗话佳作,正如四库馆臣所论:“诗话莫盛于宋,其传于世者,以修此编为最古。其书以论文为主,而兼记本事。诸家诗话之体例,亦创于是编。”[3]自北宋发展到晚清,诗话这一作品集群的数量已蔚为大观,其内容指涉诗歌创作、鉴赏、诗人故实、轶事、诗学术语、技法,诗史品评、考释等多个方面,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逐渐频繁,自19世纪后期起,部分古代诗话作品通过英语翻译、概括介绍等方式,传播到欧美等国。宇文所安、刘若愚、阿瑟·韦利、叶维廉等长期以来关注中国传统诗歌的知名学者,也将各自的研究视角投注到诗话作品的具体文本之中。虽然中国古代诗话已陆续在英语世界传播了百年有余,但国内学界现今尚未有以此为题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国内学界在对诗话为代表的历代文论有所关注,并对其诗学价值展开持续探讨的同时,有必要对中国诗话这一系列作品文本的海外译介、研究情况进行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对英语世界相关诗话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相应的关注、梳理与分析阐述,则显得极具意义。

“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诗话研究”这一议题,着力关注的既是诗话作品在国内学界历来的学术价值与地位,更是在文化传播的“他者”视角下,得以体现的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独特之处。中国古代诗话,在英语世界(主要是指英国、美国等以英语为母语或交往手段的国家及文化圈)得以被译介、研究,具有彰显中国文化面向世界进程的现实意义。本题所指英语世界拟为以英语为语言媒介来进行写作的译介和研究的文化圈。英语世界相关研究对象(包括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作者所撰写的相关英文论著及研究成果)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实例,也是中国文化在异域文明中被接受、传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