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疯狂屯粮
- 运朝,我用国宝铸仙庭
- 唐三十一
- 2664字
- 2025-04-29 00:05:10
用罢早膳。
夏衍并不急着前往中堂处理庶务,而是命人将之前在黑水商社采买的二十方下品灵壤,铺设在致臻园一角,人为造出三分灵田。
专门用于种植灵谷。
无论后花园,还是东西两苑,占地面积都太大,都不在夏衍的中短期规划之中。
前期还是以改造致臻园为主。
靠他人馈赠,亦或购买灵米,终究不是长久之道。
还得自行种植灵谷。
奈何因着没有星力补充,人造灵田的灵力会随着种植灵植而不断流失,最终沦为凡土。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
修士个人气运,对应的是每日星力份额。
而组织,包括皇朝封国,仙门封地,以及一些有底蕴的世家部族等,则是以一年一分红的方式获取星力份额。
身为封君,等到九月初九星神祭时,夏衍率部祈星,便可以封地气运为凭据,从星空接引相应份额的星辉之力,洒落于封君府。
星力在地底汇聚之后,便可将土地改造为灵壤,甚至是诞生灵脉。
有了灵田。
便可每年种植灵米宝药,作为星力之外的修行资源补充。
相比精准分配到修士个人的星力份额,灵田培育出来的灵米宝药则可在组织内部自由分配,从而增强组织者的权威和话语权,提高组织凝聚度。
两者互为补充。
………
中堂,偏殿。
此处偏殿既是夏衍日常处理政务之地,也是他的外书房兼会客室。
对照的就是开阳殿偏殿。
老登在这一点上还是很够意思的,封君府几乎就是缩水版雍宫。
规格之高,令人瞠目结舌。
刚晋升为外院管事的江流,已经早早命人将偏殿打扫的一尘不染,屋内摆设也都是夏衍惯用之物。
这会儿正忙着给夏衍沏茶。
接过灵茶浅饮一口,夏衍淡淡说道:“当了管事可不能翘尾巴,倘若让我知晓你仗势欺人,你该知道后果。”
同样是升职加薪,江流却并未深度绑定,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小的不敢!”
江流吓得一激灵,立时下跪表忠心。
“起来吧,去请陈主事来一趟。”
敲打江流只是顺带手的事。
在江流身上,夏衍仿佛看到了一丝周福的影子。
可见很多人和事的发展,并不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
虽是封君,却也无法真正主宰万民意志。
拿起案台上黄阁连夜整理的简报,夏衍细细查看起来,主要就是一些统计数据,能帮助他对封地现状建立一个框架性质的认知。
首先是人口。
封君府自有两千余农奴,从雍国黑水商社采买了一千,林府赠送两千。
玉京那边还有一千农奴正在运送途中。
总计六千五百余农奴,接近封地总人口的一半。
工匠数量则在两千七百左右。
少府划拨了一百工匠,从雍国黑水商社采买了两百余工匠,大头则是玉京那边还在运送途中的两千三百余名工匠奴隶。
再就是千人规模的巡防营,以及五百户自耕农。
加上封君府自有奴仆,随迁的文臣武将家眷,以及从玉京采买的两百余女奴,封地总人口在一万四千人左右。
算不上多,但也绝对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
银钱方面。
除了跟薛灵素签订的五万两物资采购协议,夏衍手中尚有现银近五万两。
粮食布匹在内的各类基础物资也是非常充裕的。
缺的只是一些战略物资,以及后续如何实现自给自足。
“主君!”
见夏衍放下简报,主事陈悝当即上前见礼。
王阶、陈悝、张平三名出身丞相府的家臣,目下都在黄阁任事。
王阶担任黄阁主簿,陈悝张平二人也都做到主事。
三人中王阶城府最深,陈悝更显沉稳,年纪最长的张平反倒最没有城府。
当初第一次在外书房会面,张平就对王阶提前准备舆图之事阴阳了一番,好在没什么坏心眼。
不仅书法一绝,写文章更是一把好手。
黄阁一应奏章大都出自张平手笔,被誉为黄阁第一笔杆子。
陈悝年纪虽不大,做事却极稳住,兼且寡言少语,深得夏衍喜爱,留在身边任事。
在夏衍搬进偏殿后,陈悝便也在偏殿耳房有了一间独立屋子。
随时听候调遣。
“叫上宇文楷,一同去城里转转。”
简报说到底只是一组组冰冷数据,想要了解民情,还得眼见为实。
………
才刚出了中堂,便肉眼可见的热闹起来。
属臣们忙着布置刚分配到的衙署。
仆人宛如穿梭的蚂蚁,将昨天临时卸下的各类物资,分门别类地存进府中各类库房。
虽然忙碌,却无人敢大声喧哗。
见到夏衍更是纷纷停下手中活计,躬身行礼。
一路穿行而过。
出了封君府,全程参与内城规划建设的工曹属宇文楷在前面领路。
“主君请看,内城大抵划分为临时营地,军营以及库房三大区域。”
临时营地占地最广。
放眼望去,大都是就地取材,用石料木材搭建的简易住所,不少更是直接以帐篷代替,呼啦啦一大片,整的跟难民营一样。
又划分为农奴区,工匠区以及自耕农临时安置区。
伴随着大人的咒骂声,小孩哭闹声,工匠们的吆喝声,有袅袅炊烟升起,间或夹杂着鸡鸣狗吠,很是热闹。
夏衍并没有深入营地查看。
真要玩亲民的那一套,只会将农奴工匠们吓得匍匐在地,诚惶诚恐。
距离营地不远就是库房区。
核心建筑便是用石头垒砌的九口高大粮窖,也是内城除封君府之外,少有的永久建筑。
先遣队一半精力都用在这九口粮窖建设上。
民以食为天。
唯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同时确保储存得当,不受日晒雨淋,才能真正稳定封地民心。
其他什么都是虚的。
“这九口粮窖,能储存多少粮食?”
“每口粮窖口径都是五丈四尺,深三丈六尺,可储粮一万石,共九万石。”
第一批运抵的粮食,包括宫里赏赐的一万石,林家送的三千石,又在黑水商社采购了七万七千石,刚好凑足九万石。
按平均每人每天消耗两斤主粮计算,足可支撑封地未来一年的消耗。
怎么都是富余的。
先遣队已经在宁城郊外开垦出第一块荒地,如今大部队抵达,还能继续垦荒。
年底之前就能有第一批粮食收获。
虽然因着是荒地,第一年的粮食产量不高,多少也是个补充。
于此同时,按照封地跟跟黑水商社签订的采购协议,但凡封地有需要,随时都会有粮食源源不断运来。
“不够。”
夏衍摇头,“继续建造粮窖,确保可至少屯粮五十万石。”
“???”
宇文楷完全无法理解,提醒说道:“主君,五十万石粮食足够封地五年消耗。继续建造粮窖,石料倒是不缺,就是会影响其他工程进度。”
“粮仓就是第一优先序列,其他建造都可以押后。”
这倒不是说夏衍过于谨慎。
离开雍城之前,他都没有这么疯狂的想法。
直到离开雍城,眼见雍国气运衰退,国运萎靡,这才意识到其中机会。
按《截天道经》所述,凡国运衰退,必致天灾频发,人祸横行。
天灾人祸。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作物减产欠收,继而难民横行。
如果能够提前囤积海量粮食,届时就能吸引大量难民来投,从而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扩充封地人口。
单凭人口自然增长或者购买奴隶,终究只是杯水车薪。
雍国如今的粮价,大约是一两银子七石粮食。
倘若储备五十万石粮食,约莫还需要六万两银子,哪怕对封地来说也是一笔巨大开支。
但这个险值得冒。
就算最后什么都没发生,粮食放在粮仓也不会坏,并没什么实际损失。
“明白,臣下这就调整建造计划。”
见主君态度坚决,宇文楷虽然很不理解,但也还是遵照执行。
或许主君另有什么谋划呢?
身为工曹属,又非主君近臣,只需做好分内之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