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报刊

整个四月下旬,陈子龙都在绞尽脑汁地更新管理方法。

在粮食,田地,屋子的三重福利下,越来越多逃户流民愿意到奉贤营田所。

所内的工匠数量增加至五百人,而登记在册的农户有足足两千七百户之多,折合人数近万人。

原先的简易的窝棚已经不再适用于稳定下来的百姓,新的茅草顶,砖瓦墙的新房子正在修建。

户房拨下来的一万多两银子大部分都用于采购耕牛,锄头和铁犁,供给日常用度和粮食开销,如同流水一般花了出去。

但是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绿油油的禾苗在滩涂地上随风摇曳,事实证明了海水稻的成功。

随着人数的增加,事务也开始变得繁杂起来。

府衙也加大了管理力度,皂班周班头和邢房的几个干吏长期驻守于此。

原先的差役和百姓中强悍者被编为巡逻队,专门负责处理所内的矛盾纠纷。

陈子龙将这一万人中的四千青壮挑出,分设三分队:稻作队的两千人专门负责插秧除草,管理秧苗。垦荒队的一千人专注于开垦荒地,增加新田,将作队负责开挖沟渠,修建房屋,加固堤坝。

吴驴子被任命为将作大队长,冯二狗被任命为垦荒队大队长,而稻种队则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赵峰和负责。

大队下有中队人数一百人,乃至最小单位的二十人小队。

平日里以两个稻作小队,一个垦荒队,一个将作队为一个生产单位,集中经营。

老弱妇孺则负责日常的饮食,织布,晒谷等杂事。

这种制度或许无法长期适用,但在当下,它发挥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阿龙显示的农民和集体的土地占有率之和从原先最低点的14%一路飙升到了17%。

而现在距离营田所成立,也不过只过去了十几天而已。

……

天启六年五月一日,陈子龙走出营田所,乘坐陈所的马车前去上海县城。

今天是收回墨韵书坊的第一天,他作为东家出面。

报刊肯定还是要办的。

陈子龙本来想向陈记水晶坊一样一股脑交给墨韵掌柜孙维,可上次把大半个店面租给酒楼的事情实在是让他心有余悸。

而且报纸的重要性也绝非玻璃所能比,值得他费些功夫。

于是陈子龙提前几天就派人通知了夏允彝,让他一定要到场来墨韵书坊一趟。

交给陈淑那也是过几年的事情,现在让一个十二岁的小妮子来执掌那是玩笑话。

夏允彝已经到了墨韵书坊门口等待,陈子龙快走两步迎了上去。

“夏兄!好久不见你了!”

陈子龙一脸笑意地握住夏允彝的手。

“我为你寻了一个好差事啊。”

“说吧,什么苦差。”

夏允彝知道陈子龙最近诸事缠身,叫他来肯定是有要事相托。

“进去说,咱们进去说。”

墨韵书坊内,孙维按照陈子龙的吩咐早早的准备好了松烟墨和木活字的刻板。

三人围在一张大圆桌前,看着陈子龙从怀里抽出一份画满了框框和横线的宽大纸张。

“从今天起,我决定兴办《江南旬刊》!”

陈子龙激动地说道。

“而夏允彝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是《江南旬刊》的总办,而孙维,虽然你把书坊租给酒楼……但初心是好的,可为《江南旬刊》的副总办。你我三人齐心协力,传播知识,开启明智,利在一时,功在千秋啊!”

这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后,夏允彝和孙维的云里雾里。

夏允彝摸了摸陈子龙的脑门,又摸了摸自己的脑门,小声嘟囔道:“也不烫啊。”

陈子龙也不以为意,摊开纸张细细讲解。

“首先,咱们的《江南旬刊》顾名思义,以月份为期发布,每月先发它两刊。分为“政事摘要”,“格物致知”,“奇闻轶事”,“诗文歌赋”等几个板块。”

“前期可以多把笔墨放在“奇闻轶事”上,就写山野奇闻,鬼神怪力,把读者牢牢吸引住。”

“政事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将江南乃至京师发生的政治大事写上去,那些文人骚客最喜欢讨论这个。”

“那这个格物致知是?”孙维问道

“水晶镜,海水稻,什么东西新奇写什么,把事物的根本原理探究明白,就是格物致知。”

听完陈子龙的解释,夏允彝隐隐意识到这《江南旬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格物致知,守仁先生的理论?那谁来解释事物的道理?”

“开启民智,舍我其谁。”

陈子龙右手指天,左脚踩地。

“天地万物都有其原理根本所在,格物致知方为国之大道。”

夏允彝和孙维似懂非懂,但已经不敢再轻视《江南旬刊》,三人针对第一期的内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政事摘要的内容自然是震动大明朝野的苏州文之炳谋反案和松江营田所的成立。

夏允彝坚持要把魏忠贤写成谋反的主角,孙维吓得魂不守舍。

陈子龙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将笔墨止于崔呈秀,他是要倒阉,不是要和魏忠贤鱼死网破。

而在记录的结尾,陈子龙还是坚持加上这样一段话:“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文元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格物致知的内容则是水晶镜的光的折射和海水稻的杂交选种问题,陈子龙都尽量以简单易懂的口吻阐述。

奇闻轶事就直接采用了众多聊斋小故事中的一个。

“最后的诗文歌赋呢?”

江南士林文人墨客近期的诗歌不少,但作为第一期《江南旬刊》的结尾,总感觉缺了些韵味。

“江南报社百废待兴,正缺少各路才俊,咱们就以求贤诗收尾!”

陈子龙嘴角微微一翘,唐诗宋词珠玉在前,他在诗词领域文抄公的机会可不多。

“彝仲,磨墨!”

夏允彝撇了撇嘴,手拿松烟墨磨出墨汁,提笔等待。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