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尴尬的嬴政

章台宫,和咸阳宫的学室相隔渭水于南北。

这对于自己一个九岁的公子而言,还太过遥远。

远到想要参与朝议,递上奏疏,都需要依靠太史令胡毋敬的帮助。

远到只有通过自己的老师,才能够和始皇帝产生接触。

对于始皇帝,将阖脑海中的记忆少的可怜。

印象中,上一次和始皇帝的近距离接触已经可以追溯到去年的新年了。

毕竟……自己的母亲芈喜已经年近四十,颜衰色弛。

在先后为始皇帝诞下三子以后,母亲的身材已经走样,脸上的皱纹已经遮挡不住。

这个年龄即使在始皇帝数量庞大后宫里面,也算得上年长。

可偏偏,大哥将毂不如扶苏有长子身份,而最小的将阖亦不如胡亥占了幼子身份。

三个孩子,长幼皆不占据。

自身又因为年龄原因容颜衰老,再加上昌平君和昌文君旧事,出身楚国宗室的芈喜受到始皇帝冷落是十分合乎情理的事情。

眼下始皇帝日常起居处理政务皆在渭南,渭北宫室鲜少光临,将阖和始皇帝近距离接触的次数自然屈指可数。

始皇帝并未册立皇后……

因此后宫之内,子凭母贵。

身为公子,能不能和始皇帝亲近,更是全看始皇帝留宿的次数。

胡亥的母亲胡姬深得始皇帝宠爱,因此始皇帝对其宠爱冠绝诸子。

而将阖?

他甚至都觉得始皇帝对自己压根就没印象。

毕竟,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两面。

眼下条件肉眼可见的艰难。

一无长幼身份,二不得宠。

因为昌文君和昌平君旧事,背后更无母族可以支撑。

指望年老色衰的母亲更不现实。而且说实话,自己的母亲,脑子并不是很清醒,若非如此,昌平君旧事也不会牵扯至始皇后宫。

毕竟,始皇帝的后宫又不止芈喜一人出身楚国。

一切,只能靠自己。

留给将阖的时间不多,所以当机会摆在面前,他毫不犹豫。

暂且不提夺嫡这般的长远打算,最起码得让始皇帝记得还有自己这么一个儿子。

“上皇帝尊号……”

就是一个开始。

……

很显然……将阖的目的达成了。

章台宫内,关于更易尊号的朝议已然结束。

始皇帝没有任何道理拒绝皇帝这个尊号。

诚如奏疏所言,他也确实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实际上在眼下也并不止始皇帝一人这么认为,因为他确确实实完成了亘古未有的功业。

没有任何一个尊号比皇帝更加合适了。

一目了然,清晰明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从王变成皇帝没有那么简单,眼下仅仅是确定了皇帝的尊号罢了。

而且过去的尊号都是单字,眼下换成双字,称呼起来未免有些奇怪。

因此,在朝议结束以后,嬴政留下了太史令胡毋敬,打算询问一下胡毋敬还有没有其他建议可供采纳。

“大王,此奏疏出自于将阖公子,臣只做润色……”太史令胡毋敬一脸为难的开口。

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对于接下来的改制?

更易尊号当然不仅仅是将王换成皇帝就可以了。

这意味着整体制度的变化,尊号改变了,臣子的称呼要不要改变?总之……不是说从秦王换成秦皇帝就可以的了。

而且,秦皇帝,在嬴政看来也有些拗口。

可是……太史令胡毋敬并未考虑过后续,毕竟他只是做了润色工作,奏疏的主体来自于公子将阖。

嬴政沉眉看向太史令胡毋敬,沉吟良久终究还是摆了摆手。

“既如此,退下罢。”

他当然知道这份奏疏是太史令胡毋敬代呈。

胡毋敬在朝议的时候就已经表明。

只是一篇二人携手的奏疏,始皇帝本能的认为太史令胡毋敬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于公子将阖仅仅是署名也有可能。

这种事情司空见惯……实际上大部分朝臣都并非已文章见长,三公九卿,有很多朝臣都有专门负责润色的门客。

包括嬴政自己,很多时候都直接下令由上卿蒙毅来根据自己的意思来起草诏书内容。

只要涉及到文字输出,就要动脑子,动脑子就要浪费精力。

这种事情很常见……而且也由来已久。

毕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二者兼顾。

只是将阖……这个自己想了好一会才想起来的孩子,尚且还是个孩童。

一个孩童,拿出这样一篇奏疏……

嬴政下意识的认为将阖只是其中的添头,甚至有可能是出于胡毋敬的私心才提及了将阖的名字。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一度被自己忽略,甚至于想了好大一会才想起来名字,到现在还没想清楚面貌的孩子,才是这篇奏疏的主导。

“将阖今年几岁了……”始皇帝揉了揉眉心开口问道。

“回大王,将阖公子今年九岁。”中车府令赵高在一侧开口道。

“和胡亥一般年纪啊……”嬴政下意识的开口。

“是的大王,将阖公子是正月出生,比胡亥公子长了两月。”中车府令赵高开口说道。

“住在……”满脑子国事的嬴政在涉及到这种事情上又有些卡壳了。

“将阖公子现在和喜夫人住在械林宫。”赵高又答道。

秦王嬴政又愣了一下,他本来问的是将阖住的是哪一座公子殿。

赵高一回答才想起来,将阖现在才九岁,还没到住公子殿的时候,住在公子殿的是将阖的大哥将毂,自己把两人弄错了。

嬴政难得的有些尴尬……

毕竟,作为一个父亲,连自己孩子都记不清楚,确实有些过分。

但这也确实怪不得始皇帝,他光儿子都足足有二十三个,再加上女儿就有三十余人……

而嬴政自登基以来向来勤政,每日处政以衡石计,一天要批改的奏折一百二十斤起步,抛开这些繁重的工作负担,能够留给诸多嫔妃和孩子的关注极为有限。

所以,这种尴尬的情绪也只存在了那么片刻。

“传朕口谕……赏……”嬴政下意识的打算以赏赐来进行弥补,但话说一半却又停下。

以他对太史令胡毋敬的了解,方才的反应不似作伪。

这也意味着这封奏疏,自己的儿子将阖确实起到了主导作用。

既然如此……

眼下关于尊号皇帝的后续议定还在争论之中,倒不如问问将阖这个始作俑者还有没新的建议。

也算是……

顺便看看这个快被自己忘掉了的孩子。

ps:【长公子扶苏的母亲更有可能是郑国人。

毕竟名字出自于郑国诗歌,据传他的母亲常喜欢在宫中哼唱这首歌谣。

而且他的母亲如果是楚人的话政治劣势会很大,昌文君和昌平君大概率是秦国的前两任丞相启和丞相颠,如果是的话那是丞相叛国。

以扶苏当时的年龄,丞相叛国以后他的政治生涯大概率会直接结束,后面还被派往由蒙恬执掌的上郡逻辑实在不通。

而且后续陈胜吴广起义举的旗帜是扶苏和项燕,二者相对独立。史书并未提及有直接关联。

从正常角度来说,如果二者有关联只举一面义旗更容易达成共识消除隔阂。

不过一切皆是推测,本书设定的话是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