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札幌市立医院
消毒水的气味混着死亡的气息。
志刚的呼吸机发出单调的“嘀——嘀——“声,像某种倒计时。他的肺部X光片挂在灯箱上,纤维化的阴影如同被暴风雪冻结的稻田。惠淑攥着病危通知书,指节发白,纸张边缘被汗水浸软。
“妈妈。“甫明志站在病房门口,十八岁的肩膀已经能撑起父亲那件旧呢子大衣。他的日语不再结巴,却带着刻意压低的冷静,像是怕惊动什么。
志刚突然睁开眼睛,瞳孔里映着心电监护仪的绿光。他艰难地抬起手,指向儿子——那只手曾经能精确测量土壤酸碱度,现在却枯瘦如冬天的树枝。
“手……“志刚的声音像砂纸摩擦,“给我看你的手。“
甫明志走近,摊开右手。掌心的朱砂痣已经蔓延成完整的稻穗形状,纹路间泛着不正常的金属光泽。
志刚的指尖触到那颗痣的瞬间,监护仪发出尖锐的警报。他的嘴唇蠕动,三种语言混着血沫涌出来:
汉语:“吉林老宅……地窖……“
朝鲜语:“엄마를지켜라(保护好妈妈)……“
日语:“十勝のデータは…消せ(销毁十胜的数据)……“
心电监护仪拉成一条直线时,窗外突然飘起雪。不是普通的雪——细看之下,每一片雪花都带着极淡的蓝色。
2004年3月,签证到期日
入国管理局的印章“咔“地盖在强制离境通知书上。甫明志盯着那个鲜红的“不许可“,想起父亲笔记里的一句话:“国籍是别人给你画的牢。“
惠淑在走廊长椅上缩成一团,怀里紧抱着骨灰盒。她这些年老得太快,四十出头的年纪,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像是提前进入了冬天。
“我们去哪儿?“甫明志问,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护照上的“藤田志“——这个伴随他十八年的名字,马上就要作废了。
惠淑抬起脸。阳光从她背后的窗户斜射进来,在骨灰盒上投下十字架形的阴影。“韩国。“她说,“我毕竟是朝鲜族。“
釜山的海风混着柴油味扑面而来时,甫明志突然想起父亲最后那个眼神——那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某种更深的、近乎解脱的平静。
2004年9月,釜山影岛贫民窟
蟑螂从泡面碗上爬过时,甫明志正盯着电脑屏幕。这台二手笔记本是他用三晚便利店通宵班的工资买的,键盘缝隙里还卡着志刚当年研究用的土壤样本——蓝色的,在暗处会发出微弱的光。
显示器上是十胜农场的卫星地图。他输入父亲留下的密码,一个隐藏文件夹自动弹出:
S-1370_最终报告_1991.12.17
文件打开的瞬间,笔记本风扇疯狂运转,散热口喷出的热风里带着淡淡的钴味——和志刚咳血时的气味一模一样。
“吃饭。“惠淑把泡菜拌饭放在旁边,瞥见屏幕上那些基因图谱,“还在查那个农场?“
甫明志没回答。他的右手悬在触摸板上,朱砂痣的位置正隐隐发烫。文档最下方有行小字:
“当受体满十八岁时,启动最终同化程序。“
落款日期是今天。
2004年12月,成人礼
惠淑坚持要按朝鲜族传统办成人礼。她在二手市场买了最便宜的韩服,线头都没剪干净,但至少是白色的——象征纯洁。
“祝你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惠淑用韩语说,声音发抖。她往儿子额头弹酒时,发现甫明志的瞳孔在阳光下呈现出不自然的琥珀色,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深处燃烧。
甫明志突然抓住母亲的手。他的体温高得不正常,掌心那颗痣已经变成暗红色,周围的皮肤浮现出细密的、电路板般的纹路。
“妈,“他用三种语言混杂着说,“我觉得……父亲可能没死。“
屋外突然传来乌鸦的叫声。不是一只,而是一群——黑压压地落在电线杆上,每一只的喙都泛着诡异的蓝光。
2005年1月,最后的录音
磁带在随身听里转动,发出沙沙的噪音。这是从志刚遗物中找到的,标签上写着“给十八岁的儿子“。
“如果你听到这段录音,说明'同化程序'已经启动。
我花了十年时间才明白,S-1370不是稻种改良计划……
他们想培养的是'载体'——能同时承载三种语言基因的活体容器。
你手心的不是痣,是信号接收器。
吉林老宅的地窖里,有我留下的……“
录音突然中断。甫明志倒带回放,却发现后半段变成了某种高频噪音——像是无数人在同时用不同语言尖叫。
他摘下耳机,发现右手掌心的纹路正在重组,最终形成一串清晰的坐标:
北纬42°54',东经129°30'
YBCXZ治州,图们江畔。父亲的老家。
窗外又开始下雪。这次的雪片很大,每一片都完美地保持着六角形晶体结构,像某种精密的微芯片。甫明志伸出手,一片雪花落在朱砂痣上——没有融化,而是慢慢被那颗痣“吸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