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路遥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三个特点

路遥的第一个特点是“成名早”。

路遥1949年12月2日出生在陕北清涧。父母生育了9个孩子,路遥是长子。因家庭贫困、伯父没有子女,路遥8岁时(1957年深秋)被过继给伯父。过继长子,这对路遥父母来说是痛苦而无奈的选择。与路遥童年相伴的还有贫穷和饥饿。为了维持最起码的温饱,使路遥不致辍学,养母甚至以乞讨为生。

路遥1960年至1966年在陕西延川上高小和初中。从路遥过继的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6年,这十年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物产缺乏,干旱缺水的陕北地区更是如此。家境贫困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路遥的经历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他将这些生活经验带到了自己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中,他的小说大多表现了饥饿、苦难、贫穷以及主人公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中对生活坚定的信心。

路遥并不是简单书写苦难和饥饿。他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大背景中思考国家命运和年轻人命运的关联。这些对国家对社会的思考得益于路遥不平凡的政治经历和政治情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路遥去北京串联,因为文学、演讲方面的特长成为本校、本县的领军人物。作为群众代表,他当上了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冬天,路遥被宣布停职,初恋女友也提出分手,他被迫返乡劳动,从人生的顶峰突然跌入深谷。之后,在诗人曹谷溪的帮助下,路遥在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开展革命文艺宣传,编辑报纸《山花》和诗集《延安山花》,他的文学才能在延川这个文学重镇得以充分展现,路遥也因此而积累了一些创作经验和编辑经验。1973年,路遥在各方面的帮助下,被推荐进入延安大学学习。

照片0-1 路遥茅盾文学奖奖杯

1976年,大学毕业的路遥因文学才华出众被分配至《陕西文艺》(后恢复刊名为《延河》)担任编辑工作。在《延河》工作的这段时间,路遥完成了与陕西第一代作家之间的代际传承,与贾平凹、陈忠实等作家一起成长为陕西第二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成为陕西“文学东征”的主力之一。1980年至1984年,路遥先后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作品,获得了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其他全国性奖项,路遥享誉中国文坛。特别是《人生》发表以后引起巨大轰动,引发评论界和全国读者的持久讨论。电影《人生》获得了“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高加林和刘巧珍成为全国观众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此时路遥只有三十岁出头。

路遥的第二个特点是“经历奇”。

尽管《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为路遥带来了声誉,路遥还是坚决地告别了鲜花和红地毯,决定像跳高运动员一样跨越“人生的横杆”,在四十岁之前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1988年,路遥历时6年完成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该书于1991年获中国文学权威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平凡的世界》描写了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中国城乡的巨变,其间祖国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小说均有涉及。更为重要的是,路遥以“双水村”、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这样的小地点、小人物为出发点,继而伸展到公社、县、省等更为广阔的社会,描写祖国的巨变给小地方的普通人带来的思想和生活的变化。

路遥的人生经历了四次大的精神创伤:一是早年过继。8岁时,因为生活困难,路遥身为长子被过继给伯父。二是“文化大革命”失意。路遥曾任延川县红卫兵组织“红四野”的首领,19岁就担任了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三个月后被免职。经过短暂的返乡劳动,路遥被抽调到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以农民工的身份从事文艺创作和宣传,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学习。三是感情离异。在路遥成名之际,夫妻感情却遭遇了重大变故,作品中忧伤的情感叙事多来自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四是身患绝症。在《平凡的世界》尚未完成之际,路遥重病缠身,不向外界公布。疾病促使路遥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对路遥的创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带病创作又加剧了作家的病情。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陈忠实先生的悼词贴切地表达了此时文学界和读者们的心声,陈忠实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他和路遥的文字依然鲜活地留存于世: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无论这个事实多么残酷以致至今仍不能被理智所接纳,这就是: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的天宇间陨落了!

一颗智慧的头颅终止了异常活跃异常深刻也异常痛苦的思维。

这就是路遥。

他曾经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学大省里的一员主将,又是我们这个号称陕西作家群中的小兄弟;他的猝然离队使得这个整齐的队列出现一个大位置的空缺,也使这个生机勃勃的群体呈现寂寞。当我们:比他小的小弟和比他年长的大哥以及更多的关注他成长的文学前辈们看着他突然离队并为他送行,诸多痛楚因素中最难以承受的是物伤其类的本能的悲哀。(陈忠实《告别路遥》)

作家与祖国同岁。他的人生可以用“苦难”与“奋斗”来形容。他没有在生活的困难面前退缩与消沉,反而生发出“扼住命运咽喉”的雄心与壮志,不断地思考国家的命运和年轻人的出路,书写了具有史诗品格的优秀作品。从路遥的人生,可以看到祖国前行的脚步,听到父辈走过的足音,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路遥被称为“时代之子”。他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并发展了我国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从个人的人生际遇出发,真诚记录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城乡交叉地带”的巨大变化,塑造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楷模,温暖、诗意、质朴地写下了他们的理想、情怀、抗争,表达了年轻人的时代之痛和时代之问;他笔下的马建强、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等人物所经历的贫苦、饥饿、奋斗、爱情,是一代国人心中深刻的成长记忆,蕴含着温暖与向上的情感力量。

在艰苦人生的磨砺中,路遥具有了厚实的生活基础,在时代生活的起伏中,路遥对脚下的土地和人民怀有赤子般的热爱。他早年过继,深度参与了“文化大革命”的武斗,曾任县革委会副主任,却很快被免职,随即失恋而陷入人生的低谷;之后因为文学才华出众进入延安大学学习,很快成长为全国知名作家;在问鼎茅盾文学奖、人生达到顶峰之际,却因病过早离开人世。路遥的传奇经历是成长的教科书和励志的好榜样。

路遥的第三个特点是“传播广”。

路遥的小说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一面镜子,是祖国走向新生的真实描摹。

照片0-2 路遥延川故居

路遥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在中国,有多少路遥的同龄人有过与他相同的童年经历,对饥饿的感受刻骨铭心;路遥之后的年轻人,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像孙少平那样在艰苦的生活中发愤苦读,为了理想历经磨难;即使今天,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高加林、孙少平那样“成长的痛”和“爱的代价”。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类似于高加林、孙少平那样的人生经历,有类似于路遥的人生体验。出版路遥研究专著的宗元教授,在看到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后,不禁泪流满面,他写道:“它重新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情感记忆,使我想起当年求学生活中所遭受的饥饿、困苦与屈辱,从而对路遥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觉,仿佛在遥远的陕北,有我一个异姓的兄弟。”[1]一位陕北籍同学饱含深情地说:“我觉得孙少平就是我自己。”令人惊讶的是,连环画《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者李志武先生居然也有完全相同的表达。这种感受我们身边很多朋友都有过。细细梳理路遥的成长之路,我们感受到:作家的成长主要归功于他本身的文学才华和拼搏精神,但新中国逐步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舞台,是社会众多因素合力培育的结果,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给予了路遥真诚的帮助。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会上,100名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路遥入选是陕西以及陕西文学界的骄傲,更是祖国和人民对路遥的肯定。2019年,中宣部等九部委又赋予路遥“最美奋斗者”的殊荣,加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路遥成为唯一获得这三项殊荣的当代作家。

笔者生活在日新月异的都市中,每每看到重大节日的喜庆、亲朋相聚的欢愉、车水马龙的繁华,总有躬逢盛世的骄傲与自豪,总在感慨社会的变迁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总是不由得想起这位“眼里满含泪水”、饱受温饱困扰的父辈和兄长,想起这位深情讴歌故土的当代作家。他没有看到祖国的精彩,不能见证港澳回归、北京奥运、神舟发射、大飞机试航、高铁连通祖国各地等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幸福时刻。幸运的是,作家在成长中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爱,祖国历经坎坷走向新生的巨变也为作家的书写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他留下了为数不多却堪称经典的作品,作家创作的故事回到了创造这些故事的人们中间。父辈经历过的贫困与饥饿,在下一代人身上再也不会发生了,而父辈不畏人生艰苦、勇于挑战自我的可贵精神,是我们享用不尽的精神资源,也是支撑我们前行的精神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