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西安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研究
- 郭世强
- 3193字
- 2025-04-25 18:17:09
序
本书是郭世强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专著。作为他的博士生指导老师,我参与了他博士论文的选题、开题、初稿写作、修改定稿以及最后答辩的整个过程,有义务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本书成文的过程、基本内容及其成功原因。
郭世强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后考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攻读历史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史红帅研究员。因为学习与科研成绩突出,他荣获国家奖学金,并达到硕博连读的条件。我给他带过课,而且指导过他小论文的写作。课堂交流时知道他是徐州的,跟我属于大老乡,同时他又与我的硕士研究生武颖华走到了一起。这样就接触得多,对其了解也更为深入。我认为他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具有培养潜力,所以就很自然地接受他成为我的博士研究生。
郭世强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是民国时期西安城市道路空间的专题,博士论文应该与这个衔接并有所扩展。当时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专题。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也是公共服务空间。而城市公共空间是利用最广、内涵丰富的地块,故决定把专题由道路扩展到公共空间的范畴,开题报告时曾考虑把公园、戏院等纳入研究的范围。二是研究广度。受城市社会学的影响,研究内容除了道路系统本体的时空特征以外,更扩展到上层建筑的管理制度层面。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路、车、人冲突及其解决则是制度演变的现实,也是道路交通功能得以发挥的表现。这三个方面的综合研究也成为其学位论文体例的三层结构。三是研究深度。受城市形态学影响,道路本体研究过程中要更加细致,包括各种类型道路的平面与立体规制,要考证清楚并画出图来。好在这个有各种档案的数据甚至蓝图作支撑。同时还特别强调,民国时期西安城市公共空间当然包括道路交通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阶段,所以要用空间社会转型的视角来综合研究上述内容。
博士论文的设计思路,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完成的。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随着资料的查阅尤其是档案的丰富,认识到民国城市道路系统这个专题就已经很宏大,于是成稿舍弃了上述设计中的第一部分内容。
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学习6年后,郭世强顺利通过博士生毕业答辩,其博士学位论文也被评为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听闻郭世强的论文入选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资助的优博出版计划,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非常欣喜,这也说明这篇博士论文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广泛认可。
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郭世强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其进行修订。由于毕业后在广州工作,而研究的对象却是西安,他克服困难,经常在南京、西安、广州三地查阅档案、写作,这也是他踏实认真做研究的一种体现。
本书共八章,内容分三个层面。
前五章为第一层面,也是主体内容,复原民国西安城区道路演进过程,分析道路演进特征,探察其对于城市近代化转型的作用与意义。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时间上的发展。作者依据道路演进的特征分成三个阶段:中华民国成立至1930年年底;1931年至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年底;1938年至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二是道路系统的结构,包括主体的各类路面通道也包含基本的配套设施。本书把下水道排水系统、路灯、行道树与公共厕所视作城区道路的配套设施,研究其时间上的发展和空间上的差异。三是在道路本体形态规制、材料技术、组合功能等基本特征的研究方面,引入了城市形态学关注平面细节的基本方法,画出各类道路、桥涵的平面图。当然,空间的布局与演进是历史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不可缺失。
具体而言,前四章按时代具体研究了民国西安道路系统本体演进的时空规制特点,第五章专论道路附属设施的建设。
第六章为第二层面的内容,论述西安道路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发展,主要研究道路市政管理机关的设置、道路建设管理流程与道路养护制度的普及。
第七章为第三个层面的内容,探讨城市道路利用过程中路车人之间的冲突和管理,以反映城市治理转型。
第八章作为全书结语,总结了西安城市道路特征及其原因,分析了道路系统演变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西安城市近代化演变的动力。
本书立足于民国西安城市地理研究的基础,从城市近代转型视角出发,以道路这一城市变革的先导性物质要素为切入点,主要通过历史地理学与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复原民国西安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过程;结合城市社会学与公共空间等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与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相关的市政管理变迁和道路利用的冲突及管理。这样就基本实现了从物质建设到上层制度演变,再到社会变迁的研究路径,拓展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体系,推动了相关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
郭世强跟我攻读博士只有3年时间,在交流与探讨中,我认为他个人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从论文选题到写作修改,他都能够广泛地阅读城市社会学、城市形态学与公共空间等相关学科的经典,学习其理论方法。在查阅原始档案资料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耗时近3年在陕西省及西安市档案馆、图书馆等处,收集整理民国西安城区道路建设档案约7000份、民国报刊资料近2000份。并把相关档案根据不同的类型与内容做成电子资料库。在此基础上仔细分析资料,透过文字理解现实,还进行力所能及的实地考察,从而产生较为深入系统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由具体专题入手进行实证研究能够做到深入细致,出好成果。注意一定要“小题大做”,具体专题研究一定要盯着重大的学术问题。本书就是以城市道路这样一个实体为切入点,而其系统深入的研究却是展现城市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二是我认为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不错的,但必须把它们纳入到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来统筹处理,这才是成功的学科交叉或者说融合。早前一段时间,历史地理学研究者特别关注社会学、环境史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往往出现多学科研究方法并列或者“耕了别人田却荒了自家地”的现象,更有甚者还找理由说,历史地理学就是一个没有自己理论的学科。确实,历史地理的理论建设尚有待加强,但研究方法却是不可替代的,而且理念上也是可以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在指导这篇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了这种情况,而且有了解决方案。我们学习城市形态学的方法,记得曾经一起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听学科创建者的讲座。因为城市形态学特别契合城市历史地理学深层发展的理念。而要重点参考的城市社会学与公共空间专业是现代学界的热点,如何成功借鉴他山之石而又避免邯郸学步确实值得注意。我们在团队例会上还专门研讨过王笛教授关于成都茶馆的论著,郭世强在小论文写作中写过民国西安人力车夫的生活状态,这里也就产生了如何将人纳入城市历史地理学科体系的问题。人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一般会被看作社会学的范畴,我认为实际上也可看作一种地理行为,历史地理学也可统筹。以城市历史地理学为例,城市设施利用的主体是人,于是人的利用行为(而且有时候类型不同还会发生冲突,如马路上机动车、人力车与行人等的需求与空间配置)就涉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实际冲突及其处理等上层建筑的内容,这些内容也都与空间密切相关而且变化无穷。我认为城市空间实体因为人的利用这个社会属性具有了生命力,也让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充满了活力。历史地理学在融合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中发展完善,应该成为我们不断的学术追求。
以上是对本书的积极评价,其实在研究内容上本书还是有许多可以深入的地方。比如在道路体系变迁研究中各等级道路选址、通达与其城市功能区的配置关系,近代城市道路系统转型的对比研究等,尤其是专题研究越深入,问题也会越多。这当然都是今后要继续做下去的工作。
博士论文往往是学者学术生涯的一个高峰,当然也可能是某些人学术的唯一高峰,甚至仅是他个人的高峰,在学术领域都显露不出高度来(如此则这个人也就不能够称得上学者)。本书的出版说明了郭世强的学术起点挺高,我希望在未来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他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有所拓展和创新,攀登上更高更多的山峰。这样可以实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可以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做出一定的贡献。
李令福
2020年5月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