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是幸运的:不仅赶上了高考,而且连工作和住房(包括简单家具)都是分配的,自己要做的仅是服从分配、听从安排而已。这可能让今天的大学生们羡慕不已,但其中的酸甜滋味经历过的人都知道。
我读大学时的专业选择就是“服从调剂”后的结果。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中文,第二志愿是英语,高考历史成绩也只有六十多分,所以一直到现在都纳闷怎么把我录取到历史系的。但本科阶段我基本上确立了中国古代史为我的兴趣范围或方向,参加工作后也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课的教学。不过确立两宋这一具体时段则是进入河北大学宋史中心师从李华瑞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以后的事。
因为太愚钝,我一直认为作历史研究是需要积累和阅历的,其中年岁的增长很重要,否则根本无法理解历史时期的人和事。所以我过了而立之年去读硕士,不惑之年才获得博士学位。先是携子攻读,后又“抛夫弃子”,过了一段“壮烈”日子。如今,日子倒是安定了,年岁也大大增长了,可对历史时期的人和事的研究却没啥长进,忝列历史专业行列甚感汗颜!
本论文集主要收入我读博及进入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工作以来所撰写的有关宋代历史部分的论文共25篇,按照文章内容大致分为宋代经济、生活、环境与灾害三大类六个部分。
上编宋代经济。这是我读博期间所关注的问题,共有6篇文章。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择的是宋代消费经济,华瑞师特别教导要在以生产为基础的前提下思考消费问题,这是这部分文章的缘起。从内容看,主要涉及花卉种植与消费、节日市场与宋代官府消费举措、纸币的发行等方面,试图从生产、流通、货币、消费几方面展现宋代所产生的变化。其中《宋代四川纸币的发行及其命运的启示》一文是在当今人民币增发的感触下对宋代纸币发行所作的分析思考。
中编宋代生活,又分三个部分:其一,消费。这是我读博期间所思所写,包括5篇文章。北宋东京的节日活动丰富多彩,节日市场十分活跃,但消费主要以吃穿为主,娱乐消费也日渐增长。北宋都城的肉类消费具有品种多样、货源充足、消费量大、等级差别明显、腌制肉水平高超等特点,都城居民的肉类消费需求支撑了宋代养殖业、畜牧业等生产以及贩运贸易等流通,进而促进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纸制品从军事武器到生活器具,应有尽有,纸张消费最大特点是轻巧的竹纸、楮皮纸的出现和应用以及废旧纸的再利用。宋代花卉也出现了食用、药用、制香、制茶等实用性消费特征,与花卉的广泛种植相辅相成。其二,节日。这部分有4篇文章,多是我在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期间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到四川师范大学工作后主持了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唐宋节日比较研究”,指导了2007级两位研究生作相关研究,后来他们写出的硕士学位论文获得答辩委员会通过(毛现华《宋代节日生活研究》;李霞《唐宋节日比较——以诞节、端午节、冬至节为中心》),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们的主要观点是:以官方节日和民间传统节日划分唐宋节日类别更能凸显此时期的节日结构特点,其中由官员们参与庆贺的官方节日的出现是唐宋节日文化的新特点,尤其是宋真宗和宋徽宗二帝新创了11个官方节日,体现了官僚政治力量的增强,对后世因事建节意识及节日经济功能影响巨大。其三,房产。这部分只有3篇文章,是我读博期间思考过但未深入研究的领域,工作后继续作了些探讨,主要考察了宋代的赐宅和灾民住房安置问题。另外,指导了两位研究生作有关研究:2010级的梅波《宋代租房现象研究》,2011级的何少华《宋代官员住房研究》。他们的文章获得了答辩老师的一致好评,其中梅波的文章还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三个部分从消费的物品、消费的时间节点和住房等几个侧面探讨了宋人的日常生活。
下编宋代环境与灾害。这部分包括5篇文章,有读书心得,如《〈鸡肋编〉的生态环境史料价值》和《从〈夷坚志〉看宋代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有对学界研究热点的关注。指导多位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时选择这一领域,他们是:2008级刘双怡《农业自然灾害与宋代粮食安全——以水、旱、蝗灾为中心》,2009级王宇飞《宋诗与宋代灾害探研》,王志航《宋代的荒政思想》,2010级邢娜《宋代饥荒探研》,徐瑶《宋代四川灾害研究》,罗先勇《自然灾害与宋代政治初探》。其中刘双怡的学位论文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奖,毕业后顺利考上博士研究生。
附录所写的是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历史上有名的铁面御史赵抃。他一生仕宦43年,最高做到了参知政事的官职,但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是在地方度过的,所以我们探讨了他为官地方时的政绩。另一位是以考古发现的墓志铭为主要材料而展现的北宋末南宋初时期庶民居士一生修行、持家、助国的情况。
本书分类排序均以文章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准,每篇文章后面都注明原发表时间和期刊名称,与他人合作的也予以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