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方晨的文学世界

当代山东作家队伍庞大,成就突出。其中,王方晨值得特别关注。他的《祭奠清水》《乡村火焰》《王树的大叫》《老大》《公敌》《芬芳录》《大马士革剃刀》《世界的幽微》等作品,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无论是乡村书写,还是城市叙事,王方晨小说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叙述腔调和美学风格。作为影响重大、规模不小的山东中间代作家的一个代表,王方晨小说的完成度高,辨识度高,具有丰富的可阐释性和研究价值。与大部分山东作家喜欢传统现实主义笔法不同,王方晨小说中带有犀利的批判眼光和先锋气质,正如施战军所言:一向脾性温和的山东青年文学,因为有了王方晨,增加了许多既直面现实又深究到底的英勇、沉痛、敏锐,既宽广又不依不饶,这样的文学气质不仅在山东,即便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从整体上看,山东的青年小说已经不弱于其他省份,“新鲁军”的崛起已不再是期待,而是事实。人们若想在山东找到尖利的叙事声音是很难的,像王方晨这样的作家的“个别性”在山东显得格外突兀,人们总是愿意对相对中庸的写作姿态投以赞许的目光,这也许是与地域文化传统的惯性留存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山东新生代的总体价值并非在“突破”方面,而更多地表现在“扎实”“稳健”“沉潜”等另类特征相关甚少的成人风度上,很难说这是缺陷还是优长。[1]施战军的这段论述表明,王方晨不仅在山东文学中是独特的,而且放置于当代中国文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存在价值。

王方晨属于成名较早的作家,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青年时代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向世俗主义转型的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已经是鲁军新锐的代表作家。王方晨有着强烈的文学自觉和严肃的文学立场。“50后”作家普遍历史感更重,或多或少都有书写历史的冲动,即使寓言化的写作,也是比照生活为历史之镜,他们大都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写作放在历史视阈中,理性地思考家国民族的命运和道路选择。而“70后”作家则往往把文学看成是自己人生的反光镜,从童年视角到少年成长,再到青春情感,除了徐则臣、李浩、田耳、海飞、路内、东君、张楚和朱文颖、艾玛、乔叶、鲁敏等作家外,似乎还有相当一部分写作者仍然在自我的视野里转圈,而缺少大气魄地审视历史、把握生活全貌的能力。王方晨站在这两个时代的中间,站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耐心地打磨自己的文学感觉,细心地建造自己的文学王国,他热爱文学,就像热爱生命本身。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我们看到了艺术对于生命的隐隐投射,也看到了生命对于文学的默默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