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王安石变法 一

第83章 王安石变法 一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赵曙晏驾。左右大臣急忙派人召太子赵顼入宫即位,但此时宋英宗的双手忽然又动了一下,守在灵旁的曾公亮担心宋英宗还活着,连忙告知韩琦(时任宰相),要韩琦派人阻止太子进宫。韩琦十分镇静地说:“若先帝复生,即为太上皇,不得阻止太子入宫。”当时身为太子的赵顼被召入宫,临行前对东宫诸人说:“汝等谨守东宫门户,若陛下已选定更佳继承者,我还要回来的!”太子赵顼入宫后,在韩琦等人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是为宋神宗。神宗即位后,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高滔滔为皇太后。

神宗天性孝顺友善,他侍奉英宗和皇太后,一定是站立终日,即使是盛夏酷暑或三九严寒,也是如此。曾经与岐王、嘉王在东宫读书学习,侍讲王陶讲论经史,神宗带着二王一起拜见王陶,因此朝廷内外纷纷称赞,说他言行一致是个贤才。

赵顼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值此财政困乏之际,赵顼对太祖、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他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

宋神宗年轻气盛,朝气蓬勃,他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变革方案符合自己的理想。于是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

王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不久出台一套新法来,即农田法、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免行法。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宋神宗致力改革,唯有改革才能实现梦想。改革是宣言书,改革是宣传队,改革是播种机。然而,由王安石起草的宣言书,组建的宣传队,操纵的播种机却因为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受到阻挠,其中也包括他的弟兄。

一天赵顼和两个弟兄在后花园踢足球,赌输赢。赵顼问两个弟弟赌什么?徐王说臣弟若是赢了,也不要金银财宝,也不要珍珠玛瑙,只求陛下不要再推行青苗法了。赵顼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点兴致也没有了。

熙宁三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司马光遂上书道:

臣闻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徒文言而饰非,将罔上而欺下,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者,必斯人也!

看官!你想神宗方信王安石,怎能瞧得进去?看到误天下苍生句,不禁怒形于色,立将原奏掷还。司马光大声道:“陛下如不见信,臣不愿与奸佞同朝,乞即解职!”神宗也不多言,命他退去,司马光辞职离京。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当时他的父亲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熟练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

有一件事使司马光闻名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说是有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捉迷藏。

有一个小伙伴悄悄地爬上了假山。假山旁边正巧有个大水缸,里面装满了水。

这个小朋友一不留神,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掉进大水缸里。

伙伴们一下子慌了,有的跑去找人,有的大喊:“救命啊!救命啊!有人掉进水缸里啦!”

司马光飞快地绕到假山后面,噌噌几下爬到水缸边,使劲儿伸手去拉水里的小伙伴。可是手臂太短,够不着。同伴们又急又怕,不知如何是好。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司马光的脑子里飞快地想着救人的办法,突然,他瞥见地上有一块大石头,司马光顿时有了主意。他飞跑过去,用力搬起地上的大石头,使劲儿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里面的水“哗”的一下子流了出来。

水缸虽然坏了,不过掉进水缸里的小伙伴得救了。

司马光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请姐姐帮忙剥掉胡桃的皮,姐姐弄了半天也没有剥下皮,她就生气地走开了。

一会儿后,家里的女佣看到司马光想吃胡桃就过来帮他,舀了一碗开水,把青胡桃放进了水里用开水一泡,皮很容易就被剥了下来。司马光的姐姐进来后看见他在吃胡桃,就问是谁帮他剥的。司马光说:“当然是我自己剥的了,我想了个办法,用开水一泡这皮就剥下来了,你看我聪明吧。”

正好司马光的父亲在外面看到女佣教司马光剥胡桃皮的情景,看到他撒谎便走进屋来,狠狠地训斥他:“你这孩子,怎么能说谎话!”

司马光知道自己错了,立马低头认错。从此他牢记父亲的教诲,诚实做人,不再撒谎了。

司马光二十岁参加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庆历元年,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故乡夏县。

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

司马光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帮助朝廷解决好皇位继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领外,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

王安石要求变法,既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也不是为了满足个人野心,完全是出于一片报国之心。虽然贵为宰相,王安石在生活方面却极为朴素,他从未贪污一分钱,也不接受别人的礼物。金钱对他似乎毫无吸引力,他连自己俸禄的数量都不清楚,拿回家之后,任家人随便花销。王安石这种无私为国的精神感动了神宗,在他眼里,王安石不是普通的臣子,而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君臣之谊。变法前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几乎所有大事都要与王安石商量。新法实行之后,引发了巨大的反对声浪,矛头直指王安石。神宗虽然有过迟疑和动摇,但最终还是坚定地站在王安石一边。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颇有移风易俗之志。

江西有一个有名的神童,叫方仲永。方仲永出生于一个穷苦农民的家里,从小聪明可爱,天资超群。五岁时的一天,他拉着父亲的衣襟哭闹,非要笔墨纸砚不可。父亲被逼不过,只好到村里的穷秀才那儿借来文房四宝。仲永破涕为笑,手握笔管,一边念一边写道:

大海四方方,

乌龙蟠中央;

若遇天才手,

飞出写文章。

父亲听得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然后狂喜地对着苍天连连磕头。

一个五岁的山里伢崽,没受过任何教育,天生会吟诗写对,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不久山里山外的人们纷纷谈论:“山里出了神童!”

自从有了仲永这个能吟诗写对的儿子,父亲乐得闭不上嘴,整天驮着仲永走街串巷,炫耀卖弄。人们也像观看什么宝贝似的,只要仲永一出来,就要他当场咏诗,有钱人还给几两碎银子。有次父亲驮着仲永来到一个镇上。一位老先生想考考仲永究竟神不神,于是出了一句上联:“子骑父当马”。谁知仲永想也没想便高声对道:“父望子成龙。”众人哗然。那位老先生竖起大拇指连声赞道:“神童,神童,真神童也”!

王安石那时也是一个十二岁的孩童,他随父亲到金溪舅舅家探亲,曾经会见过方仲永,王安石有意试试仲永的诗才。他看见一个伙计正在劈柴,便念道:“钝斧劈柴,三杈四桠,柴开节不开”。仲永瞥见一个厨妇正在切藕,随口答出:“快刀切藕,七孔八窍,藕断丝不断。”王安石一听很是佩服。

但是王安石第二次到金溪时,再问起神童方仲永,人们告诉他说:神童已经不神了,作不出诗,写不出对,和普通人一样了。王安石听说后十分感伤,还写了一篇短文记叙此事,这就是那篇著名的散文《伤仲永》。文中的意思是说,方仲永的通悟是先天的,但是后天的培养方式不对,所以才造成了这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