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名立万》剧组热火朝天的拍摄进程中,徐风并未因手头的工作而疏忽了自己原本肩负的《仙剑奇侠传》特效重任。
他就像一位分身有术的指挥官,总能在《扬名立万》拍摄的间隙,或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与先涛数码特效团队展开深入且细致的沟通。
电话那头,特效人员们的声音虽带着疲惫,却难掩专业与执着。他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向徐风详细汇报着特效制作的进展与难题。
从模型搭建时那细微的偏差,到光影渲染中出现的诡异阴影,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却也布满了荆棘与坎坷。
徐风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时而眉头紧锁,陷入深深的思索;时而又微微点头,给予肯定与鼓励。
他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力求特效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然而,现实却如同无情的巨浪,一次次冲击着他们的梦想。特效制作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想象,水魔兽与女娲蛇尾特效宛如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
水魔兽集凶猛与诡异于一身,其骨骼绑定复杂得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毛发触须的动态模拟更是难上加难。
特效团队尝试了多种算法软件,对无数参数进行了调整,可毛发依旧生硬呆板,触须的运动也显得极不自然,仿佛失去了灵魂的木偶。
女娲蛇尾特效的建模工作同样充满挑战。既要展现出优美的曲线,又要呈现出逼真的肌肉质感,特效人员们参考了无数资料,却始终难以达到徐风心中的标准。
而在材质纹理渲染上,既要表现出蛇鳞的光泽,又要赋予其神话般的光芒,各种尝试都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方向。
一次,特效团队在多次尝试后,依然无法突破瓶颈。他们无奈地向徐风诉苦:“徐导,水魔兽、女娲蛇尾特效我们真的尽力了,可就是达不到那种震撼的效果。好莱坞那种全CG逼真镜头,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和条件,实在是难以企及。您看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徐风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纠结与无奈。特效是《仙剑》的灵魂,他自然希望每一个镜头都能完美无瑕,可现实却如同一堵冰冷的巨墙,横亘在他面前。
沉思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妥协:“那就尽量保证大场面特效的效果吧,比如水魔兽战斗、女娲施法这些关键场景,重点营造氛围、呈现关键动作,让观众能感受到震撼。细节之处,像毛发光泽、鳞片缝隙纹理这些,该放手就放手吧,不能因为这些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
挂断电话,徐风望着窗外的夜景,心中五味杂陈。一次次的特效难题,如同重锤一般,不断敲击着他的内心,也让他再次萌生了成立特效公司的想法。
徐风渴望拥有一支特效技术高超的团队,这支团队能够完全理解他的创意,突破技术与条件的限制,将那些奇幻的场景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他不再受制于人,也不再留下遗憾。
除了在特效制作上全力以赴,徐风拍摄的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也在电影界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这部承载着无数人青春回忆的影片,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了电影的天空。它凭借着真挚动人的情感、细腻入微的叙事以及独特的青春视角,成为了2007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它不仅在影坛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在社会层面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甚至,它还掀起了一股结婚热潮,让许多人在回忆青春的同时,也萌生了组建家庭的念头。
奖项也如同雪花般纷纷飘落。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那些年》凭借其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毫无悬念地斩获了最佳故事片奖。
然而,此次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徐风并未亲临现场,而是委派制片人代为出席领奖。
在徐风看来,大学生电影节在电影行业里有着独特的意义。它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舞台,为大学生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也挖掘了不少有潜力的新人。
但从整体行业影响力以及奖项的权威性来说,它还是稍显逊色。这就好比一个热闹的市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可比起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国际国内顶级电影节——那些电影界的“超级盛会”,它终究只能算是一个小舞台。
所以,徐风觉得自己参与一次就已经很合适了,要是参加得太多,就好像把其他导演上升的路给堵住了,他不想因为自己而让其他有才华的人少了机会。
不过,大学生电影节却对徐风格外偏爱,经常给他颁奖。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徐风年纪轻轻,还是研究生呢,在电影界算是一股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就像春天里刚冒尖的竹笋,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电影节自然愿意把目光投向他。
另一方面,他拍的电影特别对大学生的胃口,里面的故事、情感都仿佛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所以很受大学生欢迎,电影节把奖颁给他也算是顺应了民心。
另外,刘茜茜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把沈佳宜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她精准地把握住了角色的性格特点,将沈佳宜的青涩、纯真、坚强都演绎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青春时期暗恋的那个女孩。
凭借着这样精彩的表演,她成功获得了大学生最受欢迎女演员这一荣誉。这个奖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就像她演艺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她一直以来在演艺事业上渴望得到认可的一个阶段性心愿。
而在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舞台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更是力压群雄,将分量颇重的最佳电影奖稳稳收入囊中。
这一殊荣的获得,甚至让宁浩导演那部被无数影迷奉为经典的《疯狂的石头》都黯然失色,遗憾出局。
不过,宁浩导演凭借其在电影创作领域深厚的艺术造诣、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对电影语言的精妙把控,依旧捧回了最佳导演奖。
这一奖项于他而言,可谓是实至名归,是对其卓越才华的高度认可,也让影迷们见证了他在导演领域的深厚功底与非凡实力。
然而,上海国际电影节却宛如一场充满争议的闹剧。
其主办方为了刻意彰显所谓的国际性,竟做出了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将众多国产热门商业电影无情地拒之提名名单之外。这一做法,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影坛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轩然大波。
在众多国产电影人眼中,上海国际电影节本应是一座连接国产电影与世界影坛的桥梁,是展示国产电影独特魅力与雄厚实力的绝佳舞台。
可如今,它却仿佛迷失了方向,盲目追求所谓的国际范儿,将国产电影置于边缘地位,使其沦为外国影片的陪衬。
在这般评选机制下,国产电影即便拥有精良的制作、动人的故事和出色的表演,也难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掀起太大的波澜,获得应有的关注与认可。
即便是像张一谋这样在国内外影坛都声名赫赫、作品风格独树一帜的导演,其拍摄的电影也难以进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法眼。
可以说,商业片在此次电影节上几乎遭遇了团灭,无一例外地全部落选获奖提名名单。
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办方这般厚此薄彼的做法,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严重损害了自身的权威性,让影迷和业内人士对其评选标准产生质疑,更极大地影响了该电影节在国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要知道,在国内市场都难以打开局面、赢得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又何谈在国际影坛上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呢?这种双面不讨好的局面,使得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力日益式微,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沦为影坛上一个令人惋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