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交易

九月的北大荒,大地像被大自然打翻了颜料盘,层林尽染。

抢收的喧嚣刚落下帷幕,北大仓又迎来了充满烟火气的赶集日。

天还没亮透,住在知青大院里的一众知青们便早早的起来了。

“吱呀——”宿舍的木门被缓缓推开,孙小小第一个跨出门,十分的兴奋,大口呼吸着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

“快点,姜柔、丽姐。”孙小小朝着两人催促道。

“来了。”姜柔套上外套。

此时的北大荒处于九月下旬,天气已经逐渐转凉,早上的温度已经降到了几度了。

其他知青也陆陆续续走出屋子,一边哈着气搓手,一边互相打趣。

屯里的老黄牛“哞哞”叫着,像是在为这场出行欢呼。

村民们也没闲着,赶着装满自家农产品的牛车,三五成群往村口走去。

李大爷远远瞧见知青们,热情招手:“娃们,磨蹭啥呢!再不走,好东西都被抢光喽!”

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发,脚下的土地被寒霜打过,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路边的白桦树褪去了翠绿的外衣,金黄的叶子在寒风中摇曳,偶尔飘落几片,像是一只只飞舞的蝴蝶。

知青们一路上有说有笑,时不时停下脚步,欣赏着这北国独有的风光。

太阳慢慢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虽然眼下全国的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这是一种集体化的农业生产和分配模式。

在这种体制下,农民被组织起来共同劳动,生产成果由集体统一分配。

不允许个人私自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买卖以获取利润,可也因此限制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用品购买的单一性,只能前往代销社购买。

而代销社在每个村里都有,但东西并不齐全,再加上其只供应油盐酱醋、文具等日用品,并代收废品。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农村地区仍然出现了一种“赶集”的现象。

赶集是指几个村子间的农民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聚集,进行小规模的商品交换和买卖。

赶集的集市上此时早已人头攒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张凯与王丽带领着知青们到来。

“这里就是周边几个村联合一块所提供的一个交易地点,也就是所谓的赶集点。在这里大家都少做少看,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即可,前往别去碰那些违禁品。

还有这里的交易时间总共就两个小时,大家买完东西,就前往别乱跑,等结束之后,到时候大家都在这里集合,我们统一一起回去,千万别忘记了时间。”张凯对着众人说道,其实更多是说给新知青的。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明白,在这一点上张凯很明显是有着一些威望的。

大家各自散入人群当中,穿梭在这熙熙攘攘的集市中,眼中满是新奇与好奇。那一个个摊位,犹如一座座小小的宝藏山,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物品。

“曲乔梁、王浩你们要不要一块。”王伟兵朝着两人问道。

“王伟兵,赶紧走了。”跟王伟兵相熟的知青叫他。

“你去忙吧,我们在这里看看。”王浩拒绝王伟兵想要同行的邀请。

这时,冯玉找了过来,从身后走来,拍了拍曲乔梁的左肩,“乔梁。”然后躲到右边,随后故作可爱的来了一声,“乔梁我在这。”

这一番做作的表现并没有引起曲乔梁的注意。

曲乔梁看了看冯玉周围,然后问道:“姜柔呢,怎么没有跟你一块过来吗?”

冯玉一听这话,顿时就不高兴了,脸一下就拉胯了。

“乔梁,你居然不关心我,我昨天差点就命丧狼口了。”

对于冯玉这一表现,曲乔梁很是反感,,内心吐槽,“那不是你作的嘛!”但也不能说出来,“我们都是来自一个地方的,彼此之间互帮互助。”

冯玉听了曲乔梁的话,虽然心里不太舒服,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另一边,在王丽的带路下,三人来到了,一处摊位,将收拾好的板栗、松子、野山菌拿了出来。

王丽掀开粗布包袱,露出黄澄澄的板栗和油亮的松塔。

野山菌用白桦树皮裹着,还带着露水的潮气。摊位老板是个戴毡帽的老汉,眯起眼凑近打量:“这榛蘑成色倒好,咋卖?”

“三斤换一尺布票。”王丽伸出三根手指,指甲缝里还留着秋收时的泥渍。

她知道黑市上一尺布票能换五斤玉米,但公社供销社的布要凭票供应,知青们攒半年也凑不够做棉袄的量。

而这赶集点虽然不是黑市,但也是有着严格的管控,更重要的是每人最多只能带两件物品来此交易。

姜柔他们的几样山货加在一起也才十五斤。

老汉皱了皱眉,似乎觉得不太划算:“姑娘,这价可有点高。你看这山货虽好,但如今谁家都不缺这几口吃的,布票可不好弄啊。”

王丽连忙陪着笑脸说:“大叔,您看看这板栗,颗颗饱满油亮,松子也是精心挑选的,野山菌更是新鲜得很,都是我们知青辛苦上山采来的,您就给个合适的价吧。”

老汉思索片刻,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行吧,看在你们知青也不容易的份上,两斤半布票,不能再多了。”

王丽有些犹豫,姜柔在一旁轻轻拉了拉她的衣角,暗示她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曲乔梁也在旁帮腔道:“丽姐,大叔说得也有道理,现在这东西能换到布票已经很不错了,再商量下去怕就没这个机会了。”

王丽咬咬牙,点了点头:“那好吧,大叔,就这么定了。”

老汉从怀里掏出一个破旧的布袋,小心翼翼地数出两斤半布票递给王丽。王丽接过布票,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然后小心地放进口袋里。

完成了交易,三人站在摊位旁,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王丽一边把钱和布票小心地放好,一边说:“这下好了,有了这些布票,咱们可以给每个人做一双棉鞋了,冬天就不用担心脚冷了。”

姜柔朝着毡帽老汉问道:“大爷,你知道这里谁会木匠手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