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运送税粮

“嗯?”

周维岳眼皮一跳,那点微醺瞬间消退。

胡惟庸拜左丞相了?

这可真不是个好消息。

胡惟庸拜左丞相,意味着淮西集团的势力达到空前鼎盛的地步。

虽然之后盛极转衰,胡惟庸因为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最终于“胡惟庸案”中彻底落幕,华夏延续了数千年的丞相制也因此被废除。

但至少现在,浙东集团的人要不好受了。

而周维岳本人虽然没有站队浙东集团,可架不住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布政司的布政使是“浙东党”啊!

而且,胡惟庸就任左丞相一职,就意味着现在距离胡惟庸案仅剩三年了。

一想到三年后满朝文武百官将化作人头滚滚,周维岳不禁头皮发麻,手上的猪后腿也瞬间变得不香了。

“看起来……还得更谨小慎微一些!”

心里虽然这么想,但周维岳脸上却不动声色:“噢?那又如何?左丞相谁来当,与老爷我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有何干系?”

李卓苦着一张脸解释:“这事儿干系可就大了!说是这次布政司的人换成了胡党,可能得想着法儿的为难您呢!”

周维岳略微皱眉。

那倒是麻烦了。

钱粮银税,这些都是洪武初年的高压线,若是胡党的人在这上面对自己动手脚,到时候胡惟庸案上,那位洪武大帝一怒,不分青红皂白就将自己脑袋丢到铡刀下削了,那找谁说理去?

“这事儿老爷知晓了,到时候再看吧。”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自个儿比这时代的人多了将近一千年的知识,还能让尿给憋死不成?

……

翌日。

事实证明,胡惟庸任左相这事儿对周维岳还是有影响的。

至少他一天下来走神的次数就多了许多。

好在丘县这么个小地方民风淳朴,也没那么多疑难杂症的案情需要处理。

相比于后世,大明王朝的律法要粗陋了许多,作为丘县父母官的周维岳,处理政务的时候更多的只要遵循“直觉”即可。

好比张家偷了李家两贯钱,那自然是判决张家退还钱款,然后再以偷盗数目为张家量刑,是抓是关自有定论。

再或者赵家修房占了王家一分地,那便把两人叫来协商,能赔偿就赔偿,不行就让赵家拆了房子。

所谓律法不外乎人情,只要是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做出的判决也大差不差。

为官之道难的不是公平公正,而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依旧保持公平公正。

就好比同样是这两个案例,一个张家偷的两贯钱里愿意分你一半,甚至是全分你就为了免除牢狱之灾,而另一个王家的人不愿协商或是不满意赔偿,赵家的人转头就把赔偿塞到你手里,这时候你是否还能维持公平公正才是最重要的。

史书上盛誉的“青天大老爷”,实际上也只是做到了秉公执法这个最基础的东西罢了。

“华夏百姓的诉求向来就是如此简单,我又怎忍心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除了性格本身的谨小慎微外,华夏大地上这群可爱的百姓们,也是周维岳想要做一个清官的重要理由。

如此,又是数日,押送税粮的马车已经出发了两天。

受限于时代因素,这年头的马车便是满载也就能装五石左右,一百多石的税粮足足装了三十多辆马车。

周维岳和那位“师爷”李卓坐在最前列的空车上,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马车车队,每车配两马三夫,足有百余来人。

“老爷,押送税粮没必要您去,这一路舟车劳顿,估摸着得四五日之久,您就在县衙等着小的们把这事儿给您圆圆美美办妥了不好么?”

官方驿道修建的还算平整,一路上并不怎么颠簸,俩人尤有精力闲聊。

周维岳笑着摇了摇头:“可不行,布政司的人换了胡党,老爷我若不去拜谒,就该让人拿了把柄了。”

李卓面有感怀:“老爷您看着真不似十四五岁的少年郎,人情事故比卑职还精擅。”

周维岳呵呵一笑:“齐鲁大地可是孔丘故地,这地儿多少沾点人杰地灵,老爷我又承了洪武陛下的圣恩,开慧早些又如何了?”

山东人在政治情商上从不落于旁人,便是在这大明朝也是。

周维岳说完,撩起马车上的帷帘,极目远眺。

纵是官道,窗外的风景也略显荒凉,无边落木萧萧下。

今年地里的收成实则不甚乐观,虽无大范围洪涝旱灾,但小虫小病不断,丘县一百二十亩的公廨田也就产出了二百四十石粟子。

公廨田尚且只有这些产量,更何况民田了。

也不知道百姓家中缴完赋税可还有余粮。

周维岳只觉得这场穿越改变的不只是身处的时间和空间,连带着他那颗心都变得沾染上了这个时代的沉重。

大明王朝刚刚成立,百业待兴,元人常年的剥削,加之各路军阀连年交战,洪武大帝又野心勃勃,常年征战想要永绝残元之患,百姓能吃一口热乎的饭菜都算得上小康之家了。

该是怎样的人才能在这种环境下大肆贪污?

周维岳大约有些理解明初四大案为何会存在了。

正恍惚间,车窗外有练练水声,周维岳将目光投去,一条数十丈宽的水渠蛇形而过。

“李卓,我们到了何处了?”

“这里该是卫河了!”李卓往外看了一眼,低声回应。

“卫河……也就是大运河的山东段了。”

眼前的卫河和周维岳脑海中的后世旅游路线逐渐重合,这种跨越千年的奇妙感油然而生。

“问君何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周维岳意有所指的感慨。

李卓笑曰:“这卫河的源头倒的确是活水,但黄河水可不清,乃是流淌了不知几许里地才逐渐变得清澈!”

周维岳有些讶异:“你倒是懂得挺多?可为何不曾考取功名?”

提及这个,李卓苦笑着摇了摇头:“早年确有博览群书,可却屡试不中,又逢乱世,便绝了进仕的念头。”

周维岳若有所思道:“那不妨再等上个数年,这朝中必有你一席之地。”

等那位洪武大帝大开杀戒后,朝中人才短缺,像李卓这样有处理政务经验的人,必然会被招揽。

“如此便谢老爷吉言了!”李卓也不为意,笑着恭维了一句。

而后,看向窗外:“老爷,济南府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