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为大唐皇帝陛下效忠!逐鹿中原!

【同年,契丹已加入大唐阵营。】

【同年,回鹃已加入大唐阵营。】

【同年,吐蕃已加入大唐阵营。】

【同年,朔方集团已加入大唐阵营。】

【同年,女真已加入大唐阵营。】

【同年,大唐向周武宣战。】

李淳的大唐军队被红色箭头标注,然后从朔方城开始。

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同年,大唐军士南下,一路先是收集草原部落,然后半日攻下朔方城,收拢李唐旧部。】

【复幽州,诛奸佞,十日内兵至十万,响应者众多。】

【复营州,破三路诸侯,主将身死,副将不战而逃。】

【同年,骨咄禄喊出了那句:我草原诸部,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一血脉赓续,我今将兵辅立之!】

光幕上的画面继续播放着。

武周,明堂。

“该死,该死!”

“一群北方蛮夷,突厥居然敢打着前朝的名号兴兵作祟!”

“好,好极了!”

“王孝杰,发兵!给我将这群乱臣贼子杀个鸡犬不留!”

武则天高座在皇位上,原本雍容华贵的面庞,此时有些扭曲。

朝堂之上呈上来的奏折,皆是他武周的噩耗!

若仅仅是草原诸部入侵中原,她还不会如此生气。

可那草原人起兵,居然打的是前朝大唐的名义,而且百战不胜,所过之处,军民欢呼雀跃。

这简直是把她的脸按在地上摩擦!

“陛下,如今我武周,实在是无兵可派了。”

“我武周的将士,多半都驻守在四方边关,剩余的十万皆留守皇城,护卫京都。”

“实在是抽不出来人啊。”

大将军王孝杰苦笑一声,将皮球踢了回去。

不光是如此,他还有一句心里话没有说。

女帝登基,而且得位不正,边关将领本就对她不愤。

若是强行抽调关军,去平定草原诸部,呵呵。

老天爷也说不准,这些关军是真听女帝的话,还是随那面大唐的旗帜反推中原。

而且。

如今的天下百姓对武周观感并不好。

政令下达,实施起来比以前困难十倍不止!

如此一来,武周现在的内忧,甚至比外患更加严重。

攘内必先安外,家里都没稳定,谈何抵御外敌。

“无兵可用就是借口吗!我武周有亿兆生灵,还怕无人可用?”

“告诉他们,若是北面的那些鞑虏入侵进来,他们的亲人,都会被虐杀,彩礼无人烟!”

武则天看着王孝杰,语气万分冰冷。

此时的她,已经快气炸了,说话也失了几分皇家体面。

“陛下,征兵令臣已经发了出去,但收益可能不会太好。”

中书令杨再思站了出来,恭敬回话。

砰!

武则天再也忍不住了,一拳砸在了桌子上。

“反了,反了!”

“连朝廷的号令都敢不遵从,他们是想朕论他们罪吗!”

下方的文武百官见状,纷纷跪下直呼陛下息怒。

可实际上,他们内心的鄙夷却更强了几分。

论罪?

若是不怕官逼民反,你且大胆去论百姓之罪吧!

“传朕旨意!有主动当兵的,赏银十两,战死者抚恤家属百两!”

“每个乡无论什么原由,都必须有三百男儿当兵,数量不够,拿那些乡绅的脑袋来凑!”

“朕就不信了,这天底下的乡绅权贵,会如此不畏死!”

武则天虽然愤怒至极,却还是保留了一分理智和体面。

古代的征兵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就是朝廷下达征兵令,地方百姓自愿报名。

第二种方式是朝廷强制征兵,这也说明国家已在风雨飘摇之中。

武则天虽有强制征兵之意,却也七拐八拐粉饰过去。

朝廷的旨意可没有强制征兵,分明是地方官员自己理解的。

等最后打完仗,她砍一批地方乡绅平息民意便是了。

“一乡出三百男儿?”

“陛下,不可啊!当年汉高祖本是泗水亭一亭长,始皇抽一亭百十服徭役,直接天下大乱!”

“那汉高祖就是先例啊陛下!”

狄仁杰站了出来,沉声说道。

如今的天下,百姓对于武周的认同感非常低。

如今更有外敌前来,这般征兵,怕是天下皆反。

武则天顿时脸色铁青,她没想到自己的得力大臣,居然也找出来反对她。

但还没等她发火,就听见一声急促的马蹄声入耳,随后一道焦急的声音传入大殿。

“陛下!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瞬间,朝堂之上的百官目光都被殿外吸引。

武则天冷脸挥了挥手,让侍卫统领将八百里加急的战报呈上来。

等战报被拆开,武则天看清上面的内容后,她气的脖子涨红。

“契丹,回鹘,朔方……草原的各大部落联合,好好好!”

武则天后槽牙都快咬碎了。

朝堂之上的众人自然是也是听到了这话。

大臣们脸上忧心忡忡,实则内心瞬间已经活络了起来。

……

大唐。

“说实话,当朕刚看到大唐三世而亡,甚至是一女子称帝,朕的第一想法并非是愤怒,而是惋惜。”

李世民往后一仰,将上半身躺在长孙氏身上。

一颗葡萄入喉,自信笑道:

“强去始皇,也抵不过天命,大秦二世而亡。”

“在天下将散,征战不休的大世之中,大汉承继大统,开创万世未有之大一统基业。”

“其实,朕并不佩服那汉高祖,哪怕是他开创大汉。”

“观音婢,你可知朕打心眼里,最敬佩谁吗?”

听到李世民的问题,长孙氏盈盈一笑:

“妾自然是知道的,陛下最敬佩的,当然是汉文帝。”

“没错,知我者,观音婢也。”

李世民笑着点头,随后狠狠搂着长孙氏亲了一口。

“纵然无刘邦,也必然会有李邦,王邦,鸡邦……跳出来,将乱世一统。”

“创基业难,守基业更难。”

回想着自己的来路,李世民叹了口气:

“当年的大汉,虽承大秦法统,却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是国力尚弱,无法震慑四方异族;第二是治下百姓依旧想念各国,甚至是约法三章的老秦人,也想念秦国。”

“汉高祖刘邦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将问题丢给他的儿子。”

“他的儿子依旧没有办法,又将这个问题丢给后人。”

“直至汉文帝!”

李世民坐起身,袖炮一甩,声音宏厚:

“他用文景之治,将百姓民心尽收大汉麾下,更是忍辱负重,用公主和亲安抚四方蛮夷,为汉武帝饮马翰海,封狼居胥奠定了基础。”

“那陛下,您就不敬佩汉武帝吗?封狼居胥,何等气魄。”

“朕敬汉武帝识人善用,却不会佩服他,因为朕,也做得到!”

李世民顿了顿,声音却多了几分沙哑:

“朕本以为会同汉文帝一般,将大唐的基业更加稳定,却没想到,三世而亡,被如此糟蹋!”

听到这话,长孙氏小心问道:

“可陛下,那强如大汉,传承六百年,可其中亦有王莽作祟。

按这异象,我大唐纵然三世而斩,可我大唐并没有亡,还有……”

李世民笑着摇头:

“观音婢,你还是不懂我的意思。”

“不管是大汉,还是大隋,亦或者我大唐,法统延续,终究是我汉人文明赓续。”

“而那蛮夷,终究不是我汉人,他们今天可以打我大唐的旗帜,那是因为这面旗方便他们。”

“山川异域!王莽再篡逆,也还是我汉人,知晓轻重。”

“可……”

看着画面中的武则天,李世民杀意四溢:

“她也配坐这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