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安宁疗护简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和疾病谱转变,安宁疗护日益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和公共健康问题。增加医务人员和社会大众对安宁疗护服务的了解,减少民众对安宁疗护的陌生感,改变社会大众对安宁疗护和生死的态度,在医院、学校、社区及网络开展不同层次的安宁疗护理念宣传,是公共医疗事业应该肩负的责任。安宁疗护关注全生命周期“最后一公里”的生命质量和尊严,是医学和人文的高度融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深度体现。

一、什么是安宁疗护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指出:安宁疗护是旨在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归纳起来就是一个时间——疾病终末期;三个内容——控制症状、提供照护、人文关怀。

二、世界卫生组织解读安宁疗护内涵

(1)肯定生命,认同临终是人生的正常历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的来临,视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

(3)尽可能减轻疼痛和其他痛苦的症状。

(4)给临终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的整体照护。

(5)提供支持系统,给予最好的生命质量,直到自然死亡。

(6)协助家属积极面对临终患者的疾病过程及哀伤历程。

(7)以多学科医疗团队合作模式来处理和满足临终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8)提高临终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

三、安宁疗护服务遵循的原则

安宁疗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个正常过程;对救治无望患者的临终照护,不以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的到来;为临终者提供解除痛苦和不适的医疗支持,消除患者和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维护生命尊严为宗旨,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安宁疗护提出的原则。

四、安宁疗护服务对象

安宁疗护服务对象是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及家属,主要包括不可治愈疾病的末期患者,所患疾病无根治性治疗的患者,患有活动性、进行性、预后有限的晚期疾病的患者。一般认为生存期在6个月或1年内。

五、安宁疗护服务目标

现代安宁疗护开创者之一西西里·桑德斯提出安宁疗护的目标是:消除内心冲突,修复人际关系,实现特殊心愿,安排未完成的事业及与亲朋好友道别。安宁疗护服务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的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获得一种舒适和自然的死亡。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过程,让生命有尊严、关怀有温度、死亡有品质。

六、安宁疗护“五全”照护

1.全人

全人照护就是指身体、心理、社会、灵性的整体照护,以提高生命质量与减轻痛苦为首要目标,而不是继续进行无效治疗来延长患者的痛苦。

2.全家

提供全家照护,既关心患者也关心家属。帮助家属学习照护技巧,缓解患者痛苦。协助患者家属面对亲人即将离去引发的悲伤,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3.全程

从患者接受住院治疗、居家照护一直到死亡,辅导家属度过哀伤低潮,让家属的创伤减至最低,最大限度减少并避免发生创伤后遗症。

4.全队

由一支专业的工作团队完成,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照护患者及家属。成员包括医生、护理人员、营养师、心理治疗师、药师、宗教人士、社工及志愿者等。

5.全社区

将安宁疗护理念推广至社区,使患者不仅在医疗机构可获得安宁疗护,返回社会后在社区和家里也可得到不间断的持续照护。落实“去机构化”照护,完成患者落叶归根的心愿。

七、安宁疗护团队任务

2013年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缓和医学协会定义安宁疗护团队的具体任务如下。

(1)判断疾病的进展,适当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2)拟订治疗计划,适当考虑伦理内容。

(3)对新计划的履行、监控及执行规划。

(4)对濒死的认知。

(5)全人照护,完整支持,了解并减轻患者的痛苦,重新构建希望。

(6)协助长程和短程的死亡准备。

(7)对家属与照顾者的专业支持,尤其留意家中儿童成员。

八、安宁疗护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

1988年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专家赵可式博士前往英国圣克里斯托弗护理院学习时,曾经请教桑德斯博士:安宁疗护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桑德斯博士回答:“只有一个条件——对的人在对的岗位上。”赵可式问:“对的人有什么样的特质呢?”桑德斯博士认为安宁疗护工作者应具备8个方面的特质:能够进行正向思考;情绪稳定,善于进行自我反省;能与人合作;喜爱学习,有成长动机;有生命的意义感;有同理心,能敏感地意识到他人的需要;喜乐;敬业。这也包括了安宁疗护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人文关怀素质。

安宁寄语

所谓善终者,是平安、尊严,将痛苦减至最低,甚至带着微笑唱着歌,做好一切准备踏上旅途,家人无憾无悔、哀而不戚地善别。

而歹终,却是不平安、无尊严、痛苦折磨、不甘心、怨恨连连;家人无尽悔憾、伤恸难以平复地歹别!

二者的差距仿如天壤之别,民众若欲安宁善终,不靠运气,而靠选择的智慧。

——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 赵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