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植物在古代礼乐制度中的应用

植物在古代礼乐制度中的应用可以从诗词歌赋中得到印证,如《诗经》《楚辞》中有很多与植物相关的文字记载。

《诗经》基本属于先民口口吟咏、代代相传的民谣。它的涵盖面很广,反映了人类在进化发展方面与自然风物相生共存的内容。有男女爱情的天性,有牵挂亲人的思念,有衣食住行的风尚,有敬天祭祖的虔诚,有时序天象的反映,还有一些历史事件和相关礼仪的记录。其中有半数诗篇涉及植物,如《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这首诗呈现出将植物用在礼仪方面的情形。

一是记录了贵族举行的婚礼仪式,相同的或不同的部落、城寨等地之间举行的青年男女择偶(婚配)仪式。现在在我国西南地区依然可以见到的泼水节、对歌等形式,也是这一古老礼仪的留存。

二是记录了这个仪式当中,使用了乐器、开花的植物为司礼之物。其中的荇菜,开黄花,是一种目前还广为生长的水生植物,其嫩叶曾经是古人的一种食物。又如诗经中的《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同“芍”)药。”记录了郑国风俗,即青年男女在三月的上中旬去溱水和洧水边祓禊祈福,临别时赠送芍药花以表达爱慕之情。古时的芍药又称将离,赠送芍药如同现在情人之间赠送玫瑰花一样。

《楚辞》中寄情言志的植物有很多,涉及的植物约百种,引喻的香气植物也很多。如《九歌·湘夫人》中:“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这段话是说将植物用作环境装饰,用桂木、木兰、薜荔、蕙草当建筑和装饰材料,庭院中种植可以观赏闻芳的各种花草,并陈设荪草、花椒、白芷、杜衡等。结合陈设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这种陈设的形式可能是写景式盆栽的雏形,也可能是折取植物的枝叶花果堆放或拼插的形式,有观赏、驱虫、避邪的作用。

从《诗经》到《楚辞》,可以发现人们对植物的认知、寄寓和运用有了更广泛的范围,包括祭祀、供奉使用的植物形式,也包括生活中的观赏、馈赠、佩戴。这些活动反映了先人的爱花情结,虽不完全是现在人们所讲的插花概念,但也为后来人们用器皿插花提供了广泛的认知和发挥的基础。

从古时的看花、摘花、簪花、佩花,到引花入室,用器皿堆花盛花,装饰环境,美化生活,这些应用形式让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花成了人们的视觉焦点。在宋、元、明、清时期古镇的老宅里,厅堂上挂着楹联、画轴,供案上摆着明镜、盘碗、香炉以及水果、糕点、花瓶,其中插花居位十分醒目。古时殷实人家、书香门第的插花还很讲究花卉品质、装饰排场,平民阶层在新岁节气也会用器皿率性地插上各类杂花。比如杭州地区端午节有一习俗,不论贫富,家家要插花以祛邪避恶,穷舍佃户无钱买花器,会用日常生活中的坛罐等器物,采来花草插上以求无灾无难、人畜平安。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端午时节因潮湿闷热,百病易发,以花祈福祛灾成了一种普遍习俗,这天不插花甚至会被街坊笑话。故江南人至今还保留着在端午节用菖蒲、艾蒿挂在门上的习俗,菖蒲似剑斩妖魔,艾蒿浓香祛蚊虫,且都有药用价值,这一习俗或有传说,或有科学依据,逐渐获得了国人的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