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商鞅和公元前4世纪东西方文明进展
- 历史纵坐标之81位历史人物回顾
- 牛蓝生
- 2982字
- 2025-03-30 08:00:28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卫国国君后代,是战国时期声名卓著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与军事家,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图强,向天下广发招贤令。商鞅当时身在魏国,得知秦孝公的招贤令后,便带着魏国李悝所著的《法经》由魏入秦。时年,商鞅虚岁30岁,得孝公重用,自此倾尽全力推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除了变法,商鞅还亲率秦军,勇战强敌,成功收复河西之地,尽显卓越军事才能。因功勋卓著,秦孝公将商於十五邑赐予商鞅,自此号为“商君”,商鞅之名广为人知。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秦国局势骤变。旧贵族势力伺机反扑,公子虔等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奋起反抗,却战败于彤地(今陕西省华州区西南)。其尸身被运往咸阳施以车裂之刑,全家亦惨遭杀害,一代改革巨擘就此落幕,但其变法举措深刻影响秦国,为秦国日后横扫六合、一统天下铺就坚实道路。
*注1:商鞅时期的卫国位于今河南北部一带,其疆域大致包括现在的河南省鹤壁市、新乡市部分地区以及濮阳市的西南部等。
*注2:商鞅时期的秦国地域主要包括陕西中东部和甘肃东部,其中位于陕西中部渭河平原一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秦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当时叫关中,是秦国的核心区域。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进行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
-政治方面
-建立县制:废除分封制,把秦国划分为若干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这种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秦国的政令能够更有效地贯彻执行,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避免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将百姓按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一家有罪,其余各家须举报,否则同罪连坐。这一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和控制,使秦国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人口信息,同时也强化了社会秩序。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等赏赐,贵族若无军功,不得享受世袭的爵位和俸禄。这一举措打破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激励了秦国百姓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经济方面
-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土地制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秦国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重农抑商:鼓励耕织,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同时,对商人征收较重的赋税,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和经营范围。这一政策使得秦国的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保证了国家的粮食供应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统一度量衡:制定标准的度量衡器具,要求全国统一使用。这一措施方便了国家的税收、贸易和工程建设等活动,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也为国家的统一管理提供了便利。
-社会方面
-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一户有两个儿子以上的,成年后必须分家,独立生活,否则要加倍征收赋税。这一政策促进了秦国人口的增长和个体小家庭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改变了秦国的社会风俗。
-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提倡男女有别,推行中原地区的礼仪风俗。这些措施有助于秦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秦国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融合。
***********************************************************************************************************
商鞅所处的公元前395年至公元前338年,正是马其顿王国崛起并走向强盛的时期,以下是其发展情况:
***********************************************************************************************************
-政治方面:
-阿基劳斯一世死后内乱:公元前399年,阿基劳斯一世死于宫廷暗杀,此后数年间,马其顿发生内乱,王位更迭频繁。直到公元前393年,阿敏塔斯三世重新夺取王位,王国局势才逐渐稳定。阿敏塔斯三世统治之初,虽遭遇伊利里亚人入侵被迫出逃,但在色萨利的帮助下复位。
-腓力二世改革与崛起:公元前359年,佩尔狄卡斯三世战死,其子阿敏塔斯四世即位,腓力担任摄政。他东征西讨,击败伊利里亚人,统一了马其顿地区。公元前356年,腓力被立为王,即腓力二世。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多种手段把各部落贵族控制在自己手中,削弱他们的权力;对于边远之地维持旧制,征服的土地则并入马其顿并扶植自己的力量,加强了马其顿的统治。
-经济方面:
-支持城市建设与工商业:腓力二世支持城市建设,发展工商业,改革币制,使波斯的金币和希腊的银币在境内同时流通。他还大力开采金矿,扩大黄金储备,国家财力大增,为马其顿的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方面:
-军事改革与方阵创立:腓力二世在部落兵制基础上,创建了由贵族和富裕农民组成的常备军,归国王直接指挥。他吸取底比斯军队编制特点,组成了更为密集、纵深的马其顿方阵,加强了军队武器装备,并建立了强大的舰队,使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半岛的军事强国。
-对外扩张与希腊征服:公元前355年,希腊城邦底比斯与弗西斯人爆发“神圣战争”,马其顿王国趁机介入,夺取了爱琴海北部地区,不久后又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为首的反马其顿同盟与腓力二世的军队在喀罗尼亚决战,马其顿军队大胜。次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了“科林斯联盟”,希腊城邦在实际上被马其顿控制。
总之,在商鞅所处时代,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对外扩张,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希腊世界的强国,为后来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以及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
以下是这一阶段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些重要文明的发展进度。
#古埃及文明
当时古埃及处于阿契美尼德时期(公元前525年-公元前332年)。埃及被波斯帝国征服,成为其一个行省,但仍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传统。波斯统治者允许埃及人继续遵循自己的宗教习俗和管理方式,不过埃及的政治独立性丧失,经济上受到波斯的剥削和控制,要向波斯帝国缴纳贡赋。在文化方面,尽管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但古埃及的传统宗教和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如神庙建筑和祭祀活动等仍在继续。
#古希腊文明
这一时期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
-政治方面:城邦制度依然是古希腊的主要政治形式,各个城邦之间相互独立,有着不同的政治体制,如民主制、寡头制等。雅典虽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但民主制度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同时,一些城邦在不断进行政治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化方面:哲学领域十分活跃,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创办了柏拉图学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其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和著作,成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古希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悲剧、喜剧的创作,雕塑艺术的发展以及帕特农神庙等建筑的修建。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在下一章“孟子”,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
-经济方面:古希腊的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各个城邦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雅典等城邦依靠海上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农业方面,由于希腊半岛多山地,平原较少,农业生产相对不发达,粮食等物资需要依赖进口。
#古罗马文明
此时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前27年)。罗马在这一时期不断向外扩张,通过一系列战争,逐渐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并开始向地中海周边地区扩张。在政治上,罗马共和国实行贵族共和制,由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等机构共同治理国家,但实际权力主要掌握在贵族手中。平民为了争取更多的权利,与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保民官的设立和《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等。经济上,随着对外扩张,罗马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在农业、手工业和矿山等各个领域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