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军至汝南
- 刘辩:从把袁家满门抄斩开始
- 五花肉肉肉肉肉
- 2011字
- 2025-04-07 17:49:39
“都加把劲——”
“速度要快!”
汝南郡。
上蔡。
不远处的渡口处,运载着粮秣的船只正停泊在此。
临时从周围乡县中征发的民夫,则在渡口处负责搬运船只上所载着的军需。
此地乃是古蔡国故都,扼守汝水中游。
只要守住此地,再往顺着汝水向南,便是汝南的郡治平舆。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平舆城头之上,已经立住了袁字大旗。
就在四个月前,原汝南太守张咨以身殉国,贼子袁绍派人厚葬之。
张咨终究还是没有撑到董卓大军赶来。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董卓自洛阳南下,走了10天到达轩辕关,入了颍川郡界。
而在轩辕关,便已经发现有贼人打着袁家的旗号起事。
这已经是颍川境界当中,极靠北的位置。
距离洛阳,也不过就是一关之隔。
虽然起事之人不成气候,但这对于洛阳朝廷来说,却是触动极大。
尚书台明令下旨,着董卓荡平颍川境内贼寇后,再行南下。
董卓自然奉命。
毕竟想要征讨袁家如今所在的汝南,颍川就是不得不要重点关照的大后方。
何况据情报所言,在颍川境内起事的,还有位于汝南郡东面的陈国参与。
如果情报所言属实,不理会颖川和陈国而贸然南下,必然会孤军深入。
搞不好会反过来被包围。
以求稳妥,董卓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方才彻底清理完颍川境内。
同时遣麾下牛辅领兵五千,走颖水向南,进攻汝阳,威胁平舆的同时,防备东侧陈国的出兵。
自己则亲领剩余1万人马,走汝水南下,和牛辅遥相呼应。
虽然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这番分兵合情合理。
然而对于统管后勤的曹操而言,无疑是又增添了一番难度。
不过好在董卓这一路南下进展神速,短短二十日之内,连破召陵、西华、征羌、定颖等十一县。
汝南全境中,接近三成的乡县已被成功光复。
而且在大军行进的同时,就地取粮,也缓解了大军不少的后勤压力。
“大司农一别多日,别来无恙啊。”
正在码头处监督的运粮工作的曹操,忽然听得不远处有声传来。
转头看去,正是董卓麾下校尉贾诩打马而来。
“原来是贾校尉。”曹操抬手抱拳,寒暄了一句。
要说这董卓大军中,最合他胃口,交谈起来最得心的人,莫过于眼前的贾诩了。
聪明人。
话一点就透。
不需要徒费口舌。
“敢问贾校尉前来,可是前将军又有安何安排了?
“无甚安排,只是平舆城坚。”
贾诩摇了摇头,道:“之前我等以为,那平舆是袁家一点一点打下来的,时至今日,多方打探才查明,那平舆是城中有官吏暗通袁绍,趁夜绑了张太守,开城投的降。”
“城墙守备并未受多少损失。如今又得以这百余日的修缮,只怕那城墙守卫之坚,还要比之前更甚。”
“这一战恐怕是场硬仗,非数日之功能拿的下来。”
“竟是如此……”曹操面色不由得认真了些。
但要说惊讶,却也没有太多。
袁绍是他自小的玩伴,别看人家头顶着四世三公的袁家名号,但和袁术那个二愣子可不一样。
袁绍这小子的坏心眼多着呢。
只需随便想想就知道,那平舆城陷,袁家苦战的消息,定然是袁绍暗中派人放出来的。
为的就是麻痹董卓。
一旦董卓轻信,不加整备,急行军至平舆城下,见到城墙完备的平舆城。
可以想象,那该是何等的光景。
甚至搞不好会在阴沟里翻车。
“请校尉回禀,曹某定会护好大军粮秣,绝不会让前将军有后顾之忧。”
“陛下相信大司农,前将军自然也信得过大司农。”贾诩意有所指地道了一句,“只是这袁家门生故吏实在太多,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潜伏于暗中,伺机而动。”
“还望大司农慎之又慎呐。”
“曹某知晓。”
见得曹操认真的模样,贾诩点了点头,道:“大司农行事,诩自是信得过。只是还有一事,或许要大司农早做准备。”
“何事?”曹操疑惑道。
不过看到贾诩却并没有急着说话,而是用眼睛扫了扫左右。
曹操脑袋里的弦顿时绷紧。
“你们都先退下。”
等到屏退了左右,只留下了身边的一员护卫,曹操才道:“这位是我的同宗,是操身边绝对信得过之人。”
“贾校尉有话请说便是。”
贾诩瞧了一眼曹操身边那虎背熊腰之人,微微讶然。
就这体型,即便是放在董卓军中,也是一员勇将。
绝不在牛辅之下。
这曹操真是投了个好胎。
心中琢磨了一下,贾诩便道:“既然如此,那诩就直说了。”
“前段时间,汝阳那边有军报传来,有一伙贼人逃至汝阳周围,并趁夜攻城。”
“好在我军察觉的及时,调兵合围这一伙贼寇,将其斩首百余级,余者溃逃。”
汝阳!
曹操虽然不在前线领兵,但身为督办粮草后勤的官员,对董卓在前线的安排不说是了如指掌,但也绝对知晓个七七八八。
牛辅陈兵汝阳,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防范东侧的陈国。
能斩首百余级,那就代表着这伙贼寇有数百,甚至近千人的规模。
而且还能趁夜攻城。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山林盗匪了。
曹操立时凝眸道:“陈国也反了?”
如果这天下只有袁家一个人起事,那尚且还好。
但若是再来一家跟着袁家一起闹事,那必然引得引得其他人争相效仿。
第二个,第三个……层出不穷。
和陈国相邻的梁国、沛国。
乃至更北一点的陈留郡。
光靠董卓手中这15000人马,能不能撑到最后可不好说。
“汝阳的那伙贼寇并非是由北向南,而是由南至北。”贾诩摇头说道,“而且汝阳回报,陈国方向未发现有大规模军队调动的迹象。”
由南至北?
而且陈国方向,还没有军队调动的迹象?
这消息未免有点离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