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以“仁”为核心,以“孝”为根本,孝道伦理成为中国社会关系维系的基础,故中华民族崇尚孝道久成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宋代堪称中国古代文化巅峰时期,经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儒学名家辈出,耀若星河。与宋代思想文化盛况相比,元明清三朝逐渐走向衰落,故明末清初学者王船山云:“二汉、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则举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1]陈寅恪亦评价宋代文化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同时,因政治背景、时代背景之故,宋代亦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朝代,倡导以孝治国。太祖以“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3]奠国祚之基,宋高宗以推崇《孝经》和推行孝治续国之中兴,宋代文人士大夫思想活跃,热衷学术,倡导忠孝合一,心怀天下。

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忠臣孝子、文人雅士、乡绅名贤和节妇烈女不胜枚举,造就了巴蜀浓厚的崇尚忠孝之风。周代巴蔓子割头以践诺,汉代严君平常卜筮于市教人以忠、孝、悌之道。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地“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4],又称蜀地“其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不胜咏述,虽鲁之咏洙泗,齐之礼稷下,未足尚也”[5],又言巴蜀先贤士女“其耽怀道术,服膺六艺,弓车之招,旃旌之命,征名聘德,忠臣孝子,烈士贤女,高劭足以振玄风,贞淑可以方蘩者,奕世载美”[6],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巴蜀德孝之风可谓久矣!迨至清代,巴蜀地区忠义、节烈、友爱“代不乏人,是蜀中风俗原非浇漓者比也”[7],此种风俗,沿至于今。

终宋一代,土风敦厚、钟灵毓秀的巴蜀孕育了一大批名儒、名吏,其中代表人物有北宋的苏舜钦、王珪、苏轼、范镇、范祖禹,南宋的张浚、张栻、魏了翁、度正、李心传等。他们发挥各自所学、所思,纷纷在孝经学的阐释、孝道思想的阐发及践履方面“立德”“立言”,成为宋代文化的一个亮点。

巴蜀独特的地理特征、思想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决定了宋代巴蜀学术、思想乃至文化既具有宋代的共性,又具有其不可忽视的风格特色。有鉴于此,《宋代巴蜀名儒孝道思想研究》一书选取三十余名宋代巴蜀名儒,对其孝道思想及孝行展开细致的考察,并对其中的十几名名儒(名吏、名贤)进行了重点研究。其人物选取面广,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文献搜集翔实,研究充分,值得肯定。在对宋代巴蜀名儒思想研究、孝文化全面性研究上,该书称得上是一部不错的学术著作。

综览全书,无论是在选题方面,还是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是书都呈现出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学术特色。

首先,在选题方面,《宋代巴蜀名儒孝道思想研究》一书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一,社会价值。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一贯把文化自信自强作为持久的精神力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川渝两地也在大力推动巴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而该书的研究主题,不仅涉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又涉及对巴蜀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对巴蜀文化精神的弘扬,显而易见是紧密契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其二,学术价值。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孝经》乃至孝道思想、孝文化的相关研究着力较多,且多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一是从经学文献的角度对《孝经》开展研究;二是对某个历史阶段(如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清代等)开展孝道思想、孝文化、孝道伦理研究;三是从儒家思想的角度阐述伦理思想及孝道思想,不立足于某个具体研究对象;四是从孝的某个方面(如家庭伦理、移孝作忠、现代价值或当代意义等)着重进行阐述;五是对某个具体地点的孝道传承、孝文化进行一般性、通俗性的研究;六是对某个名儒、家族及其孝道思想进行研究。因此,目前学术界关于孝道思想、孝文化的相关研究,基本上处于大量个案研究(某部经典、某人、某家族、某地域、某朝代)或通论性研究(如学术史、思想史)的层面,系统全面讨论宋代巴蜀名儒孝道思想的专门性论著尚付阙如。因而,从对宋代巴蜀名儒孝道思想综合性研究角度看,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

其次,在研究内容方面,该书呈现鲜明的多角度交叉研究特色。在开展宋代巴蜀名儒孝道思想研究时,延超博士注重对文献的考察、分析,并从名儒本身及家族群体两个维度展开,围绕学术思想(家学)、家教、家风等方面体现的孝道思想展开论述,对一些代表性强、影响力较大的宋代巴蜀名儒的孝道思想研究用力较多。同时,作者又兼顾对这些名儒的家庭背景、家族关系及社会关系的梳理分析,以期多角度、全面地考察宋代巴蜀名儒孝道思想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延超博士注重对历史文献研究法的运用,从多方面搜集资料,如正史、文集、方志、族谱家谱、碑刻题记等,力求多层面、多角度地展开孝道思想研究。从纵向上看,研究的时间范畴兼及北宋、南宋两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宋代学术思想、孝道思想与宋代之前学者的承继关系。从横向上看,既兼及对《孝经》、名儒思想和家族传承的考察,又兼及对部分宋代巴蜀名儒展开比较研究。通过各种方法的运用,力求做到历史实证与逻辑推理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阐释相结合,从而较全面客观地归纳、概括出宋代巴蜀名儒学术特点及孝道思想诠释特征。

总之,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梳理、总结宋代巴蜀名儒孝道思想的专著,在该领域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该书结构合理、内容翔实、材料丰富、论述允当,相信能为进一步挖掘巴蜀文化的丰富内涵起到积极作用。虽然书中对个别名儒的选取标准还有待商榷,对个别巴蜀名儒孝道思想的诠释、理解还有深入发掘的空间,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该书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颇有益处的尝试之作。

刘延超博士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师从舒大刚问学,学养深厚,学术视野开阔,对巴蜀文化亦素有研究。我和延超博士的师兄潘斌教授是礼学同道,并通过潘教授认识了延超博士,有数面之缘,其间曾言及早年编纂过《五德:忠孝节勇和》。承蒙延超博士的信任,其书稿完成后,即赐下让我先睹为快,并索序于余。辞不获命,遂写下以上感想,权作此书序言。

邓声国

2023年3月28日于井冈山大学


[1] 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下册,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第452页。

[2] 杜雅萍、时应禄:《中国用人史鉴》,中国言实出版社,2022,第185页。

[3] 余耀华:《文青皇帝宋徽宗》,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第1961页。

[4] 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三,巴蜀书社,1984,第223页。

[5] 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三,巴蜀书社,1984,第223页。

[6] 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十(上),第699页。

[7] (清)常明、杨芳灿修《(嘉庆)四川通志》,巴蜀书社,1984,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