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以前“古今字”学术史研究
- 蒋志远
- 18字
- 2025-04-08 21:09:30
第一章 唐以前“古今字”研究材料的判定
第一節 概説
“古今字”是在訓詁實踐中使用的注釋用語,要開展“古今字”學術史研究,首先必須從海量的古代訓詁材料中判定哪些材料是研究“古今字”的,這樣纔能利用這些材料有效地分析、歸納古人的“古今字”研究情况。
隨着文獻的流傳,傳抄的版本異文、語言的詞彙更迭以及用字習慣的變化等原因都可能造成閲讀障礙。爲了給當代讀者疏通文本,訓詁家們往往用“古”“今”“古(文)字”“今(文)字”“古今字”“今古字”“古文作(爲)”“今文作(爲)”“古作”“今(亦)作(爲)”“古之”“今之”等術語説解歷時語文現象。這些“古”“今”都是時間標記,即便單言某字是“古字”或“今字”,也多暗含着對舉。但如李運富所指出的,“注釋中溝通古今字關係固然要出現‘古’或‘今’字,但有‘古’或‘今’字的注釋不一定都是在講古今字”[1]。從文獻測查情况看,單是“古文”這個術語,在具體的訓條中就既可用來指與“今文經”相對的“古文經”,也可用來溝通歷時用字差異,展示字詞記録關係的變遷。正因爲這樣,我們不能一味地把包含“古”“今”關鍵詞的前人注釋都視作“古今字”訓詁材料,而要對包含“古”“今”的訓詁材料進行甄别,排除版本校勘注釋,篩選出真正能體現古人“古今字”觀念的材料。本章就基於實例介紹我們對包含“古”“今”字樣訓注不同所指的辨析理據及辨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