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非制度化利益表达
- 杜海峰 牛静坤
- 2959字
- 2025-04-08 14:57:57
第三节 本书研究框架与结构
一 研究目标
农民工集群行为作为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阶段性社会问题,涉及多方利益相关主体,挑战了传统的单边管理模式,凸显了多元协作治理的重要性。而应对农民工集群行为、深化多元协作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关键是结合当前新型城镇化区域差异背景,对农民工集群行为的现实动因进行系统性把握。本书试图从社会变迁视角切入,综合结构和意识要素,将政治过程论引入农民工集群行为的问题研究中,结合新型城镇化社会情境和农民工群体特征,构建农民工集群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探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集群行为的特征和发生机制,以期为理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制度结构、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变迁对农民工集群行为的影响作用奠定基础,并为实现多元协作治理、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目标如下。
第一,提出一个针对农民工集群行为的分析框架。一方面,扩展农民工集群行为的概念维度,明确集群行为的产生机制;另一方面,基于新型城镇化社会情境和农民工群体特征选择适用的基础理论,通过对基础理论的本土化修正,构建一个适用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农民工集群行为解释框架。
第二,基于抽样调查数据总结农民工集群行为的现状和特征。从代次、区域、流动距离的时空维度切入,描绘农民工集群行为的现状,识别出高风险人群。通过深入剖析农民工集群行为的总体和高风险群体特征,总结集群行为的发展趋势,推测高风险群体集群行为的高发原因。
第三,探讨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意愿的影响路径。分析政治机会、社会控制的结构维度和认知觉醒的意识维度对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意愿的影响作用,识别出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明确宏观结构和微观意识的作用关系。
第四,剖析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行动的动员结构。引入资源动员论,结合制度结构维度和组织结构纵向、横向关系整合对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行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发掘出农民工集群行动实施的综合动员结构。
第五,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从社会治理层面探讨可行的政策改进建议和干预路径。
二 研究框架
基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得出的针对农民工集群行为问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思路是:综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推理方法,选取适用性社会运动理论,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和农民工群体特征对其进行本土化修正,构建适用于农民工集群行为的分析框架;再通过实地调查数据进行验证,以探究农民工集群行为的发生规律。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新型城镇化社会情境和农民工群体特征,构建针对农民工集群行为的分析框架,如图1-1所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对目前集群行为理论、有关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指明进一步研究的可能空间。首先,分析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和背景,农民工集群行为作为城镇化社会转型期产生的“跨边界社会问题”,挑战了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呼吁多元协作治理的制度改革,而现阶段就近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区域的差异是农民工集群行为研究中必须考虑的现实背景;其次,梳理研究主题集群行为重点理论,指明可借鉴的理论及其修正方向,为概念扩展和框架构建提供理论基础;最后,梳理国内外集群行为的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研究之不足,指出未来研究空间。
第二,在明确研究空间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社会情境和农民工群体特征,提出适用于农民工集群行为的分析框架。首先,将研究主体集群行为从一个维度扩展为意愿产生和行动实施两个阶段,明确集群行为产生机制;其次,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辨析已有集群行为理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结合农民工群体特征对适用理论进行本土化修正;最后,提出适用于新型城镇化区域差异背景的包含制度结构要素、组织结构要素和个体意识要素的宏中微观三重影响的农民工集群行为分析框架。
第三,农民工集群行为的现状研究。首先选取异地城镇化地区和就近城镇化地区典型城市深圳市坪山新区[56]和河南省叶县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现状探索。从代际、流动、区域、流动距离四个维度分析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的时空差异特征,描述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现状,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识别农民工集群行为高风险群体是远距离流入异地城镇化地区的80后农民工群体;对农民工总体和高风险群体进行分析,推测其集群行为高发原因。
第四,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意愿的影响路径分析。在研究框架指导下提出集群行为参与意愿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对已有框架和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宏观制度结构上的政治机会、社会控制,以及微观意识要素中的公民权意识觉醒在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意愿中的作用,识别农民工集群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重点分析利益表达渠道通过公民权意识的中介作用,对农民工产生集群行为参与意愿的影响路径,明晰结构要素和意识要素的共同作用机制。
第五,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行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本书研究框架指导下提出集群行为参与行动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对已有框架和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宏观制度结构上的政治机会、社会控制,以及中观组织结构上的动员资源在农民工集群行为行动实施中的作用,识别关键影响因素;重点探讨农民工与流入地政府和正式组织纵向关系整合的社会控制作用,以及农民工个体社会网络和非正式组织的“草根动员”的资源支持作用。
第六,总结现状和影响路径的研究发现,提出针对农民工集群行为应对、多元协作治理改革和公民社会建设的政策启示,并指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图1-1 本书内容框架
三 章节安排
本书根据研究框架共分为7章,其中第三章至第六章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
第一章绪论是对本书内容的整体设计。介绍选题背景,提出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标;进行概念界定,确定研究思路、数据和方法。
第二章对本领域已有的国内外研究进行评述。回顾集群行为研究的关键理论,总结国内外集群行为的研究现状。对已有研究的贡献及不足进行总结和评述,根据研究不足,提出研究空间。
第三章构建农民工集群行为的理论框架。辨析农民工集群行为的概念,完成对概念的维度扩展;选取适用性基础理论,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社会情境和农民工群体特征对其进行本土化修正,提出针对农民工群体的集群行为系统分析框架。
第四章为农民工集群行为的现状与特征研究。从流动差异、代际差异、区域差异和流动距离差异的时间和空间区域维度,揭示农民工集群行为的参与现状,并归纳现阶段农民工集群行为的参与特征及发展趋势,识别农民工集群行为的高风险群体,并做出群体特征分析,推测其集群行为高发原因。
第五章为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意愿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第三章设计的总分析框架,提出集群行为参与意愿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利用2013年深圳市坪山新区和2015年河南省叶县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意愿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影响路径,为农民工集群行为防治提供政策干预方向。
第六章为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行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第三章设计的总分析框架,提出集群行为参与行动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利用2013年深圳市坪山新区和2015年河南省叶县农民工调查数据,对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行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农民工集群行为应急预案指明方向。
第七章为结论、政策建议和展望。归纳本书研究中的主要结论,指出本书的主要贡献;结合目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