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闻父训,顿悟失态,连忙致歉。
蔡邕见状,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须臾,蔡邕敛容正色道:“伯安与汝之心思,老夫皆明了。然则,刘和,汝之志向何在?人无志,如车无轮,大道虽广,亦难前行。”
刘和心念一动,眼前浮现出百姓受战火荼毒、异族欺凌之景,豪气顿生,目光炯炯:
“学生自幼随父辗转多地,亲眼目睹大汉之艰难,实不忍子民受此苦难,誓要学通五经,入仕为官,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蔡邕闻言,微微颔首,目光中透出一丝赞许,
随即又叹道:“学五经以救世,恐非易事。老夫自幼研习儒家经典,年近半百,却未能为百姓谋福半分,终日唯抚琴、校书为伴。”
“然汝有志于天下,此乃大善。但老夫以为,研究学问非汝之终极目标,吾亦非汝良师。”
刘和心中虽感失落,却也知强求不得。
一旁的刘虞则从容不迫,他与蔡邕相交多年,已从蔡邕的言行中看出其对刘和的赏识。
刘虞此次邀蔡邕来访,意在为刘和铺路,而蔡邕此刻已为刘和分析利弊,可见其用心良苦。
只是刘和此刻心绪未定,未能全然领会。
蔡邕亦察觉到刘和得失落,心中并未失望,反觉刘和小小年纪便有先前那般学识,已属难得。
于是道:“吾虽不能为汝师,却有一人,上马能治军,下马能牧民,远胜于吾。此人更适汝,亦能助汝实现抱负。”
刘和心中一动,已猜到蔡邕所言之人。
蔡邕也不再卖关子,直言道:“老夫所言,乃卢子干也。”
刘虞闻言,亦觉卢植乃绝佳之选,虽与卢植不熟,且其常年在外,但蔡邕之荐,自无不可。
蔡邕道:“卢子干现于缑氏山授徒,吾可修书一封,汝持信前往即可。”
刘和闻言,心中大喜,果然如自己所料。
卢植之名,他自是耳熟能详,其才学、品性皆为世人所敬仰。
正当刘和愣神之际,刘虞提醒道:“和儿,还不快谢过你蔡伯父,此乃你之大幸。”
刘和回过神来,连忙拱手道谢,心中对蔡邕的感激之情更浓。
“多谢蔡伯父!”
刘和又似想到了什么,
补充道:“蔡伯父对晚辈的关爱之恩,晚辈铭记于心。虽无师徒之名,但晚辈愿终生执弟子礼,望伯父成全。”
蔡邕闻言,心中甚是满意,略一思索,便点头应允。
他本就惜才爱才,对刘和更是喜爱有加,此刻见其知恩图报,更是心生欢喜。
“老夫答应了!”
“多谢蔡伯父!”
刘和听到,心中的大喜,连忙再拜。
刘和此言并非随口而出,实则是对未来某些事态的预见,提前布下些微妙的伏笔。
随着彼此关系的明确,众人言谈间的气氛愈发热烈,充满了温馨与融洽。
其间,蔡邕与刘虞对刘和的劝勉与关怀尤为突出,言语间流露出无尽的温情与厚望。
晚宴过后,时已近亥时,蔡邕方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刘府。
临别之际,他特意告知刘和,明日可前往府中领取手书一封。
蔡邕对刘和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他渴望见证刘和未来的成长与成就。
经过今日,刘和不仅与当世大儒蔡邕有了交集,更得机缘将拜名将卢植为师。
这双重的际遇犹如在命运的棋盘上落下两枚重子,令他安枕而卧时,连梦境都浸染着锦绣华彩。
醒来时,精神饱满,
翌日晨光未晡,他早早地来到了蔡府门前。
尽管时间尚早,蔡府门前却已是人头攒动,长队如龙。
刘和穿过人群,径直走向门房,递上了自己的名帖。
排队的士子们见状,初时面露愠色,原本喧嚣的街巷陡然静默。
这些太学寒士早已熟谙规矩:蔡府门第极高,每日递名帖的人数更是如过江锦鲤,络绎不绝,因此便立下规矩,
平日皆是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若是不遵守规矩,纵是公卿递帖亦难逃冷眼相待。
众人皆在心中暗笑其不知天高地厚。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往日高傲的门房今日竟对刘和毕恭毕敬,满脸堆笑地将其迎入府中。
这惊奇的一幕,瞬间让蔡府街道轰然鼎沸,众人无不面面相觑,眼瞳中皆翻涌着惊涛骇浪。
这到底是何方神圣,竟能让平日趾高气昂的门房,作如此姿态。
可惜,刘和在雒阳城行事低调,且由于年岁未到,尚未踏入太学之门,排队的士子们大多出身贫寒,对于出身宗室的刘和,自然也是无缘得见的。
此后数日,太学庑廊间私语如潮,却无人识得这位神秘来客。
因此,尽管此后数日,太学庑廊间私语如潮,却无人识得这位神秘少年。
直至数载后的,一场重大事件让刘和名声大噪,
当年见证此事的士子方恍然彻悟。
不成想,原来竟然是他。
这一发现,不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更无人不称之为真豪杰!
对于门口所发生的一切,刘和浑然不知,即便知晓,恐怕也只会淡然一笑。
此刻他正跟着一位管事穿行在庭院小径间。
蔡管事在前引路,嘴里不停地介绍着沿途景致,同时不时回头查看,确保刘和没有落后。
“老爷昨日回府后,便特地嘱咐老奴,说今日刘公子会来拜访,让老奴在门口等候。只是没想到公子来得这般早......”
蔡管事边说边走,语气中带着几分敬意。
刘和听后,心头涌起一股暖意,“真是有劳管事了。蔡伯父可已起身?”
“老爷卯时便起了。”蔡管事恭敬地回答,
“每日这个时辰老爷都在后园教导小姐抚琴。老爷特意吩咐过,等公子到了,就直接带过去。公子请随我来。”
“小姐?”刘和心头微动,暗忖所谓小姐应是史册中的蔡昭姬。也不知她究竟是何等模样。
正思量间,转过青石影壁便望见六角凉亭。管事将他引至距亭十步处,交代几句便躬身退去。
刘和独自向前走了几步,只见小亭中坐着一老一少。
老者正是蔡邕,他身着白色儒士服,端坐于上首,左手虚按琴弦,右手正执麈尾指点着下首少女的指法。
那约莫八九岁的少女,长发拢成一束,随意披在身后。
绛色襦裙随动作轻摆,眉目低垂间自含书卷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