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河源村卷:全民参与助力精准扶贫
- 罗静
- 2796字
- 2025-04-07 18:07:58
前言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的成果。在该调研项目的支持下,笔者于2016年12月、2017年6月、2018年3月赴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九河乡河源村,针对河源村的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采取了座谈会、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不同的主体视角(玉龙县政府、九河乡政府、驻村工作队、河源村委会、建档立卡户、非建档立卡户)对河源村实施精准扶贫的情况进行全景式的深描和分析。本书力求还原河源村实施精准扶贫的全过程,并对河源村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挖掘河源村实施精准扶贫的困难和经验。本书所用到的调研材料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座谈会资料、问卷数据、个案深入访谈资料、参与观察资料、扶贫干部工作日志、村委会会议记录资料。
玉龙县的县委副书记和丽军非常重视此次国情调研,在他的主持下笔者与玉龙县扶贫办就玉龙县精准扶贫实施情况进行了座谈,笔者在九河乡党委书记景灿春、乡长杨叁山的组织下与九河乡扶贫办的相关同志进行座谈。玉龙县和九河乡扶贫办的同志为笔者提供了大量资料。河源村的村支书杨志云与村委会主任李丽平以及玉龙县农业局和丽江市红十字会的驻村工作队全体队员[1]与笔者在河源村村委会的炉火旁经常聊到深夜。这些宝贵的访谈使笔者对河源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本书采用的访谈文字多来源于此,书中所用人名均为化名。
笔者在河源村村委会发现了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完整的村委会《会议记录》和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日志》。这些《会议记录》和《工作日志》经过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整理,共有近600篇。这些宝贵的资料,呈现了河源村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的全景,弥补了笔者调研时间不足的遗憾。本书中引用的《工作日志》和《会议记录》均来自此处。
笔者在2016年12月初次抵达河源村时,通过配额随机抽样向村民发放问卷64份。笔者从村委会的村民花名册中随机选取样本,由于河源村村委会的村民信息已经实行了数字化管理,笔者十分顺利地在村委会的电子花名册系统中对14个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按照等距抽样原则各抽取32位被访者。在问卷访谈过程中,距离河源村委会比较近的村民小组或者正在开展村民“村寨银行”的村民小组的问卷访谈由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填写。距离河源村委会比较远的或者交通状况不好[2]的村民小组由村委会干部或者驻村工作人员到该村庄工作时顺便进行访谈。发放的64份问卷于2017年4月全部成功回收,并验收合格。访问员在问卷访谈过程中进行了录音,附录附上几份典型的问卷访谈的录音整理,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村民的实际生活。
河源村的村民由6个民族构成,以普米族、白族、纳西族为主体,很多年纪稍长的村民不会讲普通话。九河乡乡长杨叁山,村委会干部杨志云、李丽平、徐国花,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张全福、和志强、张秋菊等同志多次开着他们的私家车,带笔者翻山越岭去村民家访谈,并全程为笔者提供翻译。笔者调研时正碰上中药附子的收割和蜂蜜成熟季节,遂与村民一起劳动,并借住村民家中,其间完成了参与观察。
河源村是个高海拔的山地村庄,各个村民小组之间距离十分遥远,信息传递比较困难,加上云南省最初建档立卡户的名额限制等方面原因,造成建档立卡户动态管理时村民之间产生纠纷,这也是河源村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最大的困难所在。建档立卡户的识别是否精准是困扰河源村民、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九河乡的最大难题,然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河源村的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对于河源村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都非常高,他们对于精准扶贫程序的公平性和扶贫效果都十分认可。笔者认为在村民矛盾较为突出的河源村,村民对精准扶贫的满意度如此之高,有赖于九河乡干部、河源村村委会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在实施动态管理时耐心细致的工作。
河源村农民的生活是复杂和充满变化的,因此精准测算村民的收入十分困难,村干部不可能掌控村民收入的所有细节,因此如何“精准”地甄选出贫困户,并实施精准的帮扶措施是摆在河源村村委会面前的难题。河源村的独特做法是组织全体村民充分参与讨论。具体实施是由九河乡干部、河源村村委会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队员组成四只队伍,深入各个村民小组,现场组织村民召开“贫情分析大会”,由村民对预选贫困户的贫困情况自由发表意见,最终投票决定建档立卡户。由“外人”主持召开的“贫情分析会”,村民们容易敞开心扉,在会上使村民之间的矛盾充分暴露和化解,对于谁当建档立卡户大家都心服口服,所以精准扶贫后期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对该政策的实施满意度非常高。笔者认为由乡和村干部以及驻村工作队一起组织的“贫情分析大会”是河源村成功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成功经验。尽管这里套用匈牙利改革派经济学家科尔奈的话“自由而切实的讨论,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十分恰当,但是河源村的精准扶贫实践说明村民通过“自由而切实的讨论”,充分参与国家政策的实施过程,是精准扶贫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河源村实施精准扶贫所取得的群众认可跟玉龙县、九河乡、河源村以及驻村干部等所有基层扶贫干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玉龙县和九河乡的干部隔三岔五就要到河源村,这点可以从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日志》中得到验证。驻村工作队和河源村村委会的干部每天要在村中走街串巷,经常要翻山越岭,他们不仅要承受体力上的辛苦,还需承受村民不理解时的心理压力。基层扶贫干部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令笔者钦佩。河源村驻村工作队员张全福甚至为河源村写了一首诗《河源美》,现将该诗奉上。谨以此诗和此书向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们致敬。
《河源美》
张全福
老君山,
九九龙潭似珍珠,
杜鹃红,
茶花粉,
原始森林山连山。
石红山上传神话,
九子岩下住我家。
山滴翠,
水碧绿,
如画风景扬海内,
若问此景哪里来?
生态文明争示范!
河源村,
十八村寨如一家,
白族勤,
纳西俭,
普米姑娘赛西施。
老屋基上盖新房,
牛住山下耕荞地。
蜂蜜甜,
牛羊肥,
农特产品享美名,
若问此景哪里来?
民族团结谱新歌!
新时代,
国家政策暖人心,
两不愁,
三保障,
精准扶贫动真格。
党员干部驻基层,
群策群力助攻坚。
扶贫困,
济弱残,
政府工作讲实效,
若问此景哪里来?
党的宗旨再体现!
勇担当,
三峡集团出真金,
修村道,
建学校,
山区发展遇良机。
基础设施见成效,
产业发展有着落。
百姓欢,
干部忙,
村容村貌换新颜。
若问此景哪里来?
央企善举显力量
[1] 丽江市红十字会2016年驻村工作队员是杜雨涵,2017年驻村工作队员是李建荣,2018年驻村工作队员是和卫功。
[2] 河源村最远的村民小组(白岩小组)距离村委会有20公里山路,即便开车单程的时间也需要2.5个小时。调研进行的时候还有6个村民小组通往主干道的路没有硬化,雨雪天气的时候出行十分困难。笔者在调研时遇到河源村召开村党员大会,会议时间定在上午11:00,当时还好奇为什么开会时间这么晚,后来才知道住的比较远的村民小组的党员早上8点从家出发,赶到村委会也就差不多11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