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日本人的新词创造和改造

当然,日本有其独自接受西学的历史。从18世纪开始吸收兰学知识,到19世纪向英学转换方向,都伴随着大量的翻译活动,从中也促使不少译词的产生。

1774年出版的《解体新书》是由荷兰语翻译过来的外科解剖书,它是考察日本人独自创作汉语译词的绝好资料,通过此书的翻译产生了“十二指肠”“软骨”“盲肠”等名词。进入明治时期以后,人们开始尝试对概念的直接对译,其过程不一而足。从西周、津田真道、福泽谕吉、中村正直、井上哲次郎等明治知识分子留下来的翻译或笔记中可以窥见他们为找到一个合适译词而煞费苦心的样子。比如“哲学”一词,对应philosophy,西周一开始联系中国宋明理学所讲的“希贤”“希圣”,提出“希圣学”或“希哲学”的方案,后来又将“希哲学”中的“希”字去掉,简化为“哲学”。再比如“人格”一词,是井上哲次郎被某伦理学教授请教personality的译词时提议的,后来便流传开来。据说此前西周曾把它译作“自身之情”。

此外,利用古代汉语翻译外来概念也是一种方法,《哲学字汇》(1881)的著者井上哲次郎对此做过介绍,并在汉语译词上都注明了出典。比如:

Motive动机 《列子·天瑞篇》云: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注:机者,群有始动之所宗云云,今取其字而不取其义。(《哲学字汇》第三版)

像这种译词的产生方式曾经获得过很高的评价。但是通过调查井上的亲笔记录可以发现,大多是译词成立在先,而出典是后加的,所以也可以认为他是为了证明译词的合理性,才添加了古代汉语的用例。

《哲学字汇》中能见到的,类似“抽象”“範疇”“絶対”“相対”等词属于日本独自发明的译词,这一类词在哲学、思想、社会各领域内被逐渐推广开来,表示抽象概念的译词越来越丰富。并且,随着概念的分类精细化,像“人格”“人生観”“世界観”“美学”“幻覚”“個性”“錯覚”“性能”“感性”等日本独自发明的译词开始出现在英和辞典中。“観”“学”“性”“覚”等作为接尾词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日语语汇的造词能力。另外,正如从“感覚”一词中可以分出“幻覚”“錯覚”“感性”等近义词一样,意思区分的严密和细化也能促使译词的不断产生。

作为近代新词,其含义与古代用法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别,像中国古典中使用的“文化”“经济”分别意指“以文教化”“经世济民”,而日语中一旦将它们作为外来概念的culture与economy的对应译词固定下来后,就很难再望文生义地加以解释了。另外像“印象”“対象”“現象”“観念”“存在”等不少来自汉译佛典的词,作为古汉语的用法和在近代日语中的用法,无论在语义、文体还是时代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就越能体现出其在日文环境中的近代意义来。比如“印象”一词原为佛教用语,实际上在明治7年5月《明六杂志》第8号登载的箕作秋坪的《教育谈》中才开始作为具有近代意义的新词出现。明治14年的《哲学字汇》第一次把它固定为impression的译词,后来的《普通术语辞汇》(1905)则在“印象”之外还以形容词的形式收录了“印象的”一词,成为日后“印象派”“印象主義”等概念产生的土壤。

可以确切地说,明治时期的日本知识分子并不是在外来概念涌入时才临阵磨枪似的去从大量汉文书籍中寻找适当的汉语词,他们头脑中涌现的汉语词汇,毋宁说是其熟读中国古典并将其在日本汉文、日语文章中活用的结果。比如安政六年(1859)盐谷世弘著的《隔论》中就出现了与近代概念尚未对接的“政治”“宣言”“文明”“組織”等“汉语词”,而“文化”一词的用法与明治初期之前的译词也并无太大的关联。

自明治中叶以降,经由中文进入日语的汉语译词逐渐减少后,在日本开始土生土长出很多新词来。若按时代和领域对其形成进行考察,不难发现大正之前产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用语明显居多,以后伴随着日本的技术革新,理工科用语中的新词剧增。像昭和7~10年(1932~1935)的《大言海》收录的词尾带“素”的二字词条仅12个(“平素”等常用语除外):

珪素 水素 要素 臭素 色素 窒素 砒素 塩素 元素 酸素 炭素

沃素

而1995年的《大辞林》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个:

酵素 同素 硼素 尿素 画素 毒素 酪素 熱素 弗素 茶素 音素

燃素

如果再加上“血清素”“紅藻素”“繊維素”等三字词条或“酸化窒素”“転写酵素”等四字词条,以及像“四塩化炭素”等五字以上的词条,那么新词的总体数量就显得十分庞大了。

这种现象在人文社科用语中同样存在。从昭和9年的《新语新知识(附常识辞典)》(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1934)摘出下列新语来看,三字以上的新词显然要比二字构成的词多得多。如:

超能力 座談会 文庫本 非常時 高姿勢 低姿勢 核家族 営業中

火炎瓶 生命線 赤外線 主題歌 妥当性 超弩級 適齢期 特殊鋼

肺活量 陪審員 背任罪 偏平足 摩天楼 末梢的 無神論 有機体

優生学 容疑者 露出狂 擬人法 過渡期 既得権 紫外線 公証人

自叙伝 再教育

安全第一 英雄主義 階級意識 緩衝地帯 虚無主義 機械文明

軍国主義 国粋主義 最後通牒 三角関係 外交辞令 自然主義

整形外科 耽美主義 同人雑誌 特権階級 不労所得 変態心理

報告文学 保護貿易 浪漫主義

此外,像上述这些在明治以后形成的新词,还有很多作为日中共同拥有的同形词被吸收到中文里。三字以上的词汇说明性较强,也容易为中文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