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和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成长。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长期较快发展,社会民生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广义来说,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都与其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狭义而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论述的那样,民生事业主要由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健康、扶贫脱困等领域组成。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九大报告还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当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交通通信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区生活环境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状况,也都时时刻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在考察中国社会民生改善和民生事业发展时,同样应当看到这些领域的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无论是各种宏观的统计数据,无论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亲身经历,也无论是我们每天耳闻目睹的各种鲜活的社会事实,都在确凿无疑地表明,中国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成就卓著,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劳动就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结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职业结构日趋高级化,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成就显著。

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发展成就显著,收入分配体系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合理平衡格局逐步形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总体上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四十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7%,贫困人口发生率逐年显著下降,国家反贫困事业取得世界上最显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

居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质量不断提高,逐步从生存型消费转变为发展型消费,总体上从温饱阶段迈步进入全面小康阶段,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跨入宽裕阶段。

城乡居民住房状况显著改善,住房质量逐年提高,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扩大,住房结构更加合理。农村改水改厕快速推进,城乡居民家庭卫生设施日益完善,成为中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

国民经济的长期较快增长,为中国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十年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进步,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是中国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现代国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逐年提升。居民个人医疗卫生支出占比逐年下降,城乡居民个人医疗卫生负担不断减轻。国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初生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口死亡率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人均预期寿命逐年增加。

国家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体制改革朝着建设现代社会保障和社会经济体制的目标稳步迈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的人口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支付水平逐年稳定提高,社会保障在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现代社会救济体系不断完善,救济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应保尽保,为城镇低收入人口和乡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提供了有效的托底保障。

国家交通事业发展迅速,显著提高了城乡居民出行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全国高速公路建设成就举世瞩目,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铁路建设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事业不断推进,目前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城市地面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地下交通体系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公共交通体系逐步完善,总体实现村村通的目标。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全国所有一、二线城市以及多数三线城市都开通了航线。全国已经形成地下、地面和空中全方位的立体化交通通行网络格局,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出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小汽车在全国城乡的普及率逐年提高,中国正在从“自行车王国”时代迈向“汽车”时代。

国家通信事业取得极大进步,现代通信设施显著完善,通信工具日益现代化,城乡居民的现代化通信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不断提升。全国城乡居民家庭家用电脑极大普及,以手机等为主要载体的移动通信终端取得奇迹般的发展,数字化现代通信体系全面建成,网络的发展稳居世界前列。中国现代通信事业的巨大发展,不仅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通信状况,而且为把中国建设成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现代化条件和基础。

城乡居民生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环境日趋良好。城镇居民社区生活设施建设和社区环境建设不断进步,新建小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老旧小区改造成果显著,旧貌换新颜。由公园、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体育馆等组成的城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体系建设成就显著,城镇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日益完备,公共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新农村建设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农村的村风村貌,系统的社区道路硬化、生活垃圾处理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日益改善的生活环境。村级图书馆、阅览室、卫生室等公共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基本普及,比较完备的农村社区公共生活空间初步建成。

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全国土壤、水体和空气质量,曾经因为片面追求高速经济增长而受到忽视。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青山绿水的盛世景观不断恢复重现,为中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中国社会民生发展成就的一个最重要的表征,就是全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有了显著的提高。据统计,从1981年到2015年,中国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从66.28岁提高到73.64岁,增加约7.4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从69.27岁提高到79.43岁,增加约10.2岁;合计平均预期寿命从67.77岁提高到76.34岁,增加约8.6岁(见图1.1)。

图1.1 1981~2015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