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践: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的探索
- 陈伟 李训 林川主编
- 1219字
- 2025-04-03 17:17:48
五 “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路径
(一)“多语言文化背景+国际商务专业+涉外单位实践”的培养理念
传统国际商务硕士强调培养以英语为基础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大多采用“英语+商科”的培养理念,其课程体系相较于一般商科专业只是机械地增加了英语(听说读写)的课时量,并没有实现英语与专业课程的真正融合,并且单一的外语也难以满足多语言文化商务环境的需要。为此,四川外国语大学提出了“多语言文化背景+国际商务专业+涉外单位实践”的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理念,其中“多语言文化背景”强调学生需通晓多门国际商务语言,并能娴熟地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开展各类商务活动;“国际商务专业”强调学生需谙熟国际经济法规和商务惯例,掌握国际贸易与物流、跨国企业经营管理、国际投融资决策等相关商务理论和操作技能;“涉外单位实践”强调学生需注重多语言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实习,因而其实习单位选择以跨国企业、具有涉外业务的中国企业以及政府的涉外商务管理部门或机构为主。
(二)“校内专业导师+企业实践导师+语言与文化导师”的培养模式
为促进学生商科知识与国际商务语言和文化的复合,在“多语言文化背景+国际商务专业+涉外单位实践”的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理念指引下可以实行“校内专业导师+企业实践导师+语言与文化导师”的“三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校内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科基础模块、学科专业模块和校内专业实验或实训的课程教学。关于企业实践导师,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将部分专业教学课程或专业实习设在涉外企业或相关政府部门,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或高级商务人才担任学生的企业实践导师,实行一对一的实践教学与实习指导,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的有效融合。语言与文化导师则由具有多语言文化背景的校内或校外导师担任,旨在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掌握跨文化知识,谙熟主流国家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了解、尊重并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能有效降低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
(三)“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学生”的培养环境
国际商务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指企业跨越国界进行经营的各项事务性活动,因而作为从事国际商务的行为主体,国际商务人才必然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环境。“国际化课程”强调专业课程的双语或全外文化,课程教材必须选用原版的外文教材,国际化课程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国际化师资”强调教师需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良好的外语表达和专业基础能力,国际化师资是保障课程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国际化学生”则推崇融入式的培养模式,除语言与文化基本课程之外,其他专业课程推行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堂上课、同等培养,鼓励中国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交流和融合,通过创造良好的国际化学习氛围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交际能力,逐步拓宽其国际视野并培养其国际化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