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1辑/总第3辑)
-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编
- 8字
- 2025-04-03 18:43:48
“一带一路”研究
南亚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1]
〔孟〕穆希伯·拉赫曼
【内容提要】本文重点关注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MSR,简称“海丝路”)做出的回应。对于从古至今与中国有着密切往来的南亚地区而言,这一倡议已产生重大的影响。尽管将“海丝路”视为海上往来沟通的桥梁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但南亚国家在落实具体决策时仍旧面临外交和政策困境。虽然经济的相互依存、基础建设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经济向海洋定位的方向为中国与南亚国家创造了大量合作互补的可能性,但小国所要承担的地缘和外交压力以及国内政治共识的缺乏,使它们很难对中国的倡议做出有效的回应。尤其是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一直在努力寻求以一种务实平衡的方式加入丝绸之路倡议。与此相比,印度仍然对中国“海丝路”倡议的长远动机存疑,并采取模糊立场。尽管认识到“海丝路”倡议有符合印度重要经济利益的潜力,但印度对中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担忧以及对中国在印度洋日益增强的影响力的不安,使“海丝路”在印度的发展充满坎坷。
【关键词】南亚 印度 斯里兰卡 孟加拉国 “一带一路”
【作者简介】穆希伯·拉赫曼(Muhibbur Raham),孟加拉共和国国家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5年1~4月)。
一 导论
“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宏伟计划,该倡议旨在建立一种新的横跨亚洲以及邻近大陆不同地区的发展和合作模式,以推进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共同增长。超越以往的以地缘政治为中心的合作模式,“一带一路”倡议具有连通正在崛起的经济体与贫穷落后地区的潜能,因而在未来的数十年可能会创造一个较为均衡的发展模式。“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新“公平”的理念:中国依赖于国外自然资源的同时,这一发展模式又致力于通过共同的伙伴关系以使近邻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2]对于中国的号召,超过50个国家以及包括欧盟、东盟、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在内的众多地区和国际组织都表态要积极支持这一倡议。[3]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并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了丝路基金。[4]另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这两个具有历史突破意义的项目设立亦成为这一倡议的有力支撑。
由于处于与中国紧密相连的地理位置,无论是基于历史还是现实考虑,南亚都被期许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重要作用。南亚国家在经济和文化层面都与中国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在近几十年,中国已经成为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国与该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该地区正在进行的工业化进程、海洋经济新定位、快速增长的贸易以及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需求,为中国和南亚创造了极大的经济互补可能。
但是该地区复杂多样,且为许多突出的双边和地区热点问题所困扰。由此,南亚地区与“海丝路”的对接涉及多重因素:国内民众支持、决策制定过程以及区内国家的地缘政治压力和抱负。该地区还面临众多地理因素,诸如印度不对称的地理面积,其与大部分南亚国家接壤的同时深入印度洋达1000多海里,这使得印度在管控南亚地区方面享有天然的优势。这种情形导致该地区形成了以印度为主导的区域政治环境,由此在占据主导地位的印度和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国家之间产生利益分歧。除此之外,日趋严峻的低工业化经济生产方式、不断攀升的失业率,与宗教民族分裂和当今政治环境交织在一起,形成相互联系的复杂背景,将影响当地国家对中国涉足南亚地区事务的政策评估,进而决定中国与南亚国家合作潜力的大小。
二 南亚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看法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核心环节,所涉及的地区十分广泛,而南亚是整个网络的一部分。之所以将南亚视为这一倡议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因为该地区在印度洋有着众多非常重要的港口。印度洋及其海洋航线控制着超过全球80%以上的海洋贸易和石油运输,在当今世界的战略重要性毋庸置疑。[5]具体来说,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与三个南亚关键国家的关系:印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选择这些国家是因为它们与中国的合作直接关系到该地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成功与否。
根据印度洋沿岸的南亚国家对“海丝路”倡议可能采取的政策应对,可将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1)绝对支持和全面参与的国家,其中包括巴基斯坦和马尔代夫。这些国家从一开始就支持该倡议,预计将来对于“海丝路”的立场也会保持稳定,并且会持续合作下去;(2)有条件支持/适度参与的国家,如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虽然它们积极响应“海丝路”,并把这一倡议视为一个巨大的机遇,但又受制于自身的地理条件和政治压力。它们采取的应对政策更有计划性,力求在自身国家利益与印度以及区域外核心国家的利益间寻找平衡;(3)战略竞争/有限参与的国家,即印度,印度是该类型下唯一的国家,对于中国参与印度洋事务保持高度政治敏感。中印之间的战略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印度与中国之间结成海上合作伙伴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着重分析第二、第三类型国家对该倡议的回应。
三 印度的战略矛盾
总体上,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是矛盾的。一方面表现在其对中国长远动机所持的怀疑态度以及对中国在印度洋可能的力量存在的戒备心理。深深植根于印度政治精英内心的中国扩张威胁论,与基于印美在印度洋地区的利益联盟的战略考量一起,构成了印度这一模糊立场的关键驱动因素。不同于其同意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研究的政治表态,印度对与中国的海上接触要敏感得多。[6]另一方面,印度也深知其在南亚与“海丝路”的成功对接中扮演重要作用。因此,印度要求中国提供“海丝路”详尽的建设方案,并且密切关注当前的发展进程,以谨慎的态度对待任何涉及“海丝路”的具体动议。
自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印度对华合作的总体立场已发生明显转变。在前任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政府的领导下,中印关系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曼莫汉2013年访华以及边防合作协议(BDCA)的签订,将两国管控分歧的共同意愿表露无遗。[7]中印两国的高层领导一致希望通过建立联合研究组织有效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并表示要共同努力推动地区合作与连通。这为中印建立诸如海洋方面的合作奠定了稳固而有利的基础。然而,莫迪政府采取的是一种更为谨慎和严苛的态度去审视印度与中国的合作。印度对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热情逐渐消退,同时从地缘和市场竞争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所提出的诸如“海丝路”等多边合作倡议。与将中国的倡议视为应对共同挑战而做出的集体努力完全不同,莫迪和他的决策团队将“海丝路”视为中国在印度洋扩张的战略,由此对印度的国家安全和地区支配优势感到担忧,尽管莫迪政府所主张构建的国家安全机制和公民社会也要求其从地缘政治上积极回应中国所倡导的地区共同合作。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第一,印度当前追求的是一种“谨慎观望”的立场。这主要是因为印度处于既渴望参与其中,又担忧中国在印度洋势力扩张的两难境地。从经济和贸易的角度分析,印度深知成功的海上互联互通将会为其自身经济发展提供大量机会,印度当前急需诸如港口、道路、高速公路、通信以及电力等在内的大量基础设施,同时需要大量投资以扭转制造业发展缓慢的局面和解决大量青年失业的问题。
第二,印度当前正准备一系列应对措施与政策回应。第一种应对措施是加速发展印度的海军和海洋监控能力。预计到2025年,印度海军将推动162个进口的以及自主设计的重要平台建设,其中包括2艘航空母舰以及常规和核动力潜艇。[8]第二种应对措施则是加入各种由美国及其亚洲盟友所提出的竞争倡议。作为换取美国和日本支持湄公河—恒河合作项目的条件,印度已公开表示支持美国倡导的“印太经济走廊”项目。[9]
除此之外,印度也正考虑从自身出发做出回应,如“季风计划”(Project Mausam)的提出。虽然目前尚无官方的正式说明,印度文化部部长在议会中宣称该项目旨在唤醒印度洋国家间古老联系的记忆,从而达到对次大陆海上历史的更加全面的理解。[10]尽管印度将这一倡议归为对文化复兴做出的努力,实际上该项目蕴含战略和安全的深层含义。印度前外秘苏贾塔·辛格(Sujatha Singh)曾与文化部部长拉文达拉·辛格(Ravindra Singh)共同商议如何将该项目与印度的外交政策目标对接,他建议印度可以借“季风计划”的名义建立各种伙伴关系,从而有可能实现印度所追求的长远战略目标。[11]印度试图通过新提出的“棉花路线”(Cotton Route)进一步提升海洋联通计划,从而达到增强其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经济和战略合作的目的。[12]莫迪总理在访问塞舌尔、毛里求斯、斯里兰卡时都展现出这样的意图。
第三,印度可能通过外交游说方式说服周边国家不要建立任何能够削弱印度在该地区利益的伙伴关系。该政策借由印度的地区外交手段,使印度周边国家始终处于其影响力之下。这种政策实现与否主要取决于印度如何看待参与海洋带合作。如果印度确信这是对本国发展有利的合作,那么它能成为游戏的变量角色,并能提出它自己的解决方案。[13]印度的参与可以最高程度地消除其他小国家加入这项倡议所面临的阻碍。
印度深植于印度洋的势力,使其很难允许中国干涉印度洋事务。印度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孕育了印度战略家将印度洋视为印度具有合法权利管控领域的思想。[14]印度军队原则指出,“凭借在印度洋所占据的战略位置,印度当然要确保它在印度洋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15]印度的2007年海洋军事战略强调任何印度洋的发展都将影响印度的国家安全,因此要对此类发展保持密切关注。[16]依照这种理论,中国持续介入印度洋事务,将被视为意图控制印度洋,同时对印度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然而,研究者认为由于印度与中国共享多方面利益,使中方相信推动印度加入“海丝路”具有很大的可能。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两国对于经济增长的共同需求。莫迪政府总体的对外政策主张,给印中两国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成长空间。依照邓小平的发展思路,莫迪意图复兴印度经济。莫迪借鉴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相应地在其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期间多次大力发展该区域。他所领导的政府深知任何印度的经济战略都必须考虑中国这一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印度与中国之间存在高度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中国作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17]但是印度对华贸易存在巨大逆差,在2014~2015财政年度达到480亿美元。[18]考虑中印两国当前的经济关系,在习近平主席访印期间,中国承诺在未来5年间将在印度投资200亿美元,用于建设两个工业园区,并积极参与包括德里至钦奈高铁项目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19]与过去数十年间的4.11亿美元投资规模相比,这意味着一个巨大的飞跃。
还有一个促使印度加强与中国联系的原因,是印度努力推动亚洲多边金融秩序建设。[20]印度志愿成为“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创始成员,可视为在这方面的一个巨大的飞跃。除此之外,两国都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方面成功努力过。2013年,中印两国高层领导人商议成立的联合研究机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具有推动作用。如果双方都履行承诺,该倡议就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印度加入“海丝路”的可能性也将得到提升。
如果印度希望成功加入“海丝路”建设,将需要克服几个至关重要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将边界争端和其他存在敏感性的合作领域切割开来。作为中印边界战争的遗产,两国边界争议地区形势仍频频吃紧,这可能导致中印彼此不信任,会进一步滋生印度在其他政策领域的反华倾向。除此之外,“印度方面宣布新成立5万兵力的部队,该部队有可能将被派驻到与中国有争议的边界地区”。[21]这些反应源于印度对于东部地区安全担忧的深化,以及对于中国参与边界地区事务的高度敏感。
第二个挑战是印度政治领导高层所传递的反华态度以及民间舆论对中国倡议表现出的消极负面情绪。无论是印度普通民众,还是舆论领袖都将中国视为一个威胁而不是合作的伙伴。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联合澳大利亚印度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在1223名受访者中,83%的人认为中国是印度的安全威胁。[22]这种负面的看法将使得任何主张与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观点,在印度国内都无法获得广泛支持,政策上也得不到有效的响应。
第三个挑战是印度在处理南海和东海的海洋争端时,选择偏向越南、菲律宾和日本的立场。印度目前已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如日本、越南和澳大利亚在战略和军事方面的合作。[23]2011年,印度通过宣布与越南共同开发南海油田,开始介入南海争端。这使莫迪政府所提出的“向东行动”政策(Act East)在未来面临困境。
最终的挑战是印度如何平衡各战略合作关系。美国及其领导的亚太联盟正在寻求与印度更紧密的安全合作,特别是在海洋领域。自莫迪政府执政以来,日本成为印度走出次大陆的优先选择。在莫迪最近的一次访日期间,东京方面承诺将提供350亿美元的经济资助,与此同时,印日双方将升级“特殊战略与全球伙伴关系”来增强经济和防务合作。[24]印度是否在与美日多层次的战略合作中保持战略独立,将对其与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对接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莫迪2015年访华期间并未强调印度在不久的将来有加入该倡议的可能性。尽管中国方面期待莫迪政府在此次访问期间能够就“海丝路”问题明确印度的立场,但莫迪巧妙地回避探讨该问题。他仅表示愿意在“亚投行”方面与中国深化合作,并未满足北京方面所期待的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支持。相反,莫迪暗示了印度除孟中印缅经济带以外,不会加入中国其他连接项目的立场。他同时宣称印度十分关注中国介入中印共享的相邻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与巴基斯坦和其他印度周边国家关系方面,莫迪期望中国能够保证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不会构成彼此关系的顾虑。[25]
四 斯里兰卡从支持到重新定位
在前任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Mahinda Rajapaksa)的领导下,斯里兰卡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示绝对的支持。该国是第一个表示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国家并接受了中国对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15亿美元资助。[26]该国与中国在多方面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保持合作,例如汉班托塔深水港建设。2014年,拉贾帕克萨与习近平主席决定成立海岸与海事合作联合委员会。斯里兰卡急切希望通过加入该倡议,实现成为印度洋地区贸易枢纽的目标,并减少其以印度为中心的经济和商业定位。
自2015年1月新政府执政以来,斯里兰卡对于中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该国的外交政策定位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开始朝“印度优先的政策”发展。新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Maithripala Sirisena)与印度总理莫迪已多次互访,并签署涉及民用核能、电力能源、渔业和文化事业的四项重要合作协议。[27]斯里兰卡向印度政策的转变可能会削弱其与中国的联系。
新政府对中国的援建投资热情已开始减退,并提出重新审核拉贾帕克萨执政时期所引进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8]西里塞纳政府开始着手对科伦坡港口建设的协议透明度和环境影响进行重新评估。2015年4月,斯里兰卡议会决定暂时叫停该项目。[29]这些针对中国投资的强硬举措,反映出斯里兰卡政策正朝印度在该区域利益倾斜的意愿。尽管2015年8月新一轮的选举可能会改变当前中国投资项目所面临的困境,但是拉贾帕克萨再次败选,西里塞纳政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近期斯里兰卡出现一系列政策变化,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为什么新政府开始寻求的是“印度利益优先”的政策?两个主要因素导致西里塞纳在外交政策做出新的改变。第一个因素是政权巩固的需要。西里塞纳作为政坛黑马以及他在选举中的意外获胜,表明新总统及其领导的政党在国内尚且没有坚固的政权基础。考虑到自古以来印度在斯里兰卡的深度介入,西里塞纳政权在重大国策上做出调整,并与印度结盟,可以使其在国内和地区获得强力支持。很多人指出,正是由于在印度的支持下获得斯里兰卡新一届总统选举的胜利,西里塞纳才最终采取以印度为中心的政策。第二个因素是中国和斯里兰卡关系日益密切,引发印度方面不满,斯里兰卡对此越来越关注。西里塞纳政府认为印度是斯里兰卡国家安全和地区利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减少斯里兰卡对于中国的依赖有利于新政府获得印度的信任和支持。
伴随对外关系的转变,斯里兰卡将不再单方面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反,该国与中国的合作将会以印度的可接受范围为考量。同时斯里兰卡将会逐渐降低对中国投资的依赖,并通过恢复传统政策,在包括印度、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大国之间保持平衡。中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政策转变的现实,并考虑建立斯里兰卡—印度—中国的三边机制,以寻找能保持三国在投资项目中继续深化合作的可能。[30]
然而,事实上斯里兰卡并不想站在中国的对立面。斯里兰卡已着手修复与中国的关系。新政府派遣外交部部长出访中国,并鼓励中国投资。[31]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正在磋商中。如果FTA协议签订成功,斯里兰卡有望在2020年实现其出口贸易额增长至200亿美元的目标。[32]斯里兰卡新总统在2015年访华时也明确表示斯里兰卡将继续保持与中国的合作。这些措施将消除斯里兰卡新政府执政初期立场所引发的中斯紧张关系。
有两个关键因素促使斯里兰卡不仅继续与中国维持现有层面的合作,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在海洋基础设施和联系方面的合作。第一个因素是斯里兰卡经济对中国的高度依赖。中国作为斯里兰卡最大的贸易伙伴,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0亿美元,相较2005年呈现368%增长。中国是斯里兰卡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占2013年斯里兰卡外商投资总额的24%,同时中国位列斯里兰卡旅游客源地第三名。[33]2012~2014年,中国给予斯里兰卡超过20.8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第二个因素是斯里兰卡意图寻求更多自主权,以此抗衡印度。该国在长期利益方面与中国建立更牢固的伙伴关系,有其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34]自独立以来,印度一直在斯里兰卡扮演老大哥的角色。作为在印度权力阴影下的小国,斯里兰卡由此产生的畏惧心理,使其有保持独立自主的需求,为此,不得不通过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来对抗这一强大邻国。在中国参与这一地区事务之前,科伦坡的历届政府与美国、伊朗和巴基斯坦互动频繁,亦是基于这一原因。[35]这一结构性因素使中国成为斯里兰卡优先的选择。
如果斯里兰卡希望与中国在海洋合作方面取得成功,需要克服两个关键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大规模引入中国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在国内并未获得广泛的支持。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在投资合作过程中未能平衡斯里兰卡社会中的不同利益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媒体宣传误导。斯里兰卡需要帮助中国在国内树立起良好的正面形象,从中国的合作倡议中获得最大化利益。第二个挑战是寻求合理途径,解决由斯里兰卡政策突转以及对华强硬措施带来的两国关系持续僵局。当前这种停滞的局面将会使中国和斯里兰卡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影响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双边关系。
五 前景不明的孟加拉国
尽管孟加拉国没有明确的立场,或是发布相关公文宣布加入“海丝路”,但国内普遍对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支持。长达400年的海上贸易往来历史,使孟加拉国相较于其他南亚国家有更牢固的基础与中国发展稳定的伙伴关系。13~17世纪,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远洋贸易使中国与当时同样航海事业兴盛的孟加拉地区联系密切。[36]中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在1421~1431年至少两次到达孟加拉地区。[37]这些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有助于新的海洋合作联系的建立。
从根本上来说,孟加拉国始终以经济和安全利益为导向。不同于印度,它并没有印度洋地缘政治方面的担忧。孟加拉国对“海丝路”的回应将取决于该国如何评估连通与区域合作对其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该国提出要在2021年将国家经济提升至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互通和区域合作是该计划最需要优先实现的目标。[38]孟加拉国将“海丝路”视为提升国家工业输出,从而拓展东南亚和东亚市场的又一途径。该国的商业社会正蓬勃发展,青年企业家逐步进入商业领域和生产线。他们急欲得到“海丝路”所带来的贸易和投资机遇。
不同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更值得看好的一点是其对中国友好的领导层以及民众对中国的广泛支持。孟加拉国公民社会层面普遍认为引入中国的投资将有益于本国经济增长。媒体也通常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报道相关事件。然而,这种看法以及可能带来的利益并未获得社会不同阶层广泛的认知,尤其是商业集团和其他利益团体。为了进一步普及,需要扩大社会舆论效应和加强普遍的认知。
对于孟加拉国而言,构建国内社会对“海丝路”的坚定支持,涉及三个重要中介因素。第一个中介因素是与中国大量的经济活动。2009~2014年,孟加拉国对华出口贸易额从原来的1.78亿美元增长超4倍,达到7.4619亿美元。[39]在此期间,孟加拉国的成衣服装出口额由原来的不到1000万美元增长到2.4亿美元。中国在孟加拉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领域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在污水处理项目和化肥生产工业项目上分别投入2.26亿美元和5.59亿美元。[40]同时,中国向孟加拉国提供数个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包括索纳迪亚岛深水港以及贯穿缅甸、昆明和吉大港的公路和铁路建设。除了向4721种孟加拉国商品免税,中国正考虑通过对95%的孟加拉国商品扩大优惠条件,以帮助孟加拉国减少贸易不平衡。
第二个中介因素是孟加拉国对于在吉大港建立深水港口的需求。孟加拉国需要建立深水港,用于莫斯凯里岛发电厂每年0.23亿吨煤炭的进口以及该国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0.8亿吨的海运贸易。[41]孟加拉国为这一宏大项目进行过多次谈判交涉,在所有的竞标当中,中国提供的竞争条件最有利。在总理哈西娜2014年访华期间,孟加拉国原本有望与中国签订相关协议。然而相关合作协议至今仍没有落实,如果孟加拉国决定加入“海丝路”计划,则会为协议的签订提供很大的可能性。
第三个中介因素是孟加拉国如何在新解决的海洋划界争议背景下,确立与中国的海洋合作。在2012年和2014年分别与缅甸和印度解决海洋边界争议后,孟加拉国现今对孟加湾的118000平方公里的海域享有主权。该领域对于孟加拉国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孟两国的合作可能涉及资源开发、水文勘探、科技能力建设以及海上安全等方面。与此同时,中国将孟加拉湾视为其未来同印度洋发展贸易和能源连通的重要海洋通道,为中孟两国提供利益趋同的可能。
然而,孟加拉国需要克服一些重要政策挑战,以便更有效地加入海洋经济带合作。其中最为迫切的挑战是国内政局不稳定的现状,延缓了该国加入此类合作倡议的步伐。由于在许多政治问题上缺乏共识,孟加拉国若要在地区层面建立经济合作关系,通常会在几个重大决策面前举棋不定。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深海港口建设上,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孟加拉国需要学会如何避免政治问题影响到其地区关系和国际关系。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平衡强化孟中合作与发展同印度、美国、日本的关系。由于与孟加拉国地理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利害关系,印度具有尤为重要的影响。当孟加拉国做出任何与中国有关的重大决策时,“印度因素”都将占据敏感的位置。除此之外,由于强大的公共外交影响力,使美国亦强行介入孟加拉国事务。近期日本通过Big-B(孟加拉湾工业增长带)等大规模投资计划,为孟加拉国提供了59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发展资金。[42]孟加拉国应灵活处理多个合作关系之间的利益冲突。
然而在最近的数月,孟中“一带一路”合作关系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尤其是在中国参与的吉大港深水港建设方面。在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孟加拉国后,不断深化的印孟关系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使孟加拉国与中国的关系逐步疏远。孟加拉国准许印度航运船只进入吉大港和蒙拉港,同时还为印度投资者特别提供了专属经济区,这是印度首次在南亚享受到这种待遇。[43]这些措施表明孟加拉国主张印度优先政策,会给其加入“海丝路”项目带来阻碍。
六 结论:未来发展方向
南亚国家,尤其是印度洋沿岸国家,占据着连通东亚、东南亚与中东、东非国家的重要地理位置。虽然普遍观点认为“海丝路”是海上连通的一个通道,但是像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小国在做出有建设性决策前需要面临外交和政治的多重压力。经济的内在依存,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发展需求以及国家海洋经济定位面临的挑战,为中国和南亚地区创造了巨大的互补可能。另外,由于缺乏国内政治共识以及作为小国需要承担来自地缘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压力,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被迫需要寻找一种务实平衡的方式加入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然而,印度始终对中国的长远“目的”持怀疑态度,因此在“海丝路”上采取矛盾的立场。尽管“海丝路”符合印度经济利益,但是在地缘政治方面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以及害怕中国在印度洋影响力增强,使得印度无法轻易接受该倡议。
虽然印度的立场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该项目的复杂,还涉及很多其他的地缘政治因素。在印度洋,印度、美国和日本之间形成了一个利益上的联盟。在寻求控制全球海洋的霸权诉求中,美国的传统政策是防止能与美国相匹敌的对手的崛起,这使得美国将“海丝路”项目视为中国打破当前亚太平衡的策略,并导致美国采取加强其印太安全联盟的政策。伴随着反华立场的加强,日本不断增长的海洋野心使它逐步向美印阵营靠拢。然而,印度海洋能力的不断增强,亦可能会导致当前政治局势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归根到底,印度是否会选择与美日同盟框架行动一致,将取决于印度在地缘经济机遇与该国地缘政治抱负间如何进行取舍。
然而,从长远来看,南亚国家会逐步克服国内外的阻碍,并最终加入该倡议。当前最迫在眉睫的因素,是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发展方面的巨大需求。在未来的数十年,这些国家对产业多元化、就业机会以及针对中产阶级消费的服务业需求增大。由此引发对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和创新管理的投资需求提升。世界银行估计该区域到2020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需求将达到2.5万亿美元。但是这些国家本身缺乏资金、技术以及资源动员能力。而不同于西方国家将安全问题附加为资金援助条件,中国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帮助南亚国家弥补这些不足。预计从2015年起,中国的对外投资将超过1.25万亿美元。这些基础设施投资将帮助南亚国家解决低工业化和失业问题。除此之外,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转移至海外,为其他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其他对中国参与南亚地区事务的有利因素包括:(1)在能源、海上交通线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共同安全利益;(2)中国作为连通和地区合作的开拓者的观点正日益被接受,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的重要角色尤为引人注目;(3)贸易和经济的相互依存,中国成为该地区大部分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4)深层次防务和战略合作需求;(5)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日益凸显;(6)双赢合作战略替代竞争性的市场扩张前景。这些国家的参与度取决于中国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化解“海丝路”引发的地缘政治担忧与顾虑。
对于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而言,它们需要加强与中国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并主动发起关于它们所担忧问题和面临挑战的协商机制,不能草率地制定相关决策,它们应该寻求与中国进行务实的接触,应将经济发展优先于地缘政治考量。在优先选择和压力担忧方面明确有效的沟通,既有助于它们的合作伙伴认同它们的立场,又可缩小彼此间的误解。在这里,媒体可以发挥建设性的促进作用。这些国家也应该学会在多边外交环境中行事,同时认清并领会在未来岁月中,中国对于它们的增长以及工业化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South Asia’s View on China’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d.Muhibbur Rahman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examines South Asia’s view on the China’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ore precisely,it focuses on responses of India,Bangladesh and Sri Lanka to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MSR)initiative of China. The initiative has generated tremendous prospect for South Asia,a region having deeper ties and exchanges with China both historically and in the contemporary time. While there is a general acceptance of the idea of MSR as a channel for maritime connectivity,countries are facing diplomatic and political dilemmas in making concrete decisions.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need fo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as well as seaward reorient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es have created ample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Asia. On the other hand,geographic and diplomatic compulsions as small states and lack of domestic political consensus made it difficult for many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the call of China. In particular,Bangladesh and Sri Lanka have been struggling to find a pragmatic and balanced way to integrate with Silk Road initiatives. Nevertheless,India is still skeptical about China’s long term motive and has taken rather an ambivalent position with regard to MSR. Geopolitical apprehensions concerning China’s rise and the fear of China’s growing influence in the Indian Ocean made MSR an uneasy development for India,despite the initiative’s potential to accord the country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South Asia;India;Bangladesh;Sri Lanka;the Belt and Road
Author Md.Muhibbur Rahman,Research Officer at Banglade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BIISS). From January-April,2015,he worked as Visiting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IIS),Fudan University under Fudan Fellowship for Overseas Scholars Program.
[1] 本文在《复旦国际问题研究系列工作论文》2015年第2期(2015年6月4日)基础上修改而成。原文为英文,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专职学术秘书陈妙玲翻译成中文,并做了部分数据的更新,章节根校。作者要感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杜幼康教授、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祁怀高副教授提出的修改建议。作者电子邮箱:mmrahman@biiss.org。
[2] Shi Ze,“One Road and One Belt and New Thinking With Regard to Concepts and Practice,” CIIS Time, November 25,2014.
[3] Li Zhaoxing,“Buildi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of the 21st Century with Open Mind and Bold Courag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ritime Silk Road of the 21st Century,February 12,2015,Quanzhou,Fujian Province.
[4] Feng Jianmin,“China’s US$ 40b fund to pave Silk Road projects,” Shanghai Daily,February 17,2015.
[5] Sergei DeSilva-Ranasinghe,“Why the Indian Ocean Matters,” The Diplomat,March 2,2011.
[6] “China admits mistrust about mega Silk Road project,” The Economic Times,January 31,2015.
[7] Ananth Krishnan,“China highlights outcome of Manmohan’s visit,” The Hindu,October 26,2013.
[8] Admiral Nirmal Kumar Verma,the chief of the naval staff.
[9] Liu Zongyi,“India still nervous about China’s growing strength despite economic ties,” Global Times,January 6,2015.
[10] “‘Project Mausam’ to Revive Links Among Indian Ocean Countries,” Outlook India,December 1,2014.
[11] Sachin Parashar,“Narendra Modi’s ‘Mausam’ manoeuvre to check China’s maritime might,” The Economic Times,September 16,2014.
[12] Dipanjan Roy Chaudhury,“India plans cotton,ancient maritime routes to counter China’s ambitions,” The Economic Times,Apr 17,2015.
[13]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Zhao Gancheng,Senior Fellow,Shangha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March 17,2015.
[14] Chunhao Lou,“Power politics in the Indian Ocean:don’t exaggerate the China threat,” East Asia Forum,24 October 2013.
[15] “Indian Army Doctrine,” Headquarters Army Training Command, Simla,October 22,2014.
[16] “Freedom to Use the Seas:India’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 Integrated Headquarters Ministry of Defense(Navy),New Delhi,2007.
[17] Timsy Jaipuria,“Sino-Indian trade likely to reach $100 billion by 2015,says Deloitte,” The Financial Express,August 20,2011.
[18] Richard Javad Heydarian,“Modi’s tricky trip to China,” Aljazeera,May 26,2015.
[19] Liu Zongyi,“India still nervous about China’s growing strength despite economic ties,” Global Times,January 6,2015.
[20]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Ren Xiao,Director Center for China’s Diplomatic Research,Fudan University,March 24,2015.
[21] Sanjay Kumar,“Uneasy neighbors,” Global Times,July 31,2013.
[22] Sanjay Kumar,“Uneasy neighbors,” Global Times,July 31,2013.
[23] Liu Zongyi,“New Delhi-Beijing cooperation key to building an ‘Indo-Pacific Era’,” Global Times,November 30,2014.
[24] R. Lakshminarayan,“Modi on the move,” Global Times,September 16,2014.
[25] R. Lakshminarayan,“Modi on the move,” Global Times,September 16,2014.
[26] Samir Kalra,“Obama,Sri Lanka and the Chinese equation,” The Hill,February 4,2015.
[27] Xinhua,“Sri Lanka confirms Indian PM’s visit,” Global Times,February 20,2015.
[28] ShiharAneez,“Sri Lanka’s new president to visit India,steers away from China,” February 4,2015.
[29] “Sri Lanka suspends China port city project,” Tribune India,March 5,2015.
[30] Mo Jingxi,“China eyes trilateral move with South Asian neighbors,” China Daily,February 27,2015.
[31] Zhao Yinan and Mo Jingxi,“Sri Lanka supports Silk Road plan,” China Daily,February 28,2015.
[32] “Govt. keen on FTA with China,” Daily Mirror,February 6,2015.
[33] Zhao Shengnan,“Sri Lanka welcomes Chinese investment,says minister,” China Daily,February 28,2015.
[34] Nitin Pai,“Why Sri Lanka’s need for China will continue,” Business Standard,January 18,2015.
[35] Nitin Pai,“Why Sri Lanka’s need for China will continue,” Business Standard,January 18,2015.
[36] Ataur Rahman,“The challenge of competitive cooperation,” The Daily Star, December 31,2014.
[37] Address by Zhang Xianyi,Former Ambassador of China to Bangladesh,“History and Legend of Sino-Bangla Contacts,” in Celebration of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Bangladesh.
[38] Bangladesh Government,“Outline Perspective Plan of Bangladesh 2010-2021:Making Vision 2021 A Reality,” General Economics Division,Planning Commission,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June 2010.
[39] S.C.Kohli,“Bangladesh’s sprouting bilateral relations with China:An overview,” Merinews,February 28,2015.
[40] Liu Zongyi,“China’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SAARC:Prospects and Hurdles,” CIIS Time,December 1,2014.
[41] A.K.M.Shafiqullah,“Deep sea port in Sonadia: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Bangladesh,” The Daily Star,March 20,2013.
[42] ASMG Kibria,“Bangladesh Juggles Chinese,Japanese Interest,” The Diplomat,January 5,2015.
[43] Arafat Kabir,“India Embraces Bangladesh To Keep China In Check,” Forbes,June 16,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