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海支教前的感受和思考

海南师范大学 曾鹏辉

听说有到青海支教、调研的暑期大学生实践活动,我很感兴趣。从小生活在南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去过北方,更不用说令人向往的青藏地区。雪域高山、深邃的蓝天、绿油油的青稞,成群的牛羊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令我无比期待一次青海之行。

据了解,此次暑期实践活动是在校团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习明教授、专业老师刘荣教授带队,于全院挑选11名志愿者,跨越2800多公里去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乡科巴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陆海相依,试飞青琼”一带一路国情考察与教育帮扶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非常兴奋,急匆匆打电话给爸妈,说我要报名。爸妈感到很奇怪,因为我前阵子刚刚跟他们说要去陵水支教。他们问我为什么要去青海支教?有什么意义?我当时在电话里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简单地回答“我喜欢”。

其实我并没真正想过为什么要去,晚上躺在床上我认真地问自己,为什么要去?我想了想,主要有四个原因。

首先,我对去贫困地区进行支教的活动十分感兴趣。中学时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云南、贵州山区的一些孩子上学十分艰难,需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甚至有些地方还要滑铁索渡过湍急的河流和深深的沟壑,自带粮食和柴火。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鼻子酸酸的,即使环境如此恶劣,也阻挡不了山区孩子那颗挚爱学习、渴望知识的心。我中学在福建厦门读书,环境、条件与山区有着天壤之别,好太多了!从那时起,我心中便萌发一颗小小的种子,就是有机会一定要去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然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带给他们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其次,我想通过这次支教活动锻炼自己,一是提高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二是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能运用于支教实践活动;三是提高自己与不同文化习俗的人交流的能力、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四是提高自己团队合作的能力。在高中的应试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是被老师注入,被强行地灌输知识,而不是像点亮一盏灯,学习如何运用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缺少社会实践的经历。大一的我,稍显稚嫩,但正是由于稚嫩,我需要历练、打磨。读书固然重要,但实践也不可缺少,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再次,暑期漫长,我想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暑假生活。支教时间大概20天。在这20多天里,我既能为孩子们带去知识,又能在空闲之余,在科巴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村庄里,读上几本好书,给自己“充电”,交上几位兴趣相投的益友。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因此,对于大一新生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能让我提前体会一下当老师的感觉与乐趣,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起初爸妈有点担心我的安全,建议最好不要去。虽然我独立外出能力较强,经常一个人出远门旅行,去了很多地方,例如江西、广东、上海等,大一去海南上学也是自己一个人来的,没让爸妈送。但是我从小到大都没去过西北高原地区,那边的气候比较恶劣,生活条件也很艰苦,父母怕我无法适应那边的环境而出什么意外。然而我再三坚持,父母让步了,最终答应让我去。得到父母的支持后,我便和我室友林方玉一起报名了。

报名后,学院组织了一次面试会,老师在会上简单介绍了活动的有关情况和当地的环境条件,希望我们慎重考虑。我发现现实状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自认为在江西农村生活过,完全能够适应农村环境。但科巴的条件远不如中东部农村,厕所是公用的茅房,上完厕所要自己填灰覆盖。没有浴室,缺水,可能20多天洗不了澡。我意识到此次支教活动异常艰苦,如果抱着享受、旅游的态度,不如趁早回家!其实,困难和挑战远不止这些,但是无论什么困难,我都将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态度去克服,没有困难的支教是不完美的。其实我认为这些困难都是“福利”。一方面,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人是勇敢的,困难可以磨炼我的意志,培养我吃苦耐劳的能力,更是体现了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能让我更好地站在这些藏族地区孩子们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生活、学习的艰辛和不易,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因为心中对支教满腔热情,我没有退缩。

经过材料审核和第一轮面试,我有幸被选为青海支教的志愿者,我的室友也被选上了。得到通知时我和林方玉高兴地跳了起来,用力地击了个掌庆祝。其实我心里是比较没底的,因为初试时,院长笑着说:“你也要去吗?你吃得了苦吗?”院长最后还是选了我,说明院长还是相信我的。最后一轮复试的时候,老师又再给我们介绍了科巴当地以及凯博爱心志愿者联盟的详细情况,也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图片,强调了去之前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和必要的准备。由于我7月2日至7月7日要到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思源中学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而7月8日我们就要启程前往青海,因此我必须在去陵水支教前做好一切准备。

我上网查了一下当地的气候环境,提前准备好了必要的衣物。当地气候干旱,早晚温差大,容易生病,我准备了一些感冒药,还有一些治外伤的药物。想到当地比较封闭、贫困,我尽量少带些衣服,准备了一些海南当地特色的零食,还有几本我中学读过的名著,算是当作见面礼。最为重要的就是备课了,我负责初中的英语教学,上网得知那边使用的英语课本是人教版的,我和室友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到市区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初中的英语教案,然后向海口当地同学借了3本英语教科书。我到陵水支教也是负责初中的英语教学,因此我很早就开始准备教案了。考虑到那边孩子英语基础较差,兴趣低,备课时我侧重于基础知识。上课时侧重口语,语言幽默风趣,简单明了,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经过一个星期的精心准备,我也逐渐把精力投入陵水支教中。

7月8号下午,我们开始赴青海之行,心里十分期待!在途中我思绪万千,想象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着到科巴村,孩子们站成一排,穿着藏服欢迎我们,为我们献上哈达的情景;思考着他们会不会像陵水的学生一样在我离开的那天偷偷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