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体论》:改革开放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1]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2]本体论“从根本上说,是对人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的寻求,也就是试图获得某种关于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3]“哲学的本体观念,是一种对终极性的存在的渴求和关怀;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是一种理论思维的无穷无尽的指向性,是一种指向无限性的终极关怀。”[4]本体论的寻求,是人实现对真善美的反思的过程。

洞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及其演进,洞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发展,方可明辨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物。邓小平同志就是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斗争中产生的伟人,是我们大家衷心热爱的伟人”。[6]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在于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一 改革开放的探索

“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7]中国命运何去何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在人民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的呼声下,挽救党和国家的危亡是摆在党的面前的头等大事。同时,世界经济与科技正经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的呼声四起。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受命于危难之间,在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力支持下,顺势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股春风,复苏了神州大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党和国家各项体制改革提上日程,国家各项事业走向蓬勃发展,亿万人民昂首阔步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9]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至党的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全方位、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安徽、四川等地为试点,率先在农村发起,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中央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党中央全方位改革开辟了新路径。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为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又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1980年,党中央决定建立沿海经济特区,首先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开放也是改革,初步取得成效后,又相继开放沿海14个城市。紧接着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0]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有序地向前推进,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恢复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取得重要进展;国防建设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军队的整编和改革取得重大成就,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实行“一国两制”基本国策,香港、澳门问题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国际形势调整外交格局和对外政策,开创了大国关系新局面。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1]“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2]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发表,邓小平此时已88岁高龄,他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境界。改革大潮在邓小平倡导和支持下汇聚成时代洪流,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劈波逐浪、开拓创新,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青春活力,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坚定了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用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走向繁荣进步的正确道路。

二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3]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邓小平理论是对经典作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4]邓小平留给共产党人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最宝贵的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最鲜明的思想和实践特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世界大势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并一以贯之地坚持我们党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15]“老祖宗”不能丢,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搞清楚”最重要的是要理清理论是非,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敢于说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把继承、摒弃同弘扬、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

(二)邓小平理论是对时代主题的正确把握和判断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重大变革。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长期冷战的各国人民面临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深感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内心渴望共同维护和平发展的意愿越发强烈。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及大规模核扩军再一次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现实威胁,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核战争、争取世界和平的呼声更加强烈。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力量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日益增强,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促和平、同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高屋建瓴地对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现实格局作出了科学判断。他认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但是和平因素的增长始终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而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环境是完全可能的。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变化的正确判断,为日后党中央制定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邓小平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分析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及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认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深刻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为彻底改变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换言之,没有昔日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就不会有他日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正如邓小平指出:“直到一九七八年底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常严肃和认真地总结了建国后的近三十年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现在的一系列政策。”[16]

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研究和回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中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反复强调:“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7]“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18]他一再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改革开放作为一场很大的试验,在指导全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基本内容和指导意义,并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党的理论宝库,邓小平的很多思想对中国发展和成就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和帮助后发展的地区;发展才是硬道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一战线是一个重要法宝,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等等。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推进

(一)世纪之交形势下的新考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自然灾害等严峻考验面前,在中国快速发展和世界格局继续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把握时代特征,对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21世纪。

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社会主义中国再一次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关键历史抉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全面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的改革;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深化,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内陆和沿边发展。1990年开放浦东新区,1992年陆续增加开放城市,开放沿长江5个城市、17个内陆省会城市,同时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沿边城市,至此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进一步针对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断研究和提出新的战略部署与政策措施,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到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在这段时间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文明发展道路。这些历史关键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大措施,不仅保证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主要包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推进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适应现代化军事战略需要,提出科技强军战略,加快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功实现香港、澳门回归并保持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同“台独”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加强执政党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出“三讲”要求,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战胜了来自国际国内的多方面挑战和考验,在此历史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上升,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出现了政通人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到21世纪,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二)新世纪新局面下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进入21世纪,世界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文化交流空前扩大,国际安全合作日趋加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迅速上升,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总体稳定。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剧,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严重传染性疾病危害加大。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我国虽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收入分配差距却呈现拉大的趋势,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基数仍然过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建设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协调发展建设任务艰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同时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中,继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取消农业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显著成效。加大西部开发力度的同时,启动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关注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人民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作出了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更是把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写入了党章,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