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东武阳的悲剧

兴平二年(195)八月,曹操率主力围住了雍丘。救兵迟迟不到,张超不断给大家鼓劲:“不要紧,很快就有人来救咱们了,别人不来,臧洪肯定会来。”张超当广陵郡太守时,是他发现了臧洪这个人才并延揽到自己手下,臧洪后来到袁绍那里发展。大家都认为臧洪现在是袁绍的手下,不可能来,张超不相信:“臧子元是个义士,我相信他一定会来的!”子元,是臧洪的字。臧洪被袁绍改任为东郡太守,他此时还驻扎在黄河北岸的东武阳,听到雍丘被曹操围住了,他大吃一惊,马上向袁绍提出请求,要袁绍给曹操下令停止进攻。这当然不可能,袁绍让他别管闲事,原地待命。

如此一来雍丘城真正成了一座孤城,内缺粮草,外无救兵,曹操亲自指挥大军攻城,非把它拿下来不可。应该说城里的这支孤军打得异常顽强,他们守了五个月,直到兴平二年(195)十二月雍丘城才被攻破,乐进立下头功,第一个登上城墙。张超在破城前夕自杀,曹操下令夷灭张邈、张超的三族,按照汉代刑法,三族包括父母、妻室儿女、同胞兄弟姐妹。

消息传到了东武阳,臧洪无比悲痛,他光着脚在地上走来走去,号啕大哭,一怒之下,臧洪在东武阳宣布与袁绍正式脱离关系,袁绍听了更生气,这什么意思?袁绍于是亲自率兵来攻打东武阳。但是奇迹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东武阳城也硬生生打不下来,这一次坚守的时间更长,前后达一年之久,城里可吃的东西基本没了,开始还能挖个老鼠什么的,后来连弓上的牛筋都给煮了,最后全城只剩下三斗米,手下人想拿它煮点粥给臧洪吃,臧洪流着泪说:“我怎么能单独享用呢?”臧洪让大家一块吃。但是和雍丘城一样,东武阳最终还是被攻破了,袁军进城后发现城里饿死的就有七八千人,大家一个个互相枕着躺在那里。臧洪被抓,袁绍一直很喜欢他,有意留他一条生路,袁绍说:“臧洪,你为什么辜负我?到了这个地步,你现在服了吗?”臧洪虽然饿得发晕,但还是抖擞精神,当着众人的面痛斥袁绍,袁绍无奈,下令把臧洪杀了。

臧洪因为重节义历来受到推崇,陈寿评价他有“雄气壮节”。但客观地说,臧洪的行为也有很大问题。张超固然对臧洪有恩,但这似乎构不成反对袁绍的理由,臧洪的行为能不能完全算作忠义似乎存在疑问。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张邈兄弟党吕布以夺曹操之兖州,其时天子蒙尘,超无能恤,彼于袁、曹均耳。洪以私恩,为一曲之义,奋不顾身。而一郡之生齿,为之并命,殆所谓任侠者与!于义未也。而食人之罪,不可逭矣。”王夫之将臧洪的侠义称为“任侠”,其中有“任性”之意。站在袁绍的立场看,张邈、张超是对自己的背叛,臧洪要求袁绍派兵救张超,这又怎么可能呢?臧洪的想法恐怕有些天真了。

张超固然对臧洪有知遇之恩,但袁绍能把一个州交给臧洪,也算是臧洪的知己亲友,二人虽不是君臣关系,但袁绍是盟主,既然受命于他,也不应该再有二心。袁绍与曹操结盟,张邈、张超、吕布、陈宫背叛曹操,等于背叛了袁绍。曹操讨伐他们,袁绍不去救是合情合理的,臧洪向袁绍提出的请求有些过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臧洪的悲剧在于他只认死理而不会变通。

东武阳之战规模不算太大,但对袁绍的打击是沉重的,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袁军主力被拖在南线,在北线只好采取守势。假如没有这场攻城战,兴平二年(195)袁绍可以专心对付北面的公孙瓒,他解决幽州问题就会提前,仅仅在一年后汉献帝就回归了中原,袁绍也就不会因为受制于公孙瓒而无法分身了,抢得历史先机的或许应该是他。袁绍虽然最终消灭了臧洪和公孙瓒,但却打乱了他的发展节奏,使他在与曹操的竞赛中落后了一步。

现在曹操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从兴平元年(194)下半年开始,曹操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重新收复了兖州,到次年的夏天,也就是雍丘战役结束时,整个兖州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手中。曹操把精力放在对兖州的治理上,他多次向程昱、毛玠等兖州本土人士征求意见,毛玠提出要重视农业,发展经济。毛玠认为:“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动荡,国家的经济将陷入更大的困难,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就是物资装备,对此必须早做准备,为今之计应该鼓励农业生产,积蓄力量,成就霸业。”这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建议,对曹操日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毛玠的看法体现出对战争后勤重要性的认识,仗打到这种程度已经不是拼人数了。甚至战略战术也退居到次要位置,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变成了后勤。有吃的才有人,或者说有吃的就有人。有了人,手里要是还有武器,接下来才能打胜仗。

在当时的各路群雄中,没有人比曹操对此更有体会了,他跟吕布的这一仗,受过苦、挨过饿,更知道粮食的重要、后勤的重要。曹操接受毛玠的建议,下令在所控制的地区全面恢复农业生产,经过努力,第二年夏收时兖州刺史部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恢复,曹操的手里积累了足够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