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佗:苍生大医的人生传奇
- 罗元生
- 4731字
- 2025-03-24 16:17:28
五、如何行医 行医为谁
相传,跟多个师傅学完医后,华佗又开始计划游学。
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温暖着谯县大地。
华佗背着简单的行囊,走在通往谯城的路上。他敬仰孔子,赞赏孔子的“仁爱”,对孔子不愿侍奉权贵、四处游学很是钦佩。
他步行十余里,赶到谯城,去寻找传说中老子讲学的地方。
华佗绕过县城几座高墙深院的府邸,特别是在豪华气派的曹府门口停留了一会儿,他看到这里迎来送往,门庭若市,令人眼花缭乱。
当天,华佗又踏上了通往沛都(今江苏沛县)的道路。沛都也是老子晚年躬耕授徒、讲道论德之地,又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
不料由于日夜兼程,加上风吹日晒,瘦弱的华佗竟然病倒在路上。
华佗苏醒过来时,发现身边围着一群面黄肌瘦的难民,他们竟激动得两眼噙满泪水。一位须发斑白的老大爷高兴地说:“好了,喂了汤药回过来了!”
华佗遇到的这一群灾民,很多是从京师一带逃难出来的。华佗听了灾民的含泪叙述后,心里不由得一震:京师这真龙天子的所在地,怎么会这样民不聊生啊!
华佗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这是去沛都必经之地,素有古战场之称,西楚霸王曾在此建都。但此时展现在眼前的又是什么呢?
华佗立在城中一片芜杂的高坡上,向四面望去,昏沉沉的天空下到处是衰败的景象。这座凋敝的古城,已显得毫无生机。华佗一刻也不愿在这里停留了,急急地赶往沛都。
来到沛都西郊,华佗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他顺着一条蜿蜒的流水走进一个村子,但村边的树木全褪去了碧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村头的水塘污浊发臭,村舍墙倒屋塌,听不到鸡鸣犬吠,在一片死寂中,传来一阵阵哀叹声。
华佗来到沛都,见城中有许多乞食者,甚至还有饿殍。当年,老子躬耕授徒、讲道论德的和平恬静气氛哪里去了?汉高祖刘邦荣归故里,置酒沛宫,饮宴故人的欢乐哪里去了?沛都当年的风采又哪里去了?
华佗心事重重地踯躅在沛都街头,沿着汉高祖刘邦的足迹,寻觅到一所高台,高台上矗立着一座长丈余、阔三尺许的石碑,虽历经风雨剥蚀,但碑上镌刻的文字仍依稀可辨,“巍巍高台”几个篆文大字,十分醒目。这高台就是沛地父老为纪念刘邦,在行宫前建的歌风台,那碑石则是将《大风歌》勒石为记。
抚今追昔,华佗长久地伫立在碑石前,耳畔萦绕着刘邦慷慨激昂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华佗对刘邦怀着深深的崇敬,在《大风歌》碑前流连忘返,感慨万千。
面对腐败的朝政和严酷的现实,华佗不得不冷静下来,提前结束了游学的历程。
刻苦勤奋的华佗,不仅善于思考,而且十分重视品德修养。
他疾恶如仇,尤其鄙薄那些一味追逐功名利禄的人。当时社会上的一般士大夫,从不重视医学。他们到处钻营,只想弄个一官半职,求得个封妻荫子,以便光宗耀祖,显身扬名。华佗和那些人截然不同,他从来不想当官,而且拒绝做官,全心全意专攻医学,立志用医学对人类做出贡献。
汉朝皇帝经常发布所谓“求贤”的诏令,叫各地方官举荐和选拔人才。汉代在中央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郡”和“国”两种。郡有个行政长官叫郡守,国有个行政长官叫国相。朝廷经常指使郡、国的长官推举“孝廉”或“秀才”。这是当时士大夫飞黄腾达的重要途径。依据条件,只有品学兼优的人才能充当“孝廉”或“秀才”。
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华佗,自然符合此条件。但他看到不少封建官吏在乡里横行霸道,欺压人民,内心感到很气愤,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在沛县的时候,有一天,沛国的国相陈珪部下的一名将官正在酒馆里喝酒,华佗碰巧也来到这个酒馆,在这里遇到了这位将官,华佗盯着他看了很长时间,之后说:“你的脾肿大了,需要剖腹割除。”将官立即又惊又气地问道:“你说什么?你怎么知道我的脾肿大了?”
华佗说:“你的胡须眉毛已经松脱了,这说明你的脾已经肿大,必须割除了,否则就会有性命之忧。”
“我不信。”将官年轻气盛,将信将疑地顺手把胡须一扯,果然扯掉了一小绺。
将官吃惊地看着华佗问:“你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是一名草医,名叫华佗。”
“华佗?”将官早就听过华佗的大名,却从未见过本人,得知是华佗,连忙站起身来让座,叩问道:“华医生,那我的病能治吗?”
“能治,给你剖腹开刀,把坏死的脾脏割除就行了。”
“那人还能活吗?很疼吗?”
“吃了我的麻沸散,开刀不疼,过几天就会好了。”
将官知道华佗的名气,非常信任华佗,便同意华佗给他剖腹治病。
于是华佗找到一个安静整洁的地方,给将官服用了麻沸散,将他的腹部剖开,割掉坏死的脾脏,再用针线缝好,又敷上药膏,不久将官就痊愈了。
将官的病被华佗治好后,他出于自己的切身感受,当上了华佗的“宣传员”。他绘声绘色地说:华佗的医术自古未有;华佗是神医,名副其实;华佗会剖肚截肠,有起死回生之术……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到陈珪那里,陈珪找来这位将官问道:“真有此事吗?”
“是的,是的。就是华佗为我剖腹割脾,救了我的命呀!”将官回答。
“此人何方人士,现住在何处?”陈珪急切地问道。
“他家就住在谯郡,现在正在此地行医呢。”
陈珪于是让这位将官带路,同这位将官一同去拜见华佗。
陈珪问华佗:“听说你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岂敢岂敢,本人只是一个乡村医生,才疏学浅,惭愧惭愧。”华佗谦虚地回答。
“你有这么高的本领,不应该在乡间受劳碌之苦,应食君禄,为国家效力,我举荐你为孝廉如何?”
“不必如此,多谢大人好意。”华佗婉言拒绝了陈珪的好意。
“好吧,那日后再说吧。”陈珪望着华佗的背影无奈地发出一声长叹。
太尉黄琬听说华佗品学兼优,十分诧异,正式下书举荐华佗为孝廉,一方面想让华佗替自己出谋划策,起草命令文告之类的,另一方面想让他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华佗接到命令后来见黄琬,在表示谢意之后,郑重地对黄太尉说:
“草民从小便发愿行医,救民苦难,官是不做的。”
黄琬一时语塞,说:“只做个草泽医生有什么好啊,你当个民间医生,下乡治病,上山采药,终日奔波劳碌,受尽风霜之苦,又是何必呢?”
华佗听了之后,认真回答道:“我不图高官厚禄,不图慕虚名,只要解除贫民疾苦,就是我平生之愿了!”黄琬见华佗执意不肯做官,感动地说:“难得你一片为民的真心啊!”
华佗终年忙于诊务,不是出门给人看病,就是在家里接待病人。来华佗家求医的病人很多,大部分是当地的劳苦农民。不管谁来,他都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为了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他尽量采用针灸疗法,因为针灸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华佗精通针灸,不论针刺或艾灸,他总是反复斟酌,挑选最少而最有效的穴位。艾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壮是艾灸的单位,在施行艾灸时,点燃一个艾炷叫一壮),就能把病治好。扎针也只是一两处,只要病人表明针已经到达指定的部位,便随手拔针,病痛很快消除。
关于华佗在诊治过程中注意查找病根,对症施治的情况,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华佗虚心好学,一见到有一技之长的同行就诚心求教。
有一年,华佗正在山东行医,听说泰山边有个集镇上有位年老的医生,治病有两手,于是就身背青囊,登门求教去了。
到了老医生家,老医生正在给病人看病。了解到华佗的来意之后,他表示欢迎。他搬来一条板凳请华佗坐下,自己则回身继续为病人诊治。
华佗发现,老医生看病特别耐心、细致,问个不停。华佗虽然坐在老医生身边,老医生就像没看到他这个人似的。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病人。这个人胳膊发抖,酸痛不止,哀叫连声,可老医生照旧给前一个病人不急不躁地看着。
华佗坐在旁边耐不住性子了,就说:“老师傅,您抽不出手来,就让我来帮您看吧。”老医生点头同意。华佗检查了患者的胳膊后,便给那人针灸,针到病除。那人甩甩胳膊,不痛不酸也不抖了,舒展自如,原来一脸愁苦,一下子变成了满脸堆笑。
这时,老医生也给前一个病人开了药方。
待病人走后,华佗说:“老师傅,胳膊疼的病,是这样治的吧?”
华佗满以为会得到老医生的一番夸奖,哪知老医生向他泼了一瓢冷水,很不客气地说:“这种治法不行。”华佗很纳闷,虚心地说:“老师傅,我不明白,请您指点指点吧。”
老医生看他这样虚心,打心眼里高兴,就说:“治病治表容易,治本难。要细追病源,才能治本。我问病人别的事,并不是我闲着没事找人聊天啊,这人为啥得这种病,你了解了吗?”
华佗这时才恍然大悟,老医生向病人反反复复地询问,原来是要掌握病源,而后再对症下药,他忙说:“老师傅,多谢指点!”老医生说:“好吧,你在这儿多住几天,要不了多久,他还会犯病过来求医的。”
过了七天,这人果真又抖着手来看病了。
华佗打心眼里佩服老医生。
老医生招呼病人说:“老哥,你这病,华医生未治之前,我就给你治过了,曾嘱咐你要戒酒,你总是当耳边风,再不戒酒,就有苦头要你吃了。”那人连声答应说:“是,是。这回我一定戒酒。”
老医生向华佗说:“治病就要了解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这老哥家境比较富裕,儿子娶亲喝酒,结果成了瘾,就得下了这个病,要想除掉病根,只有戒酒。”
于是老医生拿起针,边给他下针边说:“戒酒戒酒,病方除根;如不戒酒,勿要上门。”
华佗一边看着,一边在心里赞叹老医生不仅医术高明,医德也好!打那以后,华佗也像老医生一样对待病人了。
华佗给贫苦群众治病,很少收取报酬。病人痊愈以后,常去华佗家表示感谢,有的送上几个鸡蛋,有的带来新鲜鱼虾,也有送来瓜果蔬菜的。华佗总是婉言辞谢说:“乡亲们的心意我收下了,这礼物我不能收,请带回去吧。”由于治好的病人日益增多,人们竞相传颂,华佗的名声越来越大。从此,他出诊也更加繁忙了。
尽管华佗的名声很大,但他却从来不摆名医的架子。不管在什么地方碰见病人,他绝不袖手旁观,而是立即动手治疗。
一天,华佗应邀乘车去远地方给人看病,在半路上遇见一辆牛车,车上躺着一个急症病人,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患者的家人非常着急,正不知往哪里投医才好。华佗虽与他们素不相识,只因听到病人的呼痛声,便立即停车下来,主动给患者望色诊脉。
原来,这个人患的是“咽塞病”,想吃东西而吞不下。华佗凝思了片刻,胸有成竹地说:“刚才经过的路边上,有一家卖汤面的小店。店里有许多细切的大蒜,你问他要三两;还有酸醋,你问他要三杯。然后,将蒜和醋调和起来,全部喝下去,病自然会好。”
听了华佗的话,家属连忙驱车到汤面店去,向店主人买了三杯蒜醋汤喝了。蒜醋汤刚喝下不久,病人感到烦躁不安,接着便大呕大吐,吐出一条长虫,“咽塞病”很快就好了。病人非常感激华大夫,便将吐出来的长虫悬挂在车上,掉转车头又去寻访华佗,登门表示感谢。
当时,华佗出诊还没回来,几个小孩子在门前游戏,玩得正欢。其中有个小孩抬头,看见来了牛车,便大声对同伴们说:“喂,你们看那车上挂着的东西!那位客人一定碰见我父亲了。”
客人听到嚷声,知道这个小朋友就是华佗的儿子,便跟着他一起进门。主人进去倒茶水的时候,客人见到北边墙上挂着好几条类似的长虫,知道这都是患者病好以后,送来向华佗表示感谢和敬意的,于是赞叹不已。
过了一会儿,华佗回来了,客人迎上前去向他道谢说:“华大夫,您真高明,您的药方好灵验啊!今天要不是遇上您,我的病不知道会怎样呢?”
华佗笑着回答:“不是我高明。这个药方也不是我的创造,而是从民间学习来的。只不过在使用它时,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不同情况,来调整药物的用量,因而效果更好一些。”客人听了,频频点头,对华佗表示敬意。
华佗出诊从来不讲条件,不管白天黑夜,也不论酷暑严寒,总是随请随到。他经常手提药箱,主动上门给人看病。他的足迹遍及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一带。盐渎、广陵、东阳、彭城,更是他常去的地方。不论走到哪里,人们都热情地欢迎他。
“中医之道深似海,中医传承有其根,开创麻醉耀中华,创立‘五戏’照后人,要说此人便是谁,后汉神医有华佗。”
华佗,作为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民间医生和医学家,以他的生命与尊严书写了祖国中医文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