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佗:苍生大医的人生传奇
- 罗元生
- 2974字
- 2025-03-24 16:17:33
一、准确预判
据史载,华佗在内科方面的诊断医术也是相当高明的。
他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病症的规律,对某些疾病的复发及严重程度的判断有很强的预见性,这是基于他对中医系统理论的融会贯通。
传说,华佗可以通过对病人面目、形色、声音等的观察分析,来判断病人病情的吉凶,甚至还可以预见一个人的生死。
《三国志·华佗传》《华佗别传》等史书对华佗的内科病案记载很多。
旧题为华佗所著的《中藏经》认为:“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此书明确地提出疾病主要是由阴盛阳衰、阴阳失调造成的。古人说,“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阳来则生,阳去则死”,“阳主生,阴主杀”,“阳惟畏其盛”。从总体治疗方法上来看,此书提倡“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因而在治疗上主张扶阳抑阴以护阳气,同时注重调理脾胃,提倡“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
华佗对于内科各种杂病的治疗,是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力争探求病源,抓住根本再进行治疗。
据史书记载,有一个名字叫李成的下级武官,他有咳嗽的病状,吐血吐得很厉害,咳嗽得昼夜不得安宁,于是就找华佗给他看病。
华佗说:“你得的是肠痈,咳嗽时吐出的脓血,并不是来自肺部。我现在给你两钱散剂药,你回去服用后会吐出两升多的脓血,吐完了就会感到很舒服,注意好好休息一个月,可以好转。平时要注意自我保养,一年就能康复了。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十八年后还会有一次小小的发作,等到十八年后再次复发的时候,再服用这种散剂,你把剩下的药吃下去就能好,也能很快治愈,而且永远不会再复发了。但是如果当时得不到这种药,就要死了。”
于是,华佗给了李成两钱散剂药。李成听了以后很高兴,拿着药回家去了。吃了一副药,他果然好了。他把另一副药当成宝贝一样珍藏起来了,因为十八年后还会再次复发。
过了五六年,李成的亲属中有人得了和他一样的病,病得快要死了,他知道李成存留着这个药,就对李成说:“你现在身体强健,可是我就要病死了,你还藏着一副救命药呢,你怎么能忍心无病而收藏药物?可否先把药借给我吃了,等我病治好以后,你将来再去向华佗求药?”
李成思想斗争了很久,心想:“这个药是我留着等十八年后保命的药,我要给了他,那我十八年后复发没有药吃,该怎么办呢?”但是他又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戚没有药治而病死,最后没有办法,就咬了咬牙,把药给了亲戚。亲戚吃了这个药以后不久就好了,但是李成却没有药了,他立即赶到谯县去,却恰巧遇到华佗被曹操抓到监狱里去了,李成不愿意在华佗危难的时候去打扰他,仓促之际不忍心再向华佗求药。
到了十八年后,李成的病果然复发,无药可服,最终还是病死了。
这个病案很有特色,华佗诊断这个病的时候,咳嗽导致吐血,一般人肯定会认为是肺部的疾病,但是华佗认为李成的病是在肠子上,是肠子有病,这就是中医学的一个很典型的特点。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一个脏器出现问题的时候,它会影响到另一个脏器,所以患者吐血,不是因为肺部有问题,而是肠子有问题,肺和大肠是互为表里的。只有正确地找出病源,才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还有一次,华佗偶尔到盐渎(今江苏盐城)的一家酒店小饮,刚好碰上严昕等几个人一块儿在那里喝酒。
华佗瞥了一眼,觉得严昕的脸色很不对头,于是问严昕:“你有什么地方痛吗?”严昕回答说:“很正常,没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啊。”
华佗劝告说:“您的脸色很不正常,看样子即将患重病。您可不能多喝酒,还是赶快回去吧!”
严昕听了华佗的话,大吃一惊,半信半疑。随后,严昕回家,刚刚走到半路上,突然感到头昏目眩,天旋地转,扑通一声,猛地摔倒在车下。几个同伴急忙扶他上车,送回家去,仅仅隔了一天,严昕就死了。
华佗给人看病,实事求是,凡能抢救的病,总是奋力进行抢救;凡属当时条件下无法治好的病,就老老实实地将病势的险恶情况告诉病人或病人的家属。
据《三国志·华佗传》载,县吏尹世得病后四肢烦热,口中干渴,不愿意听到人声,小便也不通畅。华佗诊断后说:“可以试着做些热的食物给他吃。吃后如果出汗,就能治好;如果不出汗,三天后恐怕就要死去了。”家人立刻做好热食,县吏吃后却不出汗。
华佗说:“他体内五脏功能都已经衰竭了,不久就会死去。”
结果真像华佗预言的那样,没几天,县吏就病死了。
相传,有一天,华佗来到广陵城郊为穷苦人看病,有个叫梅平的青年,住在亲戚家,也来看病,一个劲儿地向华佗倾诉自己的病痛和不幸遭遇,好像“神医”能治百病,一定可以使自己健康起来似的。
华佗除了看看他的舌象、按按他的脉以外,只是仔细地听着、看着,连酒也不喝,菜也不吃,偶尔问几句无关病情的话。
“家里还有什么人?”华佗问。
“有老母妻儿。”梅平答。
“出来几年了?”
“五六年了。”
“家乡生活怎么样?”
“唉……”梅平一声长叹。
接着,华佗好像不通事理似的说了些不近人情的话:
“梅平,今晚早些休息吧,明天早起还要赶路。因为你到家还有两百里,每天如果走五十里,还得四天。早些到家吧!多年没回去,家里人一定很牵挂的。”
第二天早晨,梅平的亲戚向华佗恳切地说:“华先生贵人事多,不敢强留。梅平侄儿反正无职在身,再加上一路辛苦,我留他多住几天再走,请华医生留张处方,也好让他早治早愈。”
华佗拉着梅平亲戚的手说:“病人担心的是疾病多,医生苦恼的是办法少。做医生的都希望把自己的病人治好,可是有时候办不到啊!不瞒你说,令侄如果早些时候见到我,也许还有希望,现在,恕我直说,病入膏肓,已经晚了。所以昨晚我催他早睡,要他今天早些上路,早些回家,就是估计他的日子不多了,早点到家还可以让家里人见上最后一面。”
辞别梅平亲戚以后,吴普问华佗:“师傅,你怎么知道梅平的日子不长了?”
华佗道:“问得好。”
华佗根据梅平的神色和脉舌等情况,给吴普细细地分析了一番,正好做了个现场教学。
史载,有个名叫徐毅的人患了胃病,请华佗上门诊治。徐毅又喘又咳地对华佗说:“昨天请医生给我扎针治胃病,不知怎么搞的,事后咳得更厉害了,还坐立不安,不能睡眠。”接着他又大咳大吐起来。
华佗仔细检查了扎针的部位,心中暗自叫苦,直率地告诉病人家属说:“之前那个医生没有扎准经穴,因误刺而伤了肝脏。以后食量将越来越,最后完全不能吃东西。恐怕只能活五六天了。”结果真像华佗所预言的那样。
相传华佗曾为一位督邮之子诊断疾病,这位督邮之子刚刚生过一场大病,身体正在慢慢恢复,大病初愈本该好好休养。督邮之子听闻华佗在附近游历,想让自己更放心一些,便派人请来名医华佗为自己诊治。
把完脉后,华佗告诉督邮之子,虽然他的大病已经痊愈,但是也十分虚弱,需要好好调理,慢慢地休养,不能轻视,这对他以后的身体有很大的影响。华佗特别告诉他,不能行夫妻之事,不然会血涌上头,会有性命之忧。这个督邮之子虽然记住了华佗的医嘱,可也只坚持了几日。他感觉自己的身体渐渐好转,能够下床吃饭,便以为没有什么大碍,晚上见着貌美如花的妻子之时,他难以抑制,将华佗的话全都忘却了。结果第二天,督邮之子的身体情况一下子糟糕起来,刚恢复好的身体又逢大病,三日之后,这个人就去世了。这件事传遍四方,百姓们更加清楚遵医嘱多么重要,不敢将自己的生命当成儿戏。
中医认为人的精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人体维持生理功能和日常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精气不足,整个人看上去就会有气无力。督邮儿子本就体弱,还如此浪费自己的精力,最终走向死亡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