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儒侠人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版)
- 张建智
- 2765字
- 2025-03-24 16:23:22
二、江南有数人家
按古书载,查氏源出自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后代称查氏。查氏家族多出名人,如追溯其源,南唐有工部尚书查文徽,宋有殿中侍御史查元方,明末清初有学者、画家查继佐,这些历代的名人大家,都给查氏家族增光添彩。查氏家族,原居安徽,至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查氏先人查瑜,为避兵祸,携妻带子,从婺源沿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顺流而下,先在嘉兴落脚,不久发现海宁园花里龙山(袁花镇)一带土地肥沃,依山面海,民风淳朴和婺源相似,而且海宁与查家祖籍休宁,只一字之差,遂决定在龙山之东定居下来,当时是元至正十七年(一三五七)。从此,查瑜恪守祖训,以儒为业,耕读为务,诗礼传家。到查良镛出生时,查家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百多年。
海宁查家,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世家望族。“查、祝、许、董、周”是海宁的五个大姓,查姓居首。在查家的宗祠,有一副清康熙帝亲笔所题的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人所共知,在封建王朝中,能获皇帝御题对联者,必是于朝廷有功、乡党有名的望族。事实上,查家名人辈出。在查家祠堂内,那几十个牌匾上,所录族中功名人士,官至翰林、进士、举人的族人,可达几十乃至上百人之多,这在中国地域历史上,并不多见。
自明清以来,查家金榜题名中进士二十余人,具有入仕资格的举人七十余人。清康熙年间,进入鼎盛时期,门中子弟考取进士的大有人在,人称"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到了光绪年间,查文清(金庸祖父)成为最后一名进士。
查氏家族,有大画家查士标(一六一五─一六九八),明末生员,字二瞻,号梅壑散人,家富收藏,故精鉴别,擅画山水,为海阳四家之一。至清代有诗人、书法家查升(一六五〇—一七〇七)曾为清康熙皇帝文字侍从、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进士,选翰林院庶古士,授编修。康熙帝选儒臣侍值,以备顾问,他深得康熙器重,曾入直南书房行走,达三十多年。
康熙皇帝曾亲自题赐匾额“澹远堂”和“敬业堂”,分别赐予查升与查慎行,这在当年是非常了不起的事。至康熙时期,从查氏家族的发展史来看,应是最鼎盛时期,名副其实的“望族”人家。他们的荣宗耀祖事迹,纷纷载入了史册——如《明史》《清史稿》,以及各类地方文献、乡邦史志。
查慎行(一六五〇─一七二七),原名嗣琏,字夏重,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中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朝内廷。他从小聪颖,十岁即曾就学于黄宗羲,研究经学,对《周易》尤有心得。二十岁补诸生,出门远游,遍历云贵、华中、华北、东南各地,写出大量诗作,名噪一时。曾在纳兰明珠府中教授其幼子。他也曾追随邑人,远征云贵,讨伐吴三桂残部,故有不少诗作,反映了战争残酷和民间疾苦。后受“江西科场试题案”牵连,便改名慎行。

金庸故居内保存的匾额(杨艳丽拍摄于海宁金庸故居)
他入京为官,深悉官场内幕,至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乞休归里,家居十余年。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因三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敬业堂诗集》等作,是清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我翻读查慎行当年写湖州的一首诗,至今令人浮想联翩:“菰城浸薮泽,白塔双云表。浮气荡一州,湖波白渺渺。我来久徘徊,爱此呤风筿。春深花淡淡,日暮云袅袅……”此诗较长,恕不全录。
金庸曾当面与我说,先祖查慎行的诗,恐怕很少有人读到。可这首写湖州“游道场山”的诗,至今还留在了湖州,可与苏东坡所写道场山诗同美。
查慎行在清代也算得上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他的《敬业堂诗集》收诗四千多首,加之《续集》七百多首,共有五千多首诗,我们看到的《鹿鼎记》,有五十回的回目都出自《敬业堂诗集》。如若有人评查诗和宋代陆游的诗,在诗作之量上,可并驾齐驱,然诗质上,陆诗时代与查所处境地毕竟不同,无法言比。
查嗣庭乃查慎行的弟弟,官至礼部侍郎。雍正四年(一七二六),他主持江西省试,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这本是《诗经》里的一句话,但有人却向皇帝报告:“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掉上半截,岂不是暗示要砍掉皇帝的头吗?
另外,有人还向皇帝告查嗣庭,在江西所出的试题,有“皆远其辞文”,别有用心。与汪景祺同一伎俩,是恶意诽谤当今皇上。
雍正听完,勃然大怒,大发龙威。
雍正即下令逮捕查嗣庭,又下令查抄他的全部诗文笔记,认为其中“语多悖逆,心怀怨望,谤讪朝廷”,因而钦定“大逆不道”之罪。
查嗣庭在狱中,大受拷打,终死于狱中,雍正还下令戮尸枭首。查嗣庭儿子也死在狱中,其亲属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有的被捕。
如兄长查慎行,被定为“家长失教罪”,被逮入京,囚了一年后,总算放归。留下了“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两同年”的诗句,虽侥幸活着回到故乡,然而不到一年,也与世长辞了。
这是查氏家族历史上所遭遇的第二次文字狱。海宁查家,经此二劫,元气大伤,家业也由盛转衰,直到清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相隔了近三十年,方有人中进士。
当然,如果我们细细考察,查嗣庭所谓的“江西考场案”,其实也是雍正皇帝搞的一次宫廷内部斗争而已,借此铲除异己,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早在康熙年间,查氏还经历过一次文字狱案——庄氏史案。
二〇〇〇年,我陪金庸去南浔,特地去寻找“庄氏史案”的案发地及其留存的老屋。我们在南浔的百间楼屋附近,寻找“杀庄桥”(后改为“栅庄桥”)时,他曾对我说:“我写《鹿鼎记》时,虽从史料上读到南浔史事,但从未来过这里。我在《鹿鼎记》的开首,就已经写到庄氏史案。这是查氏家族第一次被牵连的文字狱案。”
他说:“发生在康熙元年(一六六二)的文字狱案,我先祖——查继佐,被卷入此案,曾入狱半年。”
查继佐是明崇祯六年(一六三三)杭州乡试的亚魁(第二名),是明末负有盛名的画家、学者。
翻开《鹿鼎记》第一回的后记,就可读到金庸写了这样一段话:“本书的写作时日是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到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二日。在构思新作之初,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文字狱。我自己家里经历过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金庸写武侠小说的源头,总是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写起,当然,小说少不了有想象虚构的成分。
如果说查氏家族历史上出了不少的名人、学者、进士、翰林的话,那么,查氏家族发展到现代,除查良镛外,查氏家族,在现代有著名的教育家查良钊、法学家查良铿、社会活动家查济民、诗人查良铮(穆旦)等。可以说,他们都是在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其中,查济民曾于一九九二年担任首届国务院香港事务顾问,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与查氏姻亲血亲中的名人,还有钱学森、蒋英、琼瑶,细究近现代不少名门望族的族谱,发现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居然都是查良镛的亲戚。这在中国家族史上还是少有并鲜为人知的。
但是,对查良镛来说,家人中对他未来的成长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祖父。